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1-08渭南师范学院郭正斌
渭南师范学院 郭正斌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是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服务搞得好,高校和地方就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搞得不好,对双方来讲不仅是一大遗憾,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归纳一下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1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综述
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是指地方高校对区域发展提供的人才培养、科研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其形式包括地方高校培养本地人才和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两种。二是应用型科技成果研发服务,形式有高校与企业合作创办研发中心、建立科技园区、高校自主创办高薪技术企业或以技术、专利入股的方式合办企业、建立企业孵化器等。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其形式包括理论研究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四是地方咨询决策服务,一方面高校要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开展业务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益的信息;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服务的同时,创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的科学研究专业特色,拓展信息资源。
2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其人才培养必须紧贴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脱离实际的情况:(1)专业设置脱离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使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严重脱节,呈现两张皮;(2)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外流严重,失业率较高。地方高校培养人才具有很大的地方性倾向,但是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离开了本地,造成了人才浪费。同时,毕业生个人期望较高,加之个人所学专业受区域限制,失业率明显较高。
2.2 科技服务面窄、层次低
(1)地方高校受地理环境、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高校办学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开展社会服务的领域少、层面低,广度和深度不够;(2)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差、科技含量低,大部分成果以论文或著作形式呈现,其目的是职称评审,现实转化率很低;(3)部分成果持有者好高骛远,不愿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给地方。
2.3 制度缺失制约了社会服务的开展
(1)社会服务机构设置不完善,也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成熟制度;(2)机制、体制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3)评价考核机制不合理,激励不到位,影响了社会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改善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对策措施
首先,高校内部要完善社会服务机制,为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在高校内部组建社会服务组织机构,统筹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打通服务渠道;二是要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打消参加社会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制定完善激励政策和措施,激发广大参与者的积极性。
其次,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一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扩大专业设置权,使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实现“本土化”;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专业质量,通过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大力开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三是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高校社会服务的深入开展。一方面要搭建科技转化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队伍,提高转化效率。
再次,要坚持原则导向推动社会服务向纵深发展。一是要坚持人才培养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相统一;二是要坚持特色建设原则,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打造社会服务的特色品牌,形成特色战斗力;三是要坚持地方与高校共赢的原则,通过深化企业与高校双方的合作促进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
最后,地方政府要牵头,通过多方联动为地方高校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一是要完善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法律法规;二是要给予地方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三是要想方设法优化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评估标准;四是要建立科学的联动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搭建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