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功成不必在我”的时代篇章—弘扬新时代“右玉精神”
2020-01-08巨文辉
文_ 巨文辉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第6次提起“右玉精神”,彰显了“右玉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右玉精神”是恶劣环境逼迫出来的,是地域历史文化滋养出来的,是老区革命精神浸润出来的,是我们党带领右玉人民苦干出来的。70年来,右玉21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把一个沙逼人退、风沙弥漫的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铸就了伟大的“右玉精神”。“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的宝贵精神财富。
“右玉精神”为领导干部政绩观赋予新内涵
右玉人爱说,那无边无尽的绿色,就是共产党人书写在锦绣大地上的政绩,是历任县委书记在右玉留下的最美底色。201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指出:“右玉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我们抓任何工作的落实,都应该这样做。”
首先拉开右玉70年绿化大幕的,是右玉解放后的第1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他徒步调研,跑遍全县,率先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的发展口号。他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在苍头河畔栽下了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也迈出了右玉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第一步。这标志着右玉植树造林、绿化山河、全方位改变生态环境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看准的事情就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干下去。70年来,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还是“左”的思想盛行的“大跃进”时期;不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还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右玉的县委书记一任一任更迭,植树造林这一根本思路却从未动摇。他们始终从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立县之本、执政之基,排除一切干扰,带领干部群众执着顽强地为大地披绿增翠。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右玉杨千河乡原党委副书记张一从走上工作岗位到因公殉职,始终以一颗为民之心,为右玉的发展呕心沥血。在他的遗物中,几个笔记本里记的全是乡里安排的工作和村里要办的事情。哪个村子有几户孤寡老人,有几户贫困户,他都有详细的记录。全乡的土地、荒地、退耕地,全乡羊的存栏数、出栏数等各种数据,他更是记得井井有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奋斗目标。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迎难而上。70年来,右玉干部群众克服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困难,“觉悟加义务、镢头加窝头、苦干加实干”,凭着一股子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拼劲和韧劲,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实践和教训中总结规律,摸索办法。右玉人民三战黄沙洼前后用了8年时间让黄沙低下了头,让黄色沙洼变成了绿色山冈。没有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右玉不可能沙漠变绿洲。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右玉精神,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右玉的21任县委书记们,不是上任乱“烧火”,各吹各的调,而是认准了前任造福子孙后代之举,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不断地“烧旺旧任的火”,认真“接好前任的接力棒”。即使在以GDP论英雄的氛围影响下,右玉县委依然守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却没有遍地打洞乱采,没有放弃绿化的初心和使命。
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政绩观,辖区便会有什么样的作为。从甘肃祁连山到陕西秦岭可以看出,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顽瘴痼疾,在于山水林田湖草的背后,往往牵扯着干部的利益纠葛,存在干部政绩观、价值观的严重错位。我们必须以抓铁有痕的毅力和决心,弘扬“右玉精神”,反对“四风”,以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求得自然环境生态的美化。
“右玉精神”为“两山理念”贡献佐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价值实现和生态价值增值的规律。“右玉精神”既是这一科学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把握这一理念的现实支点。右玉精神证明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还山川以绿色,才能把富裕带给百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70年的植树造林中,右玉全县干部群众义务植树达两亿多天。在300多万亩的土地上,右玉人民像蚂蚁一样摸爬滚打在沟梁山壑之间,让右玉大地一点一点绿了起来。如今的右玉南山森林公园,竖立着一座象征右玉70年植树造林辉煌业绩的绿化丰碑,上面雕刻着“右玉建国以来的百名绿化功臣”。他们当中有工人,有农民,也有领导干部,虽然身份各异,岗位不同,但他们始终坚持绿化信念,坚守绿色情怀,他们是右玉不同历史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实践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右玉的生态文明建设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县委领导班子着力塑造“生态右玉、西口新城”的品牌,确立“提升绿水青山品质、共享金山银山成果”的发展主题主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70年的绿化实践,让右玉森林覆盖率从3%提高到56%,成为“最佳宜居生态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天然氧吧”。塞北高原生态景观、长城古堡村落遗址以及独特的西口风情民俗,吸引着各路游客。右玉绿色生态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绿色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2019年,右玉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388.3万人次,实现收入35.6亿元,分别增长33.8%、31.9%,连续3年实现旅游收入增速年均30%以上。右玉旅游经济、文化产业、苗木培育、草食畜牧、食品加工、风能发电等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方兴未艾。右玉用绿色、创新、协调、共享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
