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研究

2020-01-08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贺雯

河北农机 2020年6期
关键词:办学师生育人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贺雯

档案文化是对高校办学历史的最客观记录,是高校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气质、校园文化和价值认同,与学科建设、育人理念和校训校魂有直接关联。在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要充分挖掘档案文化内涵,打造特色鲜明、参与度高、智慧化的档案文化体系,全面推进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设。

1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价值

在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中,以档案馆、校史馆为载体的档案文化建设日益成熟。档案真实记载了高校的历史传统和深厚底蕴,客观反映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先进人物和经典故事,通过发挥档案文化的载体功能和教育价值,生动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将有效凝聚学校精神,切实增强广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助力学校传承优异学风,推动学子成长成才。

1.1 档案文化充实高校文化育人“底气”

档案文化是高校发展的“遗传基因”,其中生动记载了高校历代师生传承、践行的文化理念,是学生全方位了解高校历史的“活化石”。当前受各类高校排行榜、招聘门槛要求等因素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对高校缺乏认同感、归属感,不敢主动“亮明身份”,不敢向大众推介学校,缺少应有底气。通过利用档案文化,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学校发展的厚重历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学生敢于向社会大众客观、公正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优势,为高校文化育人打足“底气”。

1.2 档案文化筑牢高校文化育人“根基”

档案文化是高校文化自信的根源,对高校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档案文化为高校文化自信提供了客观素材,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精神导向。以档案文化为基础,为广大师生全面认识高校文化、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原始根基。其次,档案文化反映了高校文化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档案客观记载了高校在不同办学时期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折射出高校文化传承与发展变迁。通过从档案文化中汲取育人智慧和深厚底蕴,能够帮助广大学生有效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最后,以档案文化为载体对师生进行文化教育,使广大师生回归文化本源,建立源自内心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通过挖掘档案文化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精神导向,营造主流、特色的文化环境,筑牢高校文化育人的坚实根基[1]。

1.3 档案文化注入高校文化育人“灵魂”

文化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点。档案文化是反映高校起源,承载广大师生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高校档案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积淀了高校的校魂校风,是凝聚广大师生精神认同的重要纽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广大师生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提高师生对学校办学风格、办学理念的认同度,为高校“怎么培养人”提供了有效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档案文化蕴含的“铸魂”、“立行”等功能,切实增加了高校文化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有助于广大师生达成“爱国荣校”的一致共识,实现从档案文化内涵向灵魂共识的高效“转化”。

2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档案文化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档案文化浓缩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再现了不同时期的学校风貌,是对高校艰辛办学历程的珍贵记忆。从文化自信视域看,由于部分高校档案文化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师生参与度不够,档案文化与育人体系融合不足,影响了档案文化育人价值的发挥。

2.1 认识定位存在误区,未能纳入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部分高校对档案文化的育人价值存在认识误区,仅将档案文化定位为档案资料存储、成果展览和重大事件的影像资料展示等,档案文化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专业管理力量,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创新性。此外,对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未能将档案文化纳入高校文化育人机制,既影响了档案文化的育人价值传递,也动摇了文化育人机制的“自信根基”。

2.2 档案展示形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机制

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将重点放在了档案资料收集、存储管理上,缺少深度开发和全面利用的意识,影响了档案文化的价值挖掘。一方面,档案文化开发、利用的形式相对单一,多数档案文化仍停留在“纸质资料”状态,未能进行合理的数字化改造,展示形态过于单调,档案文化缺乏时代新意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对档案资料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挖掘不足,影响了档案文化的育人价值。由于对档案文化缺少系统化整理和科学分类,影响了高校文化的精神传承,也影响了文化育人机制的“自信内涵”。

2.3 重视档案文化固化建设,缺少文化内生机制

高校档案文化是一项需要全体校友、在校师生全面参与的文化活动,学生只有全面参与档案文化建设,才能深层次感受档案文化蕴涵的精神理念,进而形成自我担当、自觉践行的良好局面。目前高校档案文化育人机制片面重视档案资料整理、“固态档案”建设,未能形成网络展览、线下互动的“立体化”档案文化体系,学生缺少参与档案文化建设的空间,影响了档案文化的内生活力[2]。

