汉英思维对比与汉英语言差异分析
2020-01-08单莹
单 莹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日常沟通中,语言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一方面,文化也需要语言进行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思维的传达与客观世界的展现也需要用语言来进行烘托,形成思维的整合模式。人们之间相互的沟通交流、语言表达存在差异,再加上文化的碰撞,便在信息沟通中形成了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从萨皮尔·沃尔夫的假设能够看出语言对思维有决定性作用,同时文化对于语言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相关研究人员对于萨皮尔·沃尔夫的假设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之间的联系是不容忽视的。鉴于此,需要明确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差异性也需要从词汇、句法、语义以及语言应用等诸多因素,再加上语言对于思维有整合性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待语言能力成熟之后,会影响到语言表达的因素主要就是思维,所以,需要从思维出发进行语言差异的分析。
1 汉英思维的差异性
所有的语言在产生的过程中都是在语言本身的思维模式下形成的内容,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阶段中同自然相互互动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也能够从侧面展现出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是人们思维的集中表现形式,还是塑造思维的过程。同时,还与各个民族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主观因素是不可分割。汉语与汉字语法能够直观地反应出本身的事物的特点,即使对事物进行描写,也会通过事物本身的特点进行直观的展现,其内容更加详细也更加理性。
本身,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模式就有所差异,这样的差异使得汉语与英语语言在表达期间都会存在不同的整体思维与个性思维、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主体性思维与客体性思维、外向性思维与内敛性思维以及形象与抽象性思维模式等诸多差异。
1.1 整体性思维模式与个体性思维模式
中国人一直在语言中重视整体性的内容,突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人在语言表述中则强调个体差异,重视人人平等的文化。在语言构词方面就能够感受到汉语所想要表达的整体性的特点。汉语中有很多形声字,从形旁就能够准确判断出词汇所在的范围,比如,江、河、湖、海等,从三点水就能够看出这些词汇都与水有关,而杨树、桃树、枣树等词组,也能够看出与植物有关。此外,汉语中存在很多四字的词汇,这样的结构模式都能够看出汉语本身的关联性。相对比较,英语词汇就不具备这样整体性的特点,比如,river、lake、ocean等词,从词汇形式看没有任何的关联,只有在翻译之后才能够看出这些词汇之间的关联性。虽然,英语在构词方面也会按照词汇的不同类型进行词根与词缀方面的范围划分,但是这样的范围划分并不能构成整体性的内容。英语的词汇带有自己的词根,但是他们只能称之为是一个词族,不能展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从句法的角度对汉语与英语进行分析:汉语重视骈句,即形式方面需要对仗工整,但是英语重视散句,对于对仗方面的要求较低。从汉语与英语的文化方面分析,中国人常常会谈及对方的收入、年龄等基础性的问题,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些都是隐私性的问题,文化的差异性也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思维模式,形成语言本身的差异。
在中国家庭内部,中国人会重视长幼有序、辈分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不能逾越。在中国旁系同辈的相互称呼中,分为堂兄妹、表兄妹等,但是在英语的范围中只有brother这个词;汉语中会分为舅舅、叔叔、伯伯等,但是在英语中只有uncle。这些都能够体现出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再加上汉语中很多称呼都会偏重于亲缘关系,比如,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等,这样的称呼都来源于中国宗族、种族的整体观念,深入人心。而英语中则能够直呼长辈的名字,在西方人的眼中认为所有的个体都是平等的。
在汉语与英语表述方面还有一个巨大的差异就是两种语言在时间、地方等方面的顺序排比。汉语是从大到小、而英语是从小到大,并且,英语的时间状语都在句末展现。
1.2 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模式
汉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重视悟性思维。但是,英语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重视理性思维。中国人在日常沟通交流中会结合传统儒家、道家以及佛家文化。所以,在交流中重视悟性思维的展现,说话期间往往不直接说明事情,而是让聆听者在聆听过程中通过说话者的眼神与情绪感受事情本身的态度,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汉语中很多歇后语的应用就是悟性思维展现的一种方式。比如,中国武侠小说中使用的武功秘籍有关于禅宗的书籍中会存在很多悟性思维的理论语句,日常沟通交流中也会存在很多指桑骂槐的语句与词汇。
