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2020-01-08渭南师范学院姚红玉

河北农机 2020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

渭南师范学院 姚红玉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近几年,在互联网技术的深刻影响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高校开始借助互联网创新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其他课程也与思政课程教学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此,笔者结合本校的教学工作实际,简明扼要地谈谈思政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1 “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影响

1.1 “互联网+”使高校思政教学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工作的不断融合,高校思政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是“互联网+”技术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手段,也为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众多的可能性。二是“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手机和电脑的广泛应用,已经将“互联网+”概念深深植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中。互联网不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使其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进一步互联网化。三是“互联网+”技术催生了“四个课堂”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将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习锻炼、互联网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已全面启动,大幅度拓展了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1.2 “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得到全面体现

一是“互联网+”提升了思政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和时效性。一方面,信息时代所有的思政教育要素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使思政课程的内容具有了明显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凸显了极强的知识性。二是“互联网+”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时空之后,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与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不愿盲从的个性特点以及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心理特点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途径分析

2.1 借助“互联网+”拓展思政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思政教学的广泛延伸,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将“互联网+”技术引入思政教学后,课堂教学的时空变得更加广阔,此时随着思政教学活动的广泛延伸,教学模式也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此时,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促进教学模式的快速更新,一是改变思政教学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由教学的主体变成指导者,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大力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二是要制定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制度,使教师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指导者。

2.2 构建与“互联网+”相匹配的思政教学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改变陈旧的学习习惯,推动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并不断养成和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换言之,实施与“互联网+”相匹配的多维考核激励制度,能够使教学创新实践在学生中发挥长期持久的作用。构建这种考核激励机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设置科学的学习目标,激励促进学生早日成才;二是实施需求激励,让大学生不断体验到愉快和成就感;三是实施竞赛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四是实施考评激励,通过考评促进学生将自主性学习成果转化为学科成就。

2.3 依托“互联网+”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促进思政课与通识课、专业课的相互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校思政教育一直陷于“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总是各说各话,以此相互促进。将互联网技术引入思政教育后,思政课程正在向课程思政迅速转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任何一门课都具有了“思政味”,所有的教师都挑起了“思政担”,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我们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工作,推动大教育体系的快速形成,让思政教学从“专人”转向“人人”。一是思政课凸显引领作用,要触及学生的灵魂;二是通识课要种植信念,对学生润物无声;三是专业课要拓展情怀,对学生播撒信仰。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