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比较中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新路径

2020-01-08文/王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人文

文/王 琳 刘 颖

医学人文是研究医学与人文相融合、相交叉的一门科学。从医学史上看,医学本身就源自对病患的关怀、安慰和照顾。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这种职能逐渐为医疗技术所掩盖、取代甚至遗忘,特别是20世纪以后,医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形成了“人类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像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1的技术至上主义的路径依赖。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饱受医学技术无法解决病人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困境,转而寻求医学发展模式的转变,呼唤医学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回归。虽然我国对医学人文的重视大多被认为是拜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所赐,但被倒逼出来的关注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如何实现医学人文的回归。毋庸置疑,医学人文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根本环节。尽管世界各国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非常重视,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本文认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在借鉴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同时,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新路径。

我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特点

院校独立设置,人文资源受限

从教育体制上来讲,我国的医学高等院校绝大多数都是独立设立。国外大都是依托于综合性大学而设立的医学院,他们往往与大学的培养目标和特色融为一体,医学人文教育所开设的课程涉及广泛,诸如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等课程,可以实现完全的资源共享,医学人文课程广泛而深入,形式丰富而多样。比如伦敦大学是拥有强大的人文科学学院的大型综合大学,其医学院的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可以同时利用医学人文中心、医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的教学资源,学校拥有经验丰富的巡回导师,包括作家、艺术家、电影和戏剧专家2,学生的选修课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而我国的医科大学大多是自成一体,各个医学院校都有自身历史和特点,在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上局限较大,医学人文课程和师资的归属也千差万别。

生源年龄较低,人文基础薄弱

从医学生来源上讲,我国的医学本科生来自于高中生,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识教育本就忽视,对报考的医学院校乃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懵懵懂懂,非常被动,甚至一些学生是在家长逼迫下,迫于无奈才进入医学院校。有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不满意,而一旦进入医学院校基本就没有再选择的机会。此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建构期,大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引导期,因此,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更加重要而迫切。而国外大学的医学生大多经过3-4年的理工或科学类专业的学习,之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其在本科学习期间,往往具备了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并且对自身的职业选择非常理性,“三观”大都形成且稳定,学校再进行的人文教育就完全可以根据职业特点和针对性设置,效果也更好。

师资力量单薄,讲授方式单一

从课程讲授方法上讲,我国医学院校的在校生人数众多,经过几年的扩专业、扩招,高等医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医学人文师资队伍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大都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近年来教师们在教法上不断探索创新,但总的来说,无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国外的医学院多为精英教育,使得诸如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患者训练以及像美国哈佛医学院充分结合“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学习”(OSBL)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新途径”课程3能够很好地开展并达到医学人文培养的目标。

就医环境复杂,目标要求更高

从未来医学生面临的就医环境讲,我国医学院校的毕业生面临更为复杂的医疗环境。原因在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尚处于改革中,医疗资源配置、药品流通体制、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医疗保障制度等大量的体制机制尚处于未健全时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直以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价值导向和制度缺失所造成的医患鸿沟也不可能短期修复,而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医学人文学科的概念模糊不清4,这一切都给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外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本就比我国要早,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医学人文教育改革,而且,大多欧美国家的医疗体制和保障制度较为完善,就医环境远没有我国这么复杂。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标模糊,价值导向不明

我国目前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是2008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其中对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5。目前看来,这一目标较为笼统,鲜有特色,缺乏时代要求以及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关系的明确,因此,应做与时俱进的调整,进一步加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定位医学院校的教育宗旨和理念,只有明确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以及中心环节,才能精准施策,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的医学人才培养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课程流于形式,难达教育目标

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上,缺乏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结合。根据《标准》的指导性要求,与医学人文相关联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两大模块,占《标准》要求六大模块的1/36,这些课程都是属于医学人文教育显性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几乎完全脱离。学校缺乏对这类课程的重视,学生将逃课的主要目标都锁定为这类课程,最终学生的考核标准和评价大多是容易通过、及格万岁。这种流于形式的课程设置和约束机制,完全背离了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和初衷。

教育渠道单一,教育方式滞后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方式较为传统,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单向度的灌输较为普遍,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而且高校医学人文教育环境大都尚未形成,学校目标定位和专业设置较少考虑人文学科的系统性,欠缺校园文化建设和医学人文素质氛围的营造。医学人文教师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往往力不从心;学生普遍埋头专业学习,对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历史文化等漠不关心,视野狭窄、心理脆弱,与国家社会对于医学生实际需要的标准渐行渐远。

师资队伍松散,专业意识较差

实际上,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弱化与医学院校人文师资队伍的不完备息息相关。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师资队伍力量不强,由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建设起步较晚,一些课程的设置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很多课程是由一些非专业的教师东拼西凑改行或临时组成的团队,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处于逐步摸索阶段,从而也成为医学人文教育困境难以突破的原因。

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新路径

明确目标,抓住核心

必须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培养方向和宗旨,把握中心环节,抓住核心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7。高等医学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坚定这一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方位和全过程。

合理设置,突出特色

课程内容设置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能体现符合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又具有顺应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体制运行环境的课程,而不能为设置而设置。首先,加强像医学导论、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传统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建设;其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要求7,讲好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三是加强医院管理、医患沟通实践、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医疗保障制度等有针对性的课程,课程可以以专题形式讲授,但必须形成体系、形成规范、保证学时,加强学生对于中国医疗现状的了解和认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衔接,起到铺路筑基的作用。

转变观念,顶层设计

树立“大医学教育观”,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医学与人文的结合。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彼此交融、相辅相成,既不可以有所偏废,更不可以相互替代。医学人文以医学科学为基础,医学科学以医学人文为导向。在今天,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疾病的认知能力和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医学技术尚无法解决的困境和难题也与日俱增,需要医学人文对其进行解释和弥补,两者之间的互补性愈发得到普遍认同。因此,医学作为一种服务于人的特殊科学,人文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是医学的本质属性8。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树立“大医学教育观”,必须使医学教育既具有科学属性,又兼具人文情怀,为此,应注重顶层设计,既兼顾医学与人文的融合,又要保持彼此一定的张力,才能将彼此的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克服医学与人文课程彼此独立、互不交流、教育过程碎片化的难题,实现医学与人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提高整体性和实效性。

创新方法,拓宽渠道

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方式方法,拓宽医学人文教育新渠道。尽管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有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课程讲授的方式方法上有各种局限性,但也不是没有创新的空间。近些年来,针对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和问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纷纷进行针对医学人文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天津医科大学早在2006年就在全国建立了首个生命意义展室,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生命意义、感悟崇高精神的人文教育基地;近年来陆续举办医学人文活动月、与天津市平津战役纪念馆和周邓纪念馆建立固定联系,组织学生参观、举办中共领导人廉政建设展等对学生产生极大触动和深远影响的活动、还有让学生奉献爱心、体会温暖的“手语社”、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和能力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设立、开设医学人文系列讲座等,增强了医学人文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极大提升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整合资源,凝心聚力

凝心聚力,加强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者,医学人文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医学人才的质量。作为医学人文教师,第一,要具备明道、信道的受教育意识,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第二,提高自己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责任意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增强自身育才能力与育德能力的培养;第三,针对医学院校普遍的医学人文师资队伍的短板问题,加强医学人文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医学专业教师与人文教师应相互配合,弥补不足,同向通行,形成协同效应,而不是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拆台;第四,学校应建立有利于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约束机制、协同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医学人文教师提供多种渠道的培训机会,大力支持教师的社会考察和学术交流,凝心聚力,整体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水平,形成医学人文建设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