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膜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
2020-01-08卢奕郑天玉
卢奕 郑天玉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 上海市视觉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31)
1 病例资料及诊断
患者女性,58岁,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术后5年,眼部羽毛球击伤后视物模糊3个月。体格检查:左眼视力0.15,角膜透明,前房中深,tyn(-),IOL复合体嵌顿于瞳孔,颞侧襻进入前房。扩瞳后见IOL复合体向鼻上方不全脱位,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平伏。眼压18.5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左眼外伤性IOL复合体不全脱位,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
2 手术
2.1 手术方式 行左眼IOL复合体取出联合巩膜缝线后房型IOL固定术(见手术视频)。
术前常规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进行球后麻醉。制作3.5 mm上方角巩膜缘隧道切口,注入黏弹剂,将IOL复合体托举入前房,用IOL剪剪为两半后取出。将9-0聚丙烯缝线长直针自角膜缘后1.5 mm进针,自对侧角膜缘后穿出。自切口将聚丙烯缝线从眼内钩出,中央剪断,将缝线两断端分别固定于IOL对称的两襻。术中选择的是光学部和整体直径都较大的四襻式IOL。将IOL用IOL植入镊折叠后植入眼内。仔细观察确认缝线与襻无缠绕,调整IOL位置居中。10-0线缝合切口后,行前段玻璃体切除处理玻璃体。然后应用巩膜层间Z形缝合技术(Z-suture technique)固定缝线。最后缝合结膜,确认切口水密,前房稳定。
2.2 要点及难点
1)切口大小应适宜,若采用镊子折叠植入,不要试图采用过小切口勉强操作。由于低眼压是术后常见并发症,所以切口应细致缝合以稳定前房与眼内压。
2)固定IOL的缝线在眼内容易缠绕,这样会直接导致IOL的倾斜或偏位。术中应观察清楚,避免缝线在IOL襻上缠绕。
3)为保持IOL在眼内的正常后房位置,在缝线穿过巩膜时以缝线贴近虹膜后表面为宜,一般在角巩膜缘1.0~1.5 mm处进出针。缝线位置非常重要,直接决定IOL的位置。
4)为防止线结暴露,并简化手术步骤,我们在手术中采用了巩膜层间Z形缝合技术。该技术在距角膜缘 1.3 mm 后平行于角膜缘进针,每次穿行的线段长度为 3~4 mm,之后反向穿行,重复4~5次,通过缝线在巩膜层间走行产生的摩擦力而进行固定。术后因缝线与巩膜组织的粘连增加了摩擦力,可使IOL位置更加稳固。因为没有线结,可避免线结相关的并发症,如线结暴露等,不需要制作传统的巩膜瓣以覆盖线结。简化手术并减少眼球创伤,这是一种较好的、可供选择的IOL巩膜缝线固定术改良方法。
5)应采用不易降解的聚丙烯缝线,不宜使用尼龙缝线。目前,传统的巩膜缝线IOL固定术采用10-0聚丙烯缝线。我们在术中采用了较粗的9-0聚丙烯缝线,这也是IOL巩膜缝线固定术可改良的方法之一,预期会降低远期缝线降解率,但仍有待长期临床检验。
6)通常需行前段玻璃体切除,防止玻璃体牵拉、瞳孔变形。
2.3 优点 巩膜缝线后房型IOL固定术,俗称IOL悬吊手术,是目前临床常用无囊膜支撑下的IOL固定方式。该术式由 Malbran等[1]在1986年首次报道,多年来不断改良发展。该术式利用致密的巩膜组织缝线固定,相比较疏松的虹膜固定(包括虹膜夹持型IOL、虹膜缝线固定IOL等)更稳定。与前房固定IOL相比,巩膜缝线固定术植入的IOL位于后房,更符合自然晶状体的生理位置,距离自然光学节点更近,光学效果好,物像放大率仅为1%~2%,相对于后面提及的巩膜层间固定术,内眼操作较少,因此手术也相对安全。此外,此类IOL固定术不干扰瞳孔的正常生理活动,对房水的前后房交通一般无影响,因此一般不用做虹膜周边切除。IOL还可作为机械屏障,阻止玻璃体移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扩散,从而降低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
2.4 注意事项 巩膜缝线固定术的操作相对前房型IOL植入术更为复杂、费时,学习曲线较长,并可能损伤睫状体引起玻璃体出血、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此外,还存在线结暴露导致眼内炎或者缝线降解断裂导致远期IOL脱位的风险。儿童患者缝线降解、断裂的风险相对更高[2-3]。因此,对儿童患者不建议常规使用巩膜缝线固定术。
3 随访情况
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左眼裸眼视力0.6,最佳矫正视力0.8,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瞳孔圆,直径为3 mm,IOL位置正,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平伏。眼压13.5 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