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疗效

2020-01-08任明明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克氏肱骨出血量

任明明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疾病,是由肱骨远端向外髁上方发生骨折所致,多发于4~13岁儿童,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肘关节功能损伤、神经功能传导障碍等,严重威胁儿童的身体发育以及心理健康[1-2]。临床上常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式有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临床效果不错,但因其创伤较大,术后肘内翻现象较多,不利于骨折愈合。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及肘内翻发生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 组 男 22 例 ,女 20 例 ;年 龄 2 ~12 岁 ,平 均 年 龄(6.54±1.35)岁。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89±1.84)岁。统计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经X线、CT检查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无恶性肿瘤疾病;所有儿童均为闭合性骨折。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精神病、意识障碍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病理性骨折、严重器官损伤者;合并血管或神经损伤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臂丛神经麻醉后,取仰卧位,在肘部外侧作一切口,暴露桡神经,注意保护桡神经,舌形走位切开肱三头肌,暴露骨折端,先清除干净坏死组织和瘀血等,直视下复位,用2 mm克氏针自肱骨内髁和外髁交叉打入,穿透对侧皮质,术后用石膏进行外固定,3周后可以开始功能锻炼,4周后拆除石膏,6周后拔掉克氏针。观察组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臂丛神经麻醉后,取仰卧位,在牵引状态下手法复位,透视下复位满意后,用直径2 mm的克氏针进行内固定,一般情况下从肱骨外髁进2针,向肱骨近端方向斜行打入克氏针,透视下调整克氏针角度和深度,如果内侧隐性欠佳,从肱骨内髁避开尺神经进1针并穿透对侧皮质。术后用石膏进行外固定,2周后可开始功能锻炼,4~5周后拔除克氏针。

1.4 评价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为:参照Casstbanm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3]进行,优(伸15°,屈曲130°)、良(伸40°,屈曲120°)、一般(活动范围>50°且屈曲>110°,或者是活动范围>80°且屈曲<110°)、差(未达到上述任何一项要求)。记录两组肘内翻、神经损伤、钉道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表1)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比较(表2) 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 切口长度/cm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骨折愈合时间/d对照组 42 9.21±2.74 76.48±5.52 62.73±10.28 36.55±7.16观察组 42 0.62±0.23 41.53±3.47 19.97±8.69 25.37±3.88 t值 20.246 34.739 20.587 8.897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比较(表3)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76%(2/42) 低于对照组的19.0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骨折多因暴力传导所致,临床症状以肘部肿胀、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肱骨髁上骨折不仅会造成运动功能损害,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者会出现骨折移位以及血管、神经、肌肉损伤,早期处理不当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畸形愈合(肘内翻或肘外翻)、血管神经损伤、肘关节僵直、骨化性肌炎等,容易造成终身残疾,影响患儿生活质量。

外科手术是临床常用治疗方式,其中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是临床常用两种术式,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最大的优点是可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其缺点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费用高,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大、易感染,容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的情况,并且还留疤痕,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而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很多优点,如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功能锻炼好,因而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该疗法效果更确切,不仅可以使临床治疗达到较高的优良率,还可以降低肘内翻等畸形愈合情况的发生[4]。关于肘内翻发生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是尺偏移位、旋转移位导致的,而引起尺偏移位的因素有:①肱骨远端解剖结构特点。肱骨远端呈双柱体,后有鹰嘴窝,前有冠状窝,滑车凸部呈内外柱,两者之间仅通过一层薄骨质相连,并且又不对称,发生骨折时,如果远端对近端内旋,失去了内柱的支持,仅有外柱的支持,会导致尺偏倾斜,进而产生肘内翻,肘内翻发生率高达60%[5-6]。②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时需要屈肘大于120°,而肘部损伤导致关节肿胀,过度屈肘会影响静脉回流,发生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所以固定时屈肘达不到120°,仍可发生尺偏移位[7-8]。因此,稳定骨折复位,防止骨折远端尺偏移位,避免血管神经损伤以及肘内翻后遗症的产生,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基本原则。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固定时不需要过度屈肘,从而避免了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克氏针交叉固定使固定牢固,能防止骨折远端发生尺侧再移位,从而避免了肘内翻畸形愈合的情况[9-10]。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法治疗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肘内翻发生率,利于患儿预后。

猜你喜欢

克氏肱骨出血量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钢板内固定与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右肱骨巨大骨囊肿1例
比较分析切开复位克氏针、螺钉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骨折价值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