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与路径

2020-01-08

区域经济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经济

在我国经济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一遇之大疫情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之际,我国展望“十四五”,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筹划以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形成内外良性循环,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战略新抉择。我国要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有所担当和作为,需要清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在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找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路径,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战略定位来看,是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步;从本质内涵来看,是我国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主动适应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选择;从核心目标来看,是顺应全球贸易格局重构和价值链体系再造的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从国际竞争和国内情况出发,促进稀缺增长动力形成的新战略,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经济思想新的丰富和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要在经济上融入国际,同国际接轨,实行国际大循环。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曾依靠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产业,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新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尤其是以美国为主的逆全球化行为使得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全球性经济衰退阴云笼罩,全球化的红利进入了递减区域,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关系,改变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改变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同时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新的战略选择。所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继承、丰富和运用。

2.“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市场资源配置理论新的发展和推进

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20 世纪80 年代,我国非常重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许多企业得益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战略,收获“第一桶金”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出口导向战略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是依赖于世界市场外部条件的,当世界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需要扭转过去长期对国内市场需求培育和开发的忽视,将日益强大的国内市场视作一种战略资源,作为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和依托。另外,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具有明显外溢效应的大国经济体,单纯依靠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已经不足以继续支持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国经济优势的发挥和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参与国际大循环,利用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真正做到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互促”,促进国内外市场发展和规则相融,不仅有助于拓宽我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空间,也是进一步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当前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只有将“大市场”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强大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才有可能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经济学理论难点新的突破和创新

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从启动到成熟等6个阶段,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整个分析也只是纵向结构,即一个经济体自身的发展历程,而忽略了一个国家在经济走向成熟阶段后,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问题。我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企业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的成熟阶段,却面临着世界经济思潮开始进入孤立主义,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松动、分离的严峻形势,加上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的态势,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突破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局限,有利于纠偏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失衡的现状,打通国内大循环,构建独立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有利于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把国内国际循环统筹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不同于过去的新的发展格局;有利于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参与和带动国际经济循环,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我国实施双循环战略的目标,也是双循环的逻辑终点。

总之,“双循环”的提出顺应了当今全球增长模式周期性改变的大势,一方面能够壮大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继续推动经济高水平开放,更主动和高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对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深度思考和精辟诠释以及对全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的深刻理解与运用,展示了我国促进全球平衡发展、包容发展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自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就开始步入一个新时期,进入一个新阶段,到2020 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全面进入了一个全球化重构的新时代,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但总体而言,虽然有反复和波折,全球化仍然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在全球进行配置资源仍然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方向。提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针对国际环境发生的复杂深刻变化,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市场,推进我国更高水平的开放,而在战略上、政策上做出的重大调整,既契合经济增长周期的变化规律、契合大国经济成长的客观规律,又能够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发展。

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契合经济增长周期的变化规律

从历史的长视角来看,任何一种经济增长模式都存在周期性的起伏和增长动能边际递减的趋势,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进入“大停滞”时期,全球贸易进入“大平庸”时期,全球发展模式本身要求做出内生的调整,驱使全球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进入明显的递减区间,全球增长模式出现周期性的变化,依靠制造业出口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下降,尤其是在给定国际市场存量和增量的条件下,大量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生产能力如果超过了全球市场的消费能力,还会引发全球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风险问题,如贸易摩擦、汇率摩擦和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问题等。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得益于成功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20 世纪90 年代参与国际大循环(两头在外)的模式有效地发挥了我国经济中的成本优势,制造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我国成为世界制造重要的中心或者平台之一,形成了以中国制造为重要主体的中日韩东北亚全球生产区域,与北美、欧洲共同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经济区,占据了全球GDP 的70%。但是随着全球增长模式的周期性变化,外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下降。所以,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更多的是强调扩内需来稳定增长,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是顺应全球增长模式周期改变大势的明确战略抉择。

2.“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契合大国经济成长的客观规律

从美国、英国、德国等大国经济成长的规律来看,大国经济一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演化成一个以内为主的发展模式。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经达到1 万美元,大国经济成长的规律决定了我国必须形成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也需要我们注重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事实上,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的超过60%下降到30%多,2018 年,代表外需的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占GDP 比重已经低至2.59%。随着贸易顺差收窄和经济继续增长,内需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引擎的作用会持续提升。

