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铁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0-01-08王新平秦玉霞

山东交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客运旅游业高铁

王新平,秦玉霞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2.济南理工中等职业学校,山东 济南 250022)

引言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内需拉动消费,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充分发掘内需潜力,对冲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提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近年来,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布局完善和1 h、2 h、3 h交通圈的形成,提高了区域内外的交通可达性、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动速度,串联了沿线区域的旅游目的地,推动了旅游景点间的集聚和融合效应,增加了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的联系,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高铁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旅游业如何适应交通格局的变化、优化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业要素、扩大旅游营销半径、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与近城化和同城化相适应的旅游体系,构建与交通协同融合发展的机制,塑造交通与旅游融合新产业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旅游业发展基础

山东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极具地域文化特征。近年来,以“好客山东”品牌为引领,旅游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沿海以青岛、烟台为中心,形成滨海风景和仙境文化相融合的仙境海岸旅游带;内陆以淄博、济南、泰安、曲阜为核心,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带;还有以临沂、聊城、东营、枣庄等为中心的红色和生态旅游带。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4处世界级遗产、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4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 227处A级以上旅游景区,其中3A级景区636个,4A级景区223个,5A级景区12个。旅游产业规模增长迅速,旅游经济总量占GDP比例持续增长,至2018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达10 461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13.7%,占全省第三产业总量的27.6%,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山东省提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战略部署,发展现代旅游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抓手。

1.2 交通运输发展基础

截止2019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网络规模达到28.3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三横四纵双枢纽多节点”综合交通运输网主骨架,已建成高速铁路项目7个,总投资约2 478亿元,通车里程1 978 km,占全国高速铁路里程的5.6%,路网密度126公里/万平方公里,串起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临沂、济宁、泰安等8市的高速铁路“一环”形成,环形高铁一圈需6 h;在建高铁项目5个,建设里程509 km,总投资约867亿元;2020年拟开工项目9个,建设里程1 775 km,总投资约3 100亿元。

全省综合交通网的逐步构建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全省4A级以上景区已基本实现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有效衔接,高铁已通达全省75%的地级城市,交通附属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与旅游行业在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上均取得了较大进步。随着郑济高铁、鲁南高铁西段、济枣铁路等一批高铁项目开工建设,到“十四五”末期,现代化的高铁网络将基本建成。交通的发展优化了旅游业外部交通环境、拓展了客源市场、提高了旅游景点间的地理集聚和同城效应,为山东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基础。

2 高铁与旅游融合的必要性

2.1 新时代背景下需要高铁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交通是旅游产业的催生素,又是其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是现代交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标,旅游业发展需要更高品质的交通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铁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新时代背景下呼唤高铁与旅游产业更高质量的融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高铁在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承载作用越来越突出,但高铁与旅游融合相对不足,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行业发展规划、标准化等方面还未能有效衔接,在如何解决好通往景区“最后一公里”、更好适应旅游业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深度融合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促进行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同时,山东省特色旅游产品有待进一步挖掘,旅游交通廊道综合开发不足,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聚集效应也较弱,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较少,旅游业如何更好地适应交通格局的变化、应对好同城化、近城化这种集聚效应,消除“过道效应”,创新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也是亟待发展的重点。

2.2 宏观政策对交通运输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

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强化了发展旅游、交通先行的理念,提出加强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之间的产业融合。2017年初交通运输部联合6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旅游与交通的融合发展。2018年2月,山东省印发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将“跨界融合化”作为四大主攻方向之一,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快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

将交通需求和旅游需求有机融合,以高品质服务为导向,必然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的转型发展,融合后的旅游交通产品会带来新的增长点。如何推动高铁布局优化,沿线城市如何建立有效的协同发展及合作机制,需要何种政策措施等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3 推动高铁与旅游融合发展具体举措

3.1 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3.1.1 进一步完善便捷高效的“快进”交通网络

在现有相对完善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民航、高速公路等“快进”交通网络的基础上,以旅游资源快速通达为导向,结合山东省“四横六纵三环”高铁网络布局,提升高铁配套服务,推动“高铁+旅游”,打造跨区域旅游“快进”通道,串联沿线旅游资源,加快推进以高铁为主要方式的“快进”线路,推进一种及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3A级、4A级景区,两种及以上通达5A级景区,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目的地。

以京沪高铁、济青高铁、郑济高铁、济莱高铁等为载体和纽带,支撑济南省会城市圈精品文化旅游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济南泉文化精品旅游高地、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郑济高铁、济青高铁、鲁南高铁、潍莱高铁等为载体和纽带,实现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沿海旅游资源有效连接,畅通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快速旅游通道,支撑泛青烟海洋精品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建设青烟威精品海洋旅游发展高地,让游客领略美丽的海滨风光、深入了解海洋文化;同时,大力发展“高铁+邮轮”高端旅游。

3.1.2 构建“慢游”交通运输网

依托乡土文化廊道、游憩廊道、水系廊道、生物迁徙廊道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交通通道,注重沿海、沿河、沿湖、环山等公路和沿线风情小镇、特色村庄、汽车露营地等的建设。结合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到高铁站点间干线公路和乡村公路网络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重点构建古村观光、田园度假、农耕研学、民俗体验、红色记忆等系列乡村旅游线路。根据需求,配套增设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

