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作物自主品种占95%以上

2020-01-08

种业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种质棉花品种

农业农村部近日宣布,自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行动启动以来,已抢救性收集种质资源5万多份。2019年启动的地方猪遗传材料采集与藏区畜禽资源调查,新增遗传材料2万多份,极大地丰富了遗传多样性;2020年又新启动山西、内蒙古等14省(区、市)的普查与收集行动,推动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在全国全面实施。

目前,中国农作物自主品种占95%以上,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0%以上,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提供了重要支撑。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通过作物资源鉴定、评价、利用,支撑产生国家科技类奖项超过12项,每年新增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农业农村部要求,加快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行动,研究启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行动,尽快查清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并力争在3年内完成现有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据介绍,中国长期保存作物种质资源已超过51万份、畜禽地方品种560多个、农业微生物资源23万多份,居世界前列。2019年,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新库已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具备150万份的资源长期保存能力。

(人民网)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江西要建种子界的省级“图书馆”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完成全省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制定我省农业种质资源品种名录或保护名录,建立全省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初步形成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和鉴定评价体系。力争到2035年,全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评价及创新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建成系统完善、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和资源深度鉴定评价体系。

(江西省人民政府网)

品种登记助力特色种业创新发展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317号公告,又有1064个品种被许可登记。至此,全国29种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已经突破了2万个。

2017年5月1日起,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正式实施,作为“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种业管理制度创新,以“事前放彻底、事中管到位、事后服好务”为主线,充分调动了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新品种选育研发的积极性,短短三年时间,登记品种数达到了20545个。

品种创新动力十足:品种登记“由我做主、以我为主”,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制度实施以来,纳入第一批登记目录的29种农作物品种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品种数量持续增加;品种类型呈现多样;品种质量趋向绿优。

企业动能竞相迸发:2011年国发8号文明确种子企业为市场主体,极大地激发了种子企业投资品种选育的积极性。品种登记制度的设立,进一步打开了了非主要农作物种业市场活力之门。企业登记积极争先;企业实力正在增强;企业发展战舰显现。

特色种业强劲发展:品种登记以“放管服”为基本遵循,抓住品种这个“牛鼻子”,更好地发挥了种业在农业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放”出了市场效率和活力;“管”住了“一名多品”等乱象;“服”务了农民选种用种。

品种登记是新设立的一项制度,历经三年实践检验,更加坚定了“制度自信”,也需坚持在制度落实层面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服务措施。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深入贯彻“放管服”改革精神,以问题为导向,在登记前,规范品种登记申请行为,细化申请材料填报要求;在登记中,严格品种登记材料审查,强化登记品种唯一性筛查,压实省级审查主体责任;在登记后,启动品种符合性验证管理,加大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引导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切实维护种业市场秩序,激发品种创新活力,加快优良品种推广,使品种登记制度成为助力种业发展行稳致远的有力武器。

(种子科技网)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6个棉花品种首次获批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棉花所12、棉花所49、棉花所65、棉花所88、棉花所92和中棉113等6个棉花品种经农业农村部审核,获批进出口种子经营许可证和海关报关登记证书,允许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

棉花品种的首次获批出口是棉花所科技成果“西进中亚”的重要体现,对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实现与中亚国家的棉花科技、纺织、贸易等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悉,棉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在中亚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棉花所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棉花科研院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实施棉花“技术走出去、原棉引进来”战略。近年来,通过建基地、派专家、送技术等方式,深入推进中亚棉花科技产业合作,为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棉花生产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农科院网)

我国首个叶片专用型芝麻品种中芝叶1号选育成功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芝麻与特色油料创新团队选育出我国首个叶片专用型芝麻新品种中芝叶1号,在安徽宿州现场测产叶片亩产量达980.7公斤,比对照中芝23增产51.41%,为芝麻多功能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据刘红艳副研究员介绍,芝麻叶既适合鲜食,也适合干食,晒干制作而成的芝麻叶茶具有预防视力下降、提高免疫力、滋养肌肤、提高大脑功能的作用,晒干的芝麻叶还可以作中药材。中芝叶1号具有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大、苗期长、全生育期长、耐渍性强、抗倒伏等特点。在2020年前期雨水长达40天,中期高温干旱条件下叶片仍然表现出高产的特性。苗期长达60-70天,采摘期长,耐渍抗旱性强,叶片幼嫩,富含磷、钾等大量元素,也富含镁、硒、铁等微量元素,适宜在喜食芝麻叶产区种植。

中芝叶1号的推广应用将为促进芝麻多功能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网)

首个油菜基因转录数据库建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基因组学与抗病性改良创新团队破译了油菜基因组的全转录信息密码,构建了油菜十万余个基因的转录全景图,使得油菜基因功能研究第一次有了标准的可参考的基因转录数据库。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学报(The Plant Journal)》上。