山西汾河曾经由于地下水超采和煤炭开发,河水几乎断流,污染严重。在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和“右玉精神”的鼓舞下,经过综合治理,汾河太原段重现碧波荡漾的大河风光,给予市民极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漫步汾河岸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要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在右玉的影响下,黄河流域山西段、太行山、吕梁山的森林覆盖率也在逐年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时,重提“右玉精神”,其深刻用意在于告诫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护好华北“水塔”,发挥好京津冀生态屏障作用,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右玉精神”为脱贫攻坚树立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地区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重要指标,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右玉走在了全国前列。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模式多种多样,而右玉生态扶贫的模式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脱贫攻坚是一盘难下的棋,要想脱贫,因地制宜是关键,要找到一条符合当地条件和地域特色的脱贫道路。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的右玉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历任县委书记认准改变生态环境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70年植树造林,锲而不舍,铺就了右玉人民的富裕之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战黄沙洼”到21世纪建设“三大基地”,绿树变生态、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生态再变资源,右玉骄傲地拥有遍布山川的“森林银行”。与许多靠工业污染致富的县市不同,右玉没有高耸的烟囱、遍地的煤窑、刺鼻的霾尘、流淌的污水,而是靠着绿树林海、成群牛羊、遍野清风、蓝天碧水,走向富裕,实现发展。
右玉梁家店村杨喜满是奶牛养殖大户,1996年利用丰富的牧草资源开始养奶牛,到现在已经发展到30多头。在县里的政策扶持和他的带动下,梁家店村目前已有奶牛养殖户36户,奶牛存栏350多头,拥有奶站1座,建有人畜分离式养殖园区两处,2012年这个村人均纯收入就已达到6800元。杨喜满一家6口人,住着6间大瓦房,每年纯收入就有15万。梁家店的变迁是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的结果。右玉李达窑乡黄家窑村曾经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根据本地生态特点,黄家窑村第一书记杨世兴带领村民种植板蓝根。2016年,全村200亩板蓝根的收入达到每亩1000元,户均5000元,黄家窑村靠着种药材走上了致富路。2016年以来,右玉整合资金近3亿元,精准开展八大工程20个专项行动,重点实施种养、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扶贫项目,描绘右玉新农村农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连环画,折射出右玉农村新气象。
在右玉这片曾经被漫天黄沙覆盖的荒漠上,从增绿到增收,从治理荒漠中提高贫困群众的资产收入,从绿色产业依托上减少和克服返贫现象,12万右玉百姓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2018年6月,右玉接受国家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检查,成为山西省第一批退出的3个国定贫困县之一,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贫困地区县域脱贫的榜样。脱贫攻坚在右玉取得历史性胜利,并且大踏步迈向乡村振兴。2019年,右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568元、9106元,分别增长9.4%、15.7%,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右玉已初步形成清洁能源产业为龙头,带动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绿色右玉正在步入转型跨越发展快车道。
“右玉精神”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国,是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百年大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70年来,右玉县为保护绿化成果,因时因地制定出台了许多管护制度,从制度上加强管护力度,确保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造林不护林,等于白辛苦”。这是右玉百姓的通俗语言。20世纪50年代,右玉各区和行政村就普遍成立护林委员会,以青年基干民兵为骨干成立护林组织,确立若干护林带,制定护林公约,实行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奖惩兑现的管护责任制,使“护林者奖,毁林者罚”的政策深入人心。随着绿化面积的逐年扩大,右玉县委县政府坚持建管并举,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制定出台了《关于砍伐树木的规定》《关于加强林木采伐管理的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林木采伐管理的规定》《关于保护沙棘林木的通告》《关于加强林木管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保护森林资源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右玉县森林资源的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右玉先后7次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稳权发证,从法律上对国家、集体、个人的林木权属给予有效保护,充分体现谁造谁有、谁种谁有、谁有谁管、谁管谁受益的林权原则。此举极大调动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增强了爱护绿化成果的责任意识。
制度健全、赏罚分明是右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宝贵经验。右玉县坚持对护林工作成绩显著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护林员强厚老汉1980年担任欧家村乡万亩林区护林员后,恪尽职守,不徇私情,有“护林王”的美称。他昼夜不离山头守护山林,发现盗伐毁林者绝不放过。他的侄儿在采集沙棘果时,砍毁两棵榆树,被强老汉当场抓住,硬是罚款20元。强厚去世后,因护林有功,县里为他树碑,将他葬在万亩林海之中。70年来,右玉县累计查获盗伐、滥伐林木案件400多起,受到法律制裁和罚款等惩处的个人达1200多人次,责令补种树木达4.5万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家正在积极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依然存在着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等现象,需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强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经历了70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右玉,其经验值得借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每一片绿色都是一块丰碑,那无边无际的绿色充满着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2020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右玉精神”,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