相比之下,英语的思维模式本身的哲学背景在西方就已根深蒂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想以及后续的欧洲理想主义使英语变成一个型足型的语言,听话者能够直接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判断来感受到说话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英语各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会通过语法结构以及逻辑思维进行连贯的表达。
1.3 主体性思维模式与客体性思维模式
悟性的主要特点就是在进行不断的参与,在参与中进行理性方面的判断。参与意识必然强调的是以主体意识为核心,从“人”出发,重视主张理性的思维模式一直都是西方哲学的重点,前提也就是在保护物我之间相互的距离。只有保持距离才能够对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
与之相比,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就是认识到宇宙的规律,从这样的规律中找到主体思维模式与客体思维模式的内容,认清楚本身的特点,以此来得到语言的表达。相较之下,英语受形式主义逻辑思想以及理性主义的诸多影响,将人变成事物的旁观者,对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会强调分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然。正因为这样的语言思维模式,英语中作为主语的不仅可以是人,还能够是物,甚至还可以是非谓语以及名词性从句。但是,在汉语的表达过程中,主语只能限制在人以及表现主体所涉及的事物。
此外,在科技性的文章表述中,英语更加偏重对于被动语态的使用,由于被动语态更加关注客观的描述。还有新闻报道中,为了能够突出本身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也会使用被动性的语态。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往往都是出现在由于主体内容十分明显或者是没有必要提出的内容。因此,在汉语的表达中,即使主体并不清晰还是会使用主体语态。
1.4 外向性思维与内敛性思维模式
在汉语与英语的思维模式方面,英语会偏重于客体性思维模式,而汉语会重视主体性思维,这样就会导致英语在表达方面十分外向,而汉语在语言表达方面较为内敛,这样的思维模式主要展现在语用文化方面。比如,西方国家的人们在接受别人的感谢或者赞赏时,常常会欣然接受,并说谢谢;而中国人在接受别人的感谢或者赞赏时,则会选择推脱或者谦逊的态度;当进行礼物馈赠,西方国家的人们在接受礼物时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礼物,并送给别人的形式,而中国人则会采用内敛的方法,称礼物不成敬意;在接受礼物之后,西方国家的人们会采用当众打开并对其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但是这样的行为在中国人眼中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而中国人则是采用客人离开之后再进行礼物的拆封。这样的思维模式会直接影响到汉语与英语的表达,文化之间的差别能够直接影响到日常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语言表达交流。
1.5 形象性思维与抽象性思维模式
汉语本身就是语义型的语言,但是英语是形态型的语言。汉语是音足型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型足型的语言。在词汇的构成方面,汉语有很多象形文字,这样的文字能够直观地看出本身词汇的含义,虽然英语中字母能够看出词汇本身的词根,也算是象形的方式,但是由于英语词汇在不断发展,当前已经不能具备象形表达含义的能力。除此以外,汉语包含大量的具体性、形象性词汇、成语以及句子。从形象性的表达中能够直接展现出本身的内涵,也能够给人直观的感受。
2 汉语英语思维化对词汇差异的影响
汉语与英语思维之间的差异性,其概念化是不能忽视的关键研究内容。概念、范围与范畴的研究都是研究人员在进行语言研究期间的抽象环节,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环境导致主观有不一样的偏重与选择。而范围就是人们在进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于客观事物本身思维上的集中反馈,选择属性相关的完整概念组合而成。范畴就是主体对外界事物属性所表现的主观内容,也是主体客体互动的归属。范畴的形成阶段实际上就是概念不断更新的结果,也是意识形成的必然过程。范畴化的模式就是范畴与概念相互融合,以此带给词汇不一样的分类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给不同的词汇带来不一样的思维模式。
3 结语
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思维差异模式与汉语与英语语言之间的差异有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语言能够更加促进人们的思维,同时,思维模式又会受到使用背景的限制,能够更好地推动语言的产出与发展。宏观上,对于汉英之间的差异性就是将汉语与英语思维差异性进行对比;微观上,分析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性能够更好地推进今后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今后的语言学习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