3.2 着力推进高铁与景区间的快速便捷通达

高铁具有快速高效的优势,但其可达性较弱,与景区便捷通达和无缝衔接是多数高铁通达城市所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发挥道路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作用,构建衔接“快进”与“慢游”系统的旅游客运与集散体系,完善由交通网络、服务设施和交通旅游产品构成的旅游交通系统,解决公路通向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优化高铁站相应的道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等站场换乘设施,建设一体化、立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推进传统客运站向旅游集散中心转型,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客运服务体系,做好铁路客运枢纽的接驳换乘服务,依托相关旅游资源,拓展客运站服务功能,开通至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在黄金周、小长假等重大节假日期间开通定制旅游线路,增强城乡客运线路服务乡村旅游的能力,在高铁站周边合理布设共享汽车、旅游租车等,解决游客从高铁站至景区便捷通达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3.3 依托高铁客运枢纽,构建旅游集散中心网络

依托现有高铁客运站点网络优势,结合各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突出省内地级市及主要旅游城市高铁客运站的旅游特色,打造统一风格、统一形象、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的服务窗口。健全游客救助、散客自助游集散、旅游咨询、旅游投诉处理、旅游购物、车辆服务、旅行社组织等集散服务功能,使高铁客运站成为旅游业务咨询和旅游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同时,在客流量较大的主要站点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的旅游集散中心,实现与景区景点的无缝衔接。以旅游休闲功能为导向,推动资源整合利用,打造融会议、度假、体验居住、娱乐休闲、运动和购物等多种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项目。

根据需求适当开发“客运+景点”、“车票+旅游”及“客运+酒店”等服务模式,引导客运企业与旅游景点、网络平台、酒店等产业联动发展,提供“运输+门票+主题+体验”的定制旅游客运产品,提高旅游客运服务水平。

3.4 积极推进游客联程联运

完善省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在青岛、济南等地区设立跨省区联网售票平台并完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跨运输方式客运联程系统建设,完善票务服务系统,加快推动客票信息共享,提高联网、联程、异地和往返票务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各种运输售票系统接口开放,实现旅客“一站式购票”。提升旅客联程运输服务品质,推出旅客联程运输一票通、联程运输票价优惠等服务产品。创新行李托运服务模式,推广行李直挂服务,推行跨方式安检互认,加强客运枢纽周边的租赁服务网点和快递服务点设置。加强空铁公联运,推广设立异地城市候机楼,加快推进空铁联运产品开发,在枢纽内设立相应的旅游服务窗口。

3.5 加强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发展协作

山东南北承接京津冀协作区和长江经济带、西接中原经济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作为旅游大省,要发挥好自身地缘优势,在鲁豫、鲁渝旅游合作的基础上,构建高铁连通省市的旅游城市联盟和旅游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沿线旅游协调发展问题,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采用市场互换、客源互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合作模式,在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客源地之间设立边界通畅的“旅游绿色通道”,构建优势互补、政策互惠的协作机制,建设高铁大旅游协作区。

3.6 优化旅游交通信息服务

加快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交通运输与旅游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构建交通、旅游等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涵盖各种运输方式的全省客运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与企业联合将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研究制定交通、旅游部门数据共享清单、开放清单,实质性对外开放相关数据。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应用程序(APP)等媒介,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交通出行、旅游等综合信息服务,完善汽车租赁全国联网,推动实现异地租车、异地还车,推广景区门票网上预约,完善重点景区客流监测预警等功能,采用信息化等手段引导节假日旅游高峰客流。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推广车联网、船联网等智能技术应用,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感知体系。

3.7 积极配合创新交通旅游产品

将高铁融入山东旅游,打造精品旅游带,创新“好客山东”品牌。(1)依托仙境海岸、亲情沂蒙、黄河入海、鲁风运河等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和山水圣人等特色资源,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自然风景线、历史人文线、红色文化线等齐鲁风景道。配合做好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色村寨等规划建设;完善旅游线路与展示平台;加强与旅游经营对接。(2)依托遗产铁路旅游线路、精品铁路旅游线路、特色旅游列车、旅馆列车等特色旅游专列,拓展铁路旅游产品。(3)拓展海洋旅游交通服务。加强高铁与滨海旅游业在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联合与协作,建设贯通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市的滨海观光大道,加强青岛邮轮母港和烟台、威海、日照停靠港建设,实现半岛城市群“无障碍旅游”。(4)打造京杭运河及南四湖内河旅游服务。加快实施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济宁至台儿庄段主航道升级改造,发展驳船旅游服务直达运河沿线岸上景点,通过铁路与水路、公路交通同各景点紧密衔接,带动运河遗产观光、运河文化体验、运河城镇休闲等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并沿运河建设运河遗产绿道,推广应用绿色“慢游”体系。

4 结语

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发展,推动了沿线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充分利用高铁的集聚效应,消除“过道效应”的消极影响,让旅游业与高铁融合互促发展、打造新的旅游产业。高铁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交旅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产业创新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需要市场的驱动,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充分利用和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与交通、农业、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适应新时代旅游需求的变化,打响山东旅游品牌。

猜你喜欢

客运旅游业高铁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百花齐放的“定制客运”,能否拯救道路客运市场?
高铁会飞吗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提高客运驾驶人安全意识
台湾客运业:高铁躲过破产危机?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