此外,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近年来占全球比重越来越高。世界银行WDI(世界发展指数)数据显示,2005——2018年,我国GDP占世界比重从4.81%逐年增加到15.84%,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比重则逐年下降,美国从27.57%到23.91%;欧盟从30.39%到21.85%;日本从10.01%到5.79%。中外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占比的这种“此消彼长”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经济会越来越依赖国内市场。

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能够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发展

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反思次贷危机暴发的根源,多有学者认为全球不平衡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再平衡战略被提上日程,包括IMF等国际性机构在次贷危机的反思中都强调了不平衡带来的风险。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全球贸易急剧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外部融资环境趋紧,对各国经常账户余额的影响差异很大,会带来部分经济体进一步的外部不平衡。相比经常账户不平衡,金融失衡也成为全球失衡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国际金融失衡规模已经超越了经常账户失衡规模,主要原因是货币和金融的过度扩张,跨境资金的流动规模已经远远大于经常账户失衡所要求的融资数量。目前,全球金融不平衡、外部资产和负债的存量均达到历史新高,债务国和债权国都面临着各种风险,债务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增长最大的风险隐患之一。

在全球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双失衡的背景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无疑是推动全球再平衡发展的战略抉择。从经常账户来说,“双循环”中的国内消费大市场的挖掘有助于企业顺利实施部分出口产品转内销的营销方式,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国内大市场也会为国外产品提供市场,进口改善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的产品,在开放中去实现包容性平衡发展。“双循环”中国内要素市场的改善,尤其是改善资金市场的内部循环,能够提升国内储蓄——投资转换的效率,能够减少对外部资金的需求,同时,长期中有利于我国经济中经常账户的平衡。因此,以国内市场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有助于推动全球的再平衡发展,也是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的战略抉择。

总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主动和积极有为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实施,一不是以放弃国际市场来推动国内市场,而是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打通国内大循环;二不是短期的应对发达国家打压的权宜之计,而是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空间和问题的“持久战”,是长远的战略性举措。

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大发展机遇

当前,无论是从供给层面还是从消费层面,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了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我国还拥有世界其他国家没有的超大的市场规模,而且,抗“疫”的成功和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还展示了我国特有的抗风险能力。这些基础和优势都带来了许多发展的机遇,重点来说,主要有以下三大机遇。

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双循环”格局的出发点是挖掘需求潜力,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实施的“双循环”发展战略,既是我国与世界经济再平衡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内在要求。我国以内为主的发展模式,实际上从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后就开始进行很好的自我调整,经济重心逐渐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特别是我国的内陆省份,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推进,过去大量输送至国外的产能,接下来要为国内市场服务;国内消费市场开拓力度将进一步强化。一些位于我国南北西东经济大动脉上的核心节点省份,坐拥强大的区位优势,加上人口众多,市场空间庞大,消费体量和消费能力巨大,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

2.“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带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发挥我国互联网经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提升速度,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占比会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会进一步提升,将给互联网行业以及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线上会议等,将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半导体、芯片等关于关键技术、关键原材料的行业将成为热门,给高技术人才开拓了大量的就业空间。对于自主创业的普通人来说,创业成本低、回报高的短视频、社交零售、自媒体行业等新业态正在风口上,趁着5G的东风将有大量就业机会。如近年来,河南以建设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大数据、5G、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建设,数字经济规模在2018 年就突破万亿元,成为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各省份启动实施的基础网络、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5G+示范工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开辟更多的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聚集更多的人才,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从长远来看,推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而且我国作为未来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会进一步强化,在一些新市场开拓力度上将会持续提升,在未来几年会加速崛起。以河南为例,作为中部六省发展体量最大的省份,这些年来依托密集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物流体系,进一步强化中原的枢纽作用,进一步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进入河南振兴中原崛起的快车道。从全国来说,自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步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加速这个进程。

