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国职业标准的双元制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例
2020-01-08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贾瑞仲小英陈邦琼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贾瑞 仲小英 陈邦琼
近几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为了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各高职院校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并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以培养更加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2019年10月,集学校、大学科技园、培训中心、企业、科研院所等有效资源于一体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智慧制造双元制教育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建设项目获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立项。该产教融合平台集成了“生产实训、技能鉴定、企业孵化、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社会服务、国际培养”七大功能,力图打造江苏乃至全国产教融合示范大平台,扩大双元制教育品牌影响力。此产教融合平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接“1+X”技能认证,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平台产业群之一的电子信息专业,也将此作为我们接下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2007年6月,由江苏省太仓市人民政府、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AHK-上海)、在华德资企业、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简称“中德工程训练中心”)。2019年4月,依托“中德工程训练中心”,电子信息学院与卓能电子、联合汽车电子、益技欧电子、通快(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德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成立了中德电子信息技术跨企业培训中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充分发挥我院产教融合平台优势,深入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电子信息专业依托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和中德电子信息技术跨企业培训中心,引进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开展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工作,构建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该首先确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始终要围绕服务地方,为助推地方产业升级而努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以学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基础,依托中德电子信息技术跨企业培训中心,走访调研太仓本地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结合苏州双元制地方标准,同时嵌入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的学习大纲和学习领域,培养面向为苏昆太及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行业且通过德国AHK认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2 课程体系的课程结构
依托中德电子信息技术跨企业培训中心,构建嵌入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的“三站互动、分段轮换”的课程体系(其中的“三站”指的是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并据此设置专业课程(学校)、实训课程(培训中心)和实践(企业)课程,分别由高校教师、培训师和德资企业岗位技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学校、中德电子信息技术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德资企业三个教学场所分阶段轮换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学生的企业实习课程由企业根据岗位要求来安排,强调的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设置理实一体化、实训和实践等多元化课程,实现了学习过程、实训过程和工作过程有效衔接,使得人才培养准确对接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 “课证结合”的课程体系
2019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四部门也随之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依托我院产教融合平台,开展基于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的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切合教育部提出的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在建立“课证结合”的课程体系时,首先,学校需要根据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对应的各项技能要求,将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的教学大纲和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并与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重新调整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个模块合理安排课时和学时,将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标准要求合理规划,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帮助学生提升技能技术水平。其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重新梳理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在“三站”学习轮换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同时立足于证书考试中的教学大纲,在企业、学校、培训中心的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景教学,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行动导向,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证书要求的主要技术技能。
4 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教学团队
双元制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一支校企深度融合的“多元化”教学团队作为实施过程的重要保障。本课题中“多元化”教学团队由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中德培训中心培训师组成的项目培训团队和由德资企业技术能手组成的岗位技能指导团队组成。在“三站互动、分段轮换”中,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项目培训团队负责行业核心培训课程的教学,企业负责企业专项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这样,在校企双元深度融合合作的基础上,在完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一支适应培养要求的“多元化”的教学团队也逐步形成。
5 构建“双元互动、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
引进国际先进的德国仪器与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对接德国同类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开发德企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重构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训练模块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构建“双元互动、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在此课程体系中,学院负责专业理论课程,中德培训中心负责技能训练课程,德资企业负责专项岗位技能课程。三部分课程实行分阶段轮换教学,分学期阶段性完成在学校理论学习、在培训中心技能培训、在企业岗位实习的学习任务。
按照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和实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从而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增强学生胜任工作的就业能力。
6 课程体系评价
课程体系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职业能力及素质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评价,是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评价过程中,成立企业、学校、培训中心等共同参与的考试委员会,并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校企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注重把企业岗位工作纳入考核范围。考核评价过程中,需要企业、学校、行业等多方参与,综合采用笔试、技能测试、面对面对话等考核手段,注重过程性和阶段性考核相结合。
引入“AHK上海”引进以高质量、严要求、重实践为特色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作为第三方考核机制,第三方考核采用德国工商大会上海办事处提供的德国职业技术工种的试卷和评审标准,进行德国EGS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同时这一证书作为“1+X”中的“X”,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从而使学生具备与社会需求更加贴近的职业能力,为企业培养拥有高技术能力标准的专业技术人才。
7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阶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产教融合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双元制培养人才,重构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训练模块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使学生具备与社会需求更加贴近的职业能力,为企业培养拥有高技术能力标准的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