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职业风骨
2020-01-08孙景环严雪梅
文/孙景环 严雪梅
文学家说史官是最有风骨的职业,人们常提起“三杀史官不改弑君”的典故用来说明史官用生命记录历史的故事。人们也感叹随着史官消失,这种风骨也不见了。但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大家重新认识到什么叫职业风骨。
春节期间,在大部分人正在休年假和隔离在家做预防的时候,我们的医务人员却取消休假,回归临床一线,响应国家号召,大批医护人员前赴疫区,被称为“逆行者”。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他们的职业风骨。这种风骨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到白求恩精神,再到今天的抗击疫情的气概。每一次与百姓健康安全息息相关的小事、大事,医务人员都展现出令人敬佩的职业风骨。
正之风骨不以权贵而噤声,不以匹夫而妄言,是正也。
正直之风骨,于医生意味着看诊解难:休问富贵贫贱,无论位高还是潦倒,都坚持初心。在汉,华佗宁死也坚持为曹操开颅治疗的己见,这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唐,唐高宗晚年病苦于风眩,不仅头疼还眼前昏花,太医秦鸣鹤诊查后认为是风气所逆而致,如果用针刺破头皮稍微放出淤血,自然会缓解。武则天帘中怒曰:“此可斩!天子头上岂是试出血处耶?”唐高宗忙劝阻,同意其方法。于是秦鸣鹤用针灸之法刺于高宗百会穴和脑户穴,开始诊治,果然高宗的病大好。这是一种用生命解除疾苦的风骨。医者的表达,可以有话直言、生死相谏,也能体察入微、入乡随俗,在今天医院中,听到最多的是耐心、恳切的语言。面对病人的疑惑,医生把专业晦涩的术语“翻译”成科普的语言,一遍又一遍地讲解。作为百姓生命健康的把关者,医生胸中只有正心,再无旁念,他们把心存济世,不畏生死,不图酬报,扶贫济困,施医赠药的风骨传统传承下来。
仁之风骨视天下犹一家,救路人若骨肉,是仁也。
医者仁心,他们尊重生命,所以才会争分夺秒地与病魔做抗争,他们同情患者,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以解决他人疼痛为己任。《黄帝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医圣张仲景说医生要“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药王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学生从受教到临床,都将对生命的敬畏和怜悯刻在心底。西汉苏耽用井水泡橘叶治疗瘟疫,留下了“橘井泉香”的美谈;东汉董奉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杏子成熟时,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接着把杏子交换来的谷,用以救济贫民,留下“杏林”之故。又如唐代名医沈应善,不顾个人安危,每当瘟疫流行时,都在住宅旁边搭建简易救助站,救治患者直至痊愈,不计期间医药费和伙食费。再如清代名医张明征,遇到一位患者有严重痢疾,因家贫无钱医治,张明征了解后把患者背回了家,悉心医治,一月之后患者痊愈,张明征还打点盘缠送患者踏上返乡之路。正如元代医生刘勉所说:“富者我不利其所有,贫者我不倦其所求。”医生的“仁心”让他们总能在细微处察觉人间疾苦,总愿意倾尽全力使得药到病除。这其中,一颗温厚的爱心是他们重要的支撑。所以希波克拉底说“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勇之风骨垂思苦读中索真理,冲锋陷阵时总在先,是勇也。
医生是勇于探索的,更是勇于奉献的。从一名学生成长到出色的医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不仅要对多学科知识有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更需要漫长地时间来沉淀、观摩、跟师,然而学习之路无涯,总有更高的阶段等待着医生们去跨越。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求学路程稍告一段落后,才是人间疾苦的挑战迎接着他们。医生的勇,在于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在抗疫之战中,医生们护目镜上的水汽,模糊了我们所有人的视线。当疫情暴发时,许多医护工作人员正在家里共享难得的团圆之乐,他们可能正在为筹备新婚而忙碌,可能正踏上回家的火车,也可能正在家里照顾病重的老人……但一声令下,每个人迅速回到工作岗位。虽然年的味道仍然在胸中萦绕,但那一刻的心早已为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危而悬起。当我们为即将远征湖北的医疗队送行的时候,年轻的护士捂住了摄像同事的镜头,“不要拍,不要发,我没跟我妈说要去一线!”医务人员还有一种勇于探索的风骨,是对疾病的探索,例如对传染病从中医的伤寒学到温病学,再到现代医学,这种勇于探索的傲骨一直都在传承。
风骨于医生,早已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这样的他们,虽然有时被推到风口浪尖,有时被忙碌的社会渐渐淡忘,有时他们的好让人习以为常,但一想起有这个群体的存在,病患总能看到炽烈的阳光,人们总能相信生命中的奇迹、人间的道理。
当医务人员紧握针与刀,青春也在手中流淌,早起却晚归,常常错过自己和家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但他们却安慰大家,夕阳也灿烂、月光很唯美。勤于精业心无二,一枝一叶总关情。医务人员给大家的不只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是他们的职业风骨,像一座无形的钟敲响在人们心中。
一家气骨疑无偶,万丈光芒欲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