2.4 文化资源缺乏整合,未能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档案文化是对学校办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文化记载。为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育人价值,应整合档案文化资源,构建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和重大活动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但在高校档案文化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由于校内各类文化资源缺乏统一整合,未能形成以档案文化为依托,覆盖全校学生的多元文化协同育人机制,影响了档案文化的应用价值。

3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档案文化育人机制

档案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档案文化育人是学生通过档案了解高校历史,进而认同高校文化并建立自信的过程。因此,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离不开档案和档案文化研究。在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充分挖掘档案文化的育人价值,诠释档案文化的独特育人优势。

3.1 精准定位,构建以档案文化为依托的文化育人机制

档案是传承高校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引领学生全面成才、个性发展的关键依托。因此,高校应立足学校历史、专业实际,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发挥档案文化的育人作用,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大学生。首先,档案部门要高效整合档案资源,丰富高校文化内涵,提高高校文化品位,为高校培养全面成长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其次,通过学校主导、全员参与、智慧运作等流程,充分盘活蕴藏在档案资料中的特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精神激励、行为引导和示范教育等育人功能。最后,以精神感染、文化浸润的方式凝聚高校办学力量,增强广大师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以档案文化为依托的高校文化育人机制[3]。

3.2 立足时代,把握档案文化育人机制建设的科学方向

为充分展现高校档案文化底蕴,提升高校档案文化的影响力和实际应用价值,要立足大数据时代环境,树立“大档案观念”。第一,积极转变职能,以校档案部门为依托,联合教务、学工多部门参与,实现从档案资料保存整合到资料收藏、文化教育和服务开发等多元职能转变。第二,释放档案的多元功能,要深度挖掘档案资料的文化传播、文化教育等功能,打造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坚持以文化自信凝聚高校育人自信的精神力量。第三,转变利用形式。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智慧化软件对高校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库建设,构建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形成覆盖校内外师生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通过挖掘档案文化蕴涵的教学规律和优秀育人经验,推动档案文化高效流动、全面共享,实现从档案文本资源向优质校园文化的全面升级。

3.3 回归师生,满足广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

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强调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档案文化由师生创造,理应回归师生。因此,要充分挖掘档案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完善档案文化育人途径,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准,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其一,坚持需求导向。要扎根师生,及时捕捉师生的多元需求,建立以师生需求为基础的实时反馈机制,通过为师生提供档案查询、校史教育等多元服务,提高档案文化的精准度和供给效率。其二,坚持全面参与。要深入师生,构建师生广泛参与的档案文化传播体系。通过校内官方传播媒介向师生推送各类主题的档案文化,组织开展档案文化知识竞赛、档案专题展览和校史校情讲解大赛等活动,使师生在全面参与到档案文化传播过程中,讲好学校档案故事,感悟校内文化力量。其三,将“立德树人”与档案文化育人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价值,构建学生主导的档案文化育人机制,助力学生成为学校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3.4 凝聚合力,完善多元文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在建设高校档案文化育人机制进程中,要促进档案文化与智慧校园、常规教学、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推进多元文化协同发展,塑造高校文化育人新形态。一方面,要注重统筹档案文化与学校办学历史、管理现状与未来规划的关系,使档案文化充满生命力,呈现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全新形态。另一方面,要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主题征文等多种档案文化普及活动,提高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历史、优秀人物、学校精神的理解水平,重塑新环境下的学校精神,引领广大师生以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担当,实现高校档案文化育人机制的价值回归[4]。

4 结语

档案文化是高校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增强校园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挖掘、弘扬和利用档案文化,既是高校积极履行文化担当的行为表现,也是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增强文化自觉的新作为。高校要坚守育人初心,围绕高质量育人要求,推进档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高校文化育人的最大合力。

猜你喜欢

办学师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