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遇到的压力与挑战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会存在一些目前难以准确预知和把控的变数,给发展中的我国带来潜在的压力和挑战,重点来说,主要有以下三大压力或变数。

1.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我国的对外开放变数加大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正处于我国谋划“十四五”发展时期,将是我国应对中美摩擦并进行战略性布局的关键时期。由于疫情后西方世界“去中国化”力量更趋凸显,产业链外迁压力进一步增大,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和投资限制进一步增强,将会严重压缩我国全面开放和发展的空间,这将进一步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可能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2.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我国的创新发展压力剧增

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使国内经济循环在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找到它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在这些瓶颈问题上进行全面的突破,进而提升国内循环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安全性,稳定国内经济循环。我国未来的发展已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市场空间,但是还存在企业多而不强的局面,2018 年世界500强企业中虽然已有120 家中国的企业,但是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够强,科技创新能力与内循环的要求不匹配、创新能力与动力不足,科技投入不足,创新驱动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需要引起重视。

3.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我国的变革任务更加艰巨

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循环问题,不仅仅是形成以内为主的发展模式,还涉及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格局,意味着要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步伐,加大启动内需的动力,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快产业重构的速度,加大区域洗牌的力度,这些都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和很高的要求,要求政府适应形势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革探索,要求政府建立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路径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系到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重点放在以下四大方面。

1.着力扩大内需,开辟消费市场新空间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从长计议,持续地抓好消费,才有望在未来对经济形成真正的支撑。我国有超过14亿人口的大市场,但消费贡献长期以来比较低,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未来应将经济政策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居民消费、建设消费市场,如何发展服务业、如何扩大市场空间的方向上来:一是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保持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改善,从而激活市场消费潜力。二是以扩大就业为目标,以缓解当前广大小微企业因疫情冲击生存面临空前的压力为导向,进一步健全鼓励就业、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快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格局。三是增加住房、教育与医疗等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换取居民在这些领域减少支出,将节省的部分用于其他消费。四是积极扩大投资发展新型消费,加快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在稳固传统消费的同时,加快拓展新型消费、时尚消费、定制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增加健康、养老、医疗、文化、教育以及安全等领域消费的有效供给,激发全社会消费活力。

2.着力开放发展,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对外开放不仅是一个地区吸收国际优质资源和先进要素的主要渠道,也是一个地区开放理念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化体现,更是观念提升、环境优化、区域竞争优势培育的主要途径。放眼我国的各个区域,可以清晰地看到,凡是有强烈的国际循环助推的地方,经济活力、营商环境、企业家水平、官员素质相对更高。实施“双循环”战略需要持续关注开放发展问题,牢牢把握开放主基调。一是正确看待双循环发展与开放发展的关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二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紧张,引进外资难度加大,项目投资预期趋弱,为了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下一步开放发展要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实现开放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重点通过谋划实施城市、产业、企业和人才的四大国际化战略,推动开放发展由过去单一对外出口为主的模式向基于内需的双向开放模式转变。三是以现有的21个自贸试验区为基础,谋划建设一批各有特点的自由贸易港,以此全方位拓展我国的开放空间,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四是打破市场上各种阻碍要素流通的显性和隐形障碍,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兼具宽度、深度、安全、流动性的市场服务,推动以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为特征的制度型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3.着力创新发展,培育科技竞争新动力

创新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提升不仅要看规模和速度,更要看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活力。当今世界,疫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科技竞争力已刻不容缓。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这个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核心动力源,加快构建全流程创新链条,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补短板。把创新作为最强发展动能和发展的支点,下大气力补齐创新短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如扩大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补齐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二是强弱项。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争取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链。三是激活力。聚集创新资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把实体经济做优做强做实,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全面深化改革,疏通经济双循环新通道

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两大特别优势:一是非常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二是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本。利用双重优势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把握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为疏通经济双循环打造新通道、提供强大动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以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为目标,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营造便捷法治的政务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给所有经济主体平等的待遇、产业进入的公平,打破妨碍要素合理流动的诸多障碍因素。三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强化服务意识,重视为遭受外部冲击后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体修复能力的恢复服务,稳定企业家的信心,营造经济长期向好的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经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