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者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2020-01-08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李志辉步滕滕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李志辉 步滕滕
“创业、创新”的主题自提出以来一直被置于重要位置。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称“双创”)的战略性想法,随后《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表明国家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双创”,迎来创新创业的新机遇。
创新创业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是创新创业的根基。而人才主要来自高等教育的培养,这就凸显出各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者创新创业实战能力是应有之义。“双创”教育本质上是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学校、教育工作者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协同配合,当前大学生创业主要呈现出“一高两低”现象,即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比率高、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到实施创业行为的转化率低、开展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高低事关创业成功与否,能力提高的最好路径是实践,其培养与提升亦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通过课程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校地协同创新,努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1 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循序渐进式理实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创业者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全方位、循序渐进式理实一体化系统课程。
1.1 搭建创业基础类通识课程、提升课程、高阶课程体系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领导者素质、创业团队稳定程度、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率、创业与学业的矛盾、创业初始资金不足的风险等[2]。基于创业实践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搭建创业基础类通识课程、提升课程、高阶课程体系。
创业基础类通识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必修课,旨在提升学生创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业意识,塑造创业品格和人格。
提升课程指的是立足于现实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涉及自然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内容。创新创业不是无根之木,需要依托所学专业、所处行业、院校地域特色、学校优势和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定位等外在因素实现创新。与专业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深挖专业教育、行业发展、院校地域特色、学校优势和发展定位中的创业创新素质内涵和机遇,提升教育的层次,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牢固根基。
高阶课程面向的是高创业需求和动机的大学生,旨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者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实战能力,使学生掌握企业运行管理中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创业的实战技能。课程内容涉及团队管理、营销、财务管理、融资教育、法律知识等和创业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类内容,开展形式包括项目活动、专题活动、创业实践、模拟实践等实践性环节。
1.2 不同创业动机水平、创业需求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及管理
动机是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建立在契合学生的需要和动机的基础上。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须充分了解学生创业动机水平、创业需求。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类通识教育与面向拥有迫切创业动机和需求的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和平台的选取上应有很大的区别,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因此,学校应在新生入校之初,对学生的创业需求进行摸底调查,进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及管理,实现“必修———校内选修——校外选修”相结合的个性化课程。
1.3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体现实践性
创新创业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必然需立足于创业实践过程,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强调实践性,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都贯穿、体现实践性。强化实践环节,高职院校开发多样化实践教学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做中学。
1.4 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改革工作
创新创业活动需紧扣时代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改革工作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等活动的顺利实施也依赖于多元主体的多样化资源。
2 建设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决定于大学教师的素质[3]。职业教育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依靠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4]。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者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提升培养需要一支实践能力过硬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各部门相继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号)等政策文件中都强调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因此,创新创业教师引进和培养并重,以此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者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重要保障。
2.1 多渠道引进创新创业型教师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教授创业知识,关键是锻炼创业能力,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创业型教师扮演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发者、创业知识的传授者、创业信息的传达者、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和创业过程的指导者等角色[5]。因此,对创新创业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就相当高,不仅要熟悉创新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开拓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为满足创新创业实践的多样化需求,需做到多渠道教师引进。
首先,明确创新创业型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和准入制度,做得实、讲得出,既有理论积累,也有实践经验,是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基本要求,从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和准入制度管理入手,可以从源头上改善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其次,多渠道教师引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根据任职资格条件和准入制度,严格选聘一批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同时建立企业创业导师队伍,引入相关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为学生创业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长期稳定的指导、咨询和答疑,承担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任务。兼职教师人员以创业人物访谈、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基金设立、实践基地建设、创业导师聘用、席位捐赠等多种方式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2.2 重视创新创业型师资培养工作
创业活动具有复杂性,针对其开展的师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必须要建立稳定、长效的师资培养工作体制。通过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发展培训等一系列高质量的师资培养工作,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及业务素养。与此同时,搭建在校教师和企业、企业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深入企业参观考察、开展挂职锻炼、专业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方式,加快创新创业型教师的知识更新换代和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2.3 联合社会多方力量,推进协同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联合社会多方力量。推进校地协同创新,是高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战略举措[6]。
2.3.1 深化校内校外各方力量合作,营造协同创新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与地方协同创新需要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媒体等的合作力度。
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的营造需要各方力量。地方政府需要提供政策优惠,支持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实践。金融机构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财力支持。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可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学生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广大社会媒体则起到传播引导教育功能,讲好身边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正能量故事,努力在社会中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另外,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吸纳各方资金,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各方面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2.3.2 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开发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自始至终都贯穿有实践性,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培养提升需要多样化的实践教育资源作为保障。因此,需要联合社会多方力量,搭建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园、实践基地等专业场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活动场所和实践教育资源。
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中,市场资源、人脉资源、技术资源、场地资源、资金资源等都对创业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资源的整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理论宣讲和模拟,需要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慢慢积累提升,因此地方金融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参与式学习机会,争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