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研究
——以茶文化为例

2020-01-08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张娟玲刘洋王建英

河北农机 2020年6期
关键词:茶文化课程思政育人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张娟玲 刘洋 王建英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之一,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而文化自信又是其他三个自信强有力的支撑。在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中提炼所需的精神标识及文化精髓,并将这些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充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以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2 茶文化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中国茶道精神中体现出来的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和明伦之礼,具有纯洁心灵、陶冶情操、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和功能。把思政元素和职业素养融入课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难点所在。“茶艺与茶文化”这门课将茶道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进行了有机结合,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如下。

2.1 使无形精神有形化

文化精神是无形的,要实现育人功能,必须使无形精神有形化。

一是用有形的茶艺实现无形的茶道精神的传递。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利用有形的场景,学生从踏着音乐进入茶艺教室开始,到悉心对待茶器、调息凝神专注泡茶,再到学生互相敬茶品茶、分享习茶感受等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无形的精神力量对他们的影响。

二是用丰富的主题活动挖掘文化精神的内涵。充分挖掘“和”“美”等茶道精神内涵的内容,围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文化自信等方面,设计“为你最想感谢的人奉上一杯茶”“让茶席呈现你心中的美”“泡一杯中国茶,做自信中国人”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茶文化魅力,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2.2 使渠道作用合力化

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还要利用课下的社团活动、服务社区、专业比赛等渠道,扩大课程思政覆盖面,将思政教育课堂延伸至课下、网上、家庭、社会,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3 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打通线上线下资源,让传统茶文化课程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跨界融合,利用茶文化产品本身具有的属性,通过高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进行传播,使教学手段符合时代要求。开发课程育人的多渠道模式,除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还要利用好课下的社团活动、服务社区、专业比赛等渠道,将思政教育课堂延伸至课下、家庭、社会,才能形成合力,使育人作用持续产生,巩固效果。

3 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建议

3.1 围绕目标,精准定位

以“课程思政”改革目的与目标为依据,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精准分析、挖掘传统文化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大思政”格局。重新给课程或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定位,使教学目标具体、可实施。

3.2 精心设计,手段有效

“课程思政”改革要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学习对象的特点为依据,精心设计选择改革创新实施有效形式和方法,注重细节,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3.3 广泛调研,多方参与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广泛调研听取意见,邀请学生、社会人士参与改革,借助其他课程的平台或力量为课程创新实践提供帮助。

3.4 注重效果,多维评价

教师可通过转变考核内容、形式等多种手段,使效果可视、可衡量,如将教学过程中课上、课下的主题讨论、主题活动等表现纳入考核评定的范畴;教师要从多方位、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以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

总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当围绕“所有课程都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教师都应履行育人职责”的原则,让“课程思政”改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茶文化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