此前,由于种种限制,油菜一直缺乏全基因组水平所有基因的转录mRNA数据库,导致油菜基因功能研究缺乏可查询和可参考的基因注释信息。为突破这一瓶颈,该团队采用最新的三代测序技术准确测定了油菜全长转录组,并自主开发了一套用于多倍体油菜复杂基因组的分型方法,绘制了油菜基因组的转录全景图,构建了油菜“标准”的参考转录本数据库。该研究成果更新了人们对油菜基因和基因组的认识和理解,将为甘蓝型油菜功能基因和遗传改良研究及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指导。

(光明网)

全球红豆杉属植物物种分化与时空演化历史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演化和生态适应团队高连明团队和植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团队李德铢团队与来自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中科院PIFI学者Michael Moller博士等合作,厘清了红豆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全球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时空过程。

研究发现,红豆杉属起源于早白垩纪,但现生类群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在北美洲开始分化(图1),之后通过白令陆桥到达亚洲,在中新世晚期又回迁到北美东部,形成洲际间断分布格局(图2);欧亚大陆的物种多样化始于约8百万年前(Ma)的中新世晚期,在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约6.8-4.9 Ma)很短的地史时间窗口内形成现存的多个物种,在横断山区(特别是四川盆地西部)和秦岭山地发生杂交,并形成了3个谱系。据此,推测该属植物在横断山区的演化,与横断山的造山运动和亚洲季风气候的加强密切关联,可能是地质和气候的变化造就了新的生态位,为环四川盆地物种杂交及其后代的延续提供了摇篮。

(中科院网)

科学家解密和重编真菌聚酮天然产物的内源和外源生物合成程序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在真菌聚酮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解密了控制真菌聚酮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内源和外源程序,并通过改造聚酮合酶装配线合成了23种新型聚酮化合物用于临床或农用药物筛选,为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工程化改造聚酮合酶创制新型农药奠定了基础。

挖掘活性聚酮天然产物并研究其生物合成机制对于药物研发和有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合成过程中,聚酮合酶以装配线模式程序化地将乙酸或丙二酸等小分子化合物组装成化学结构多样的聚酮产物,随后经过甲基化、糖基化、卤化等结构修饰生成最终的活性物质。

该研究以真菌苯二酚内酯合成酶为模式系统,利用聚酮合酶合成模块和结构域重组手段阐明了起始单元酰基转移酶(SAT)和硫酯酶(TE)结构域根据自身的内源(结构域对特定底物的偏好性和催化效率)和外源程序(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特定底物的动态竞争)调控苯二酚内酯产物链长和释放形式的分子机制。同时,通过改造苯二酚内酯合成酶获得了23个"非天然"苯二酚内酯结构类似物,可用于临床和农用药物筛选。

(中国农科院网)

机械穴直播控草技术新体系使除草效果提高20%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浙江省海盐县召开机械穴直播稻田"播喷同步"封闭控草技术体系观摩会。该技术探明了“播喷同步”技术涉及的土、水、种、草、药、械6个关键要素与控草效果及水稻安全性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机械穴直播田“播喷同步”控草技术新思路,研发了适宜于“播喷同步”技术应用的高压雾化喷雾装置,筛选了一系列与“播喷同步”施药装置配套的靶标差异化除草剂组合,明确了其在机直播稻田不同时间应用防治多种难除杂草的控草效果,制订了成熟、可操作的控草技术规程,具有控草效果好、节本省工、对水稻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为机直播稻安全生产提供了关键技术。

(中国水稻研究所网)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解析核心十字花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团队李德铢研究组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选取核心十字花科31族71属199种以及4个未划分至族的属进行全面分析,以该科基部类群岩芥菜族中的3个代表种为外类群,包括222个叶绿体基因组数据以及235个核糖体(nr)DNA(其中106个叶绿体基因组数据以及112个nrDNA数据为该研究中新获取)。

在基于nrDNA序列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将核心十字花科划分为4个分支,即clades a-d。该研究支持将核心十字花科划分为3个高支持率的分支:Lineage Ⅰ(LI),Lineage II(LII)和Lineage Ⅲ(LⅢ),其中LⅠ与LⅡ + LⅢ构成姐妹群。该研究将有争议的LⅡ分支解析为单系分支,阐明一些难以解析的深度分支的系统发育关系,确定双盾荠族为该分支最早分化的类群,岩荠族与高河菜族+含生荠族互为姐妹类群。LⅢ分支与基于nrDNA序列研究划分的clade d分支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两组数据集的分析结果都支持离子芥族、花旗杆族以及鸟头荠族为并系类群。此外,该研究综合比较核质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大量的冲突节点,进一步证实十字花科经历复杂的进化历史,为十字花科的起源与进化历史提供研究基础。另一方面,该研究还发现叶绿体编码基因rps16的丢失可能是南芥族和庭芥族的共衍征。

(中国科学院网)

我国科学家提出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活性氮损失评估新方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面源污染创新团队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在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活性氮损失评估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了基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模型)和活性氮空间强度(NrSI)指标体系的作物生产活性氮损失评估方法,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区域尺度农业活性氮的科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

猜你喜欢

种质棉花品种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棉花是花吗?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棉花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不同七叶莲种质果实性状及种子质量研究
狗狗的常见品种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