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实践在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2020-01-08马振刚
马振刚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401331)
研究生教育是现今高级人才教育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政治思想水平的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强化与专业科研能力的增强都非常的重要。其中,专业科研能力的增强在保障学生实践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研究生人才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环节愈加重视与严格。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广泛,但针对研究生培养的方案则要求具有针对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各专业研究生都注重基础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对应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水平。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研究生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品德、智力和体魄全面发展,已经深入到具备丰富、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独立自主进行专业领域研究及项目策划与执行的能力。在其中,科研能力的提高成为研究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包括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科学研究推进能力、科研项目策划与执行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专业领域创业能力等。因此,研究生科研理论体系构建及科研能力的强化与提升,受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视与推进。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涉及的学科广泛,涉及了13个学科门类,囊括了11个一级学科。在这些学科门类中,畜牧学下属于农学门类,其中的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因专业特色明显、实践实用性强等特点逐渐受到关注,成为畜牧学下的重要二级学科之一。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旨在对具有特殊应用价值的动物,如家蚕,蜜蜂等,进行物种保存、良种选育与扩繁、成份综合利用等研究,以此增强特种经济动物科学养殖、提高产品品质、开发新型产品、保障营养水平与产品安全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专业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各科研院所、动物检验检疫、高等院校、动物养殖企业、特色产品开发行业及各级特色种质开发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纵观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基础理论课程(如自然辩证法、外国语及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可以保障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及良好价值观的养成,生物化学、现代生物学技术、养蚕学、养蜂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科研水平及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实验室实验操作能力及相关课程的实验课程。但对于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研究生而言,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的现实实践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如何将理论知识及实验室操作能力应用于行业养殖实践过程中,进而为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研基础成为该专业培养单位及指导教师较为重视的问题。专业养殖实践环节指学生亲自进行养殖实践,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企业、养殖户或养殖实践基地开展动物养殖与繁育、动物产品收集与制备、动物材料样品选育与制作等方面的工作。专业养殖实践环节的实施在养蚕学与养蜂学等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1)养殖实践能够强化专业理论学习。在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较多课程涉及相关动物养殖技术,而这些内容往往繁多而复杂,如果缺乏实践经验对课程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较为困难。而专业养殖实践环节能够让学生熟悉完整的动物饲养流程,诸多理论知识及理论细节在动物养殖多次中多次被应用,这将极大的提高学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增强理论知识学习起到良好的效果。
(2)养殖实践能够增强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各专业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强化各课程间的交叉对于构建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较为重要。在专业养殖实践过程中,学生将面临动物养殖的各个环节与方面,例如动物养殖技术、疾病防控、动物营养、养殖设备与设施等。在完成整个养殖过程中,相关理论课程内容将被涉及与综合,这将大大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并进行理论知识融合与综合,从而为构建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养殖实践能够凸显理论知识重难点学习。研究生专业课程涉及广泛,而课程教材内容丰富、完整,掌握教材内容对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在教材各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重难点的梳理与筛选极为重要。在专业养殖实践过程中,各门课程中的内容将被实践与应用,结合养殖需求及对应产业发展需求,教材中的内容将被不同程度的涉及。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学生可对相关课程中的实践性强、理论应用性广泛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整理,有助于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与梳理。这对于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重难点学习具有较好的效果。
(4)养殖实践可以促进理论知识的丰富度与完整度。在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科研院所会针对学生设计不同的理论学习内容与课程,这为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打下基础。学生在进行专业养殖实践过程中,会涉及到养殖技术、繁育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品开发、动物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在各个环节执行过程中,部分理论知识或难题可能并无相应的理论课程设置,学生在解决对应问题过程中将查阅各类参考文献,例如学术专著、专业书籍、期刊论文、报纸杂志和专业网站等。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同时,各部分内容也被整个养殖过程统一起来,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具系统性与应用性,这对学生日后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养殖开发、理论教学提供强大理论背景支持。
(5)养殖实践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与认同感。在研究生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源于课堂教学、文献查阅等途径,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识相对较为浅显。而在养殖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养殖企业或养殖基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较好的融合与应用。同时,学生能够亲临专业养殖环境,亲自进行养殖操作,对养殖技术、养殖行业特色、产品获取与开发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将使学生对其专业特色及专业认知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在整个实践环节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育种、养殖、产品与材料制备等各个环节,深入理解与学习各环节中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学生对各环节及专业知识的理解度增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
(6)养殖实践有助于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研究生经过理论学习,对其所在专业具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使研究生具备了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对于就业择业,诸多研究生仍未明确。目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较为广泛,涉及到科研院所、动物养殖企业、动物检验检疫机构、动物产品开发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如何确定适合自身的就业方向与就业性质,仍然显得十分难以抉择。而学生在养殖实践过程中,对动物自身、动物养殖环节、动物产品开发、动物疾病防控、动物养殖及产品法规等各项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与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初步体验与了解各就业类型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寻求适合自身的就业领域,对于明确学生就业方向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是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指导行业发展、解决养殖业难题的有力保障。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及专业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专业养殖实践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助于专业养殖的实施。在特种动物养殖过程中,会涉及到动物生理、动物疾病预防、动物养殖与繁育技术、种质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会涉及到动物疾病检测与产品安全分析等专业实践内容。因此,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将使养殖实践更加科学。而具备较好的专业实践与实验能力,则可以在健康养殖、疾病预防与治疗。因此,强化研究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其养殖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可为养殖创新提供保障。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养殖技术和养殖设备与设施等相对固定,这些内容容易掌握且应用性较强。而在养殖实践过程中,动物产品开发与利用、动物疾病的检测与预防、新型种质资源的开发等内容则颇具柔性,需要理论知识的应用于创新。因此,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构建完整的知识实践理论体系、强化交叉学科融合将对提高专业创新能力,推进养殖技术创新提供较好的基础与保障。
研究生教育可为各学科与各行业领域提供具有较好专业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的高级专业性人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作为畜牧学下属的特色专业方向之一,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在丰富课程学习、增加实验教学等环节之外寻求更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显得极为重要。而各培养单位应该强化学生专业养殖实践环节,在强化学生理论学习、构建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明确理论重难点、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与认同感、梳理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等方面着力。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对专业养殖实践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将二者紧密结合,为培养优秀的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研究生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