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做学合一”思想对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2020-01-08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小俊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王小俊
1 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反对重理论轻实践、崇尚死读书的旧教育,提倡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使功课劳作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及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从做中学”理念。他反复强调“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是万万学不成的”[2]。他提出职业教育的原则之一在于“注重手脑并用,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只注重理论知识而不去参加实践,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3]。和传统教育重“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做学合一”的原则更强调“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主张一面做,一面学,通过从做中学,以求得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知识技能的完备。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提倡“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提供了坚实基础。
2 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专业同质化严重
据统计,2018年全国有11700所职业学校,年招生982.4万人,学生2685.54万人。其中高等职业(专业)院校1418所,年招生368.83万人,在校生1133.7万人,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6.63%和40.05%。当前,地方高职院校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但发展极不平衡,地域不占优势的地方高职院校面临生源下降的问题,学生主要流向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另外专业趋同化,特色不明显,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不明确,存在升格和内涵发展的矛盾心理。
2.2 地方高职院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2014~2018年我国对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这一目标,计划投入的资金逐年上升,在资金上给予持续支持。国家投入资金虽然逐年增加,但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把资金用于硬件建设,校园占地规模和实训中心建设有较大提升,但实训设备和企业脱节严重,比如汽车实训室多是企业淘汰的旧车型,有些车型已经停产,学生仍在实训操作,学生技能训练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3 师资力量日益增强,但双师型队伍不足
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近五年来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总体数量增加,大大缓解了师资紧张问题。但增加的教师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有企业经验的仅占16.7%,与国家规定的应聘教师需具有企业两年工作经验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出现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如何使校企深度合作,首先需要引进和培养合格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高素质人才。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主要存在引进渠道单一,多是应届生,高校进入学历和职称有门槛,身份性质不同等问题使得校企双向流动不畅,尤其缺少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
3 黄炎培“做学合一”思想对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既有传统社会观念影响,又有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定位困惑,针对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挑战,从黄炎培职业做学合一教育思想中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3.1 做学合一,培养学生技能水平
基于高职院校的定位及目标,即培养技术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当前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大,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挑战,只有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才能推动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倒逼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除具备一定的学历要求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能力,才能更好胜任适应岗位需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2019年在职业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1+X”证书制度的推进下,唯有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有效结合,才能更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及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3.2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能力水平
当前,高职院校对应聘教师学历要求不断提高,大部分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研究生。对于如何“手脑并用”地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缺乏一定的认识和操作经验,还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我校通过国培、省培项目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双师型教师评定办法,刚性执行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充实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校专门制定《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六个能力”提升体系,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实践能力提升、信息化能力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国际化能力提升等六个方面,建立了一批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训基地,构建“高、中、全”的培养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职业院校招聘的专业教师,原则上要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有高职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在未来高校中的占比会不断扩大,有利方面在于可以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师水平,更加符合职业学校的用人需求。
3.3 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产学研水平
黄炎培提出要实行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学做合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可以知晓企业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培养过程和内容更加实用,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节奏,也更符合企业需要。
校企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必须主动加强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政府、学校和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明确应用型研究的科研定位,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追踪行业发展趋势,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与企业创建“双主体”混合所有制学院,打造有影响力的高职院产教深度融合品牌。推进工匠型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学校牵头成立盐城市纺织职教联盟,在项目管理、成果转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接地气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4 结语
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就要不断改革高职院校教学课程内容,大力培养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为企业和国家提供高素质实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