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应用解析
2020-01-07周元征
周元征
摘要: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完善和稳定是保障国家电网运行稳定的核心,我们当前开展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以及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当前随着我们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因此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建立智能电网来完善国家的基础设施,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完善可以对用户的用电信息掌握,采集到的用户信息也作为收取电费的依据,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的技术有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以及电能计量技术,对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统计和分析,本文就对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应用进行解析。
关键词: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以及应用
1.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这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和主要功能,采集的数据是实时的,还可以历史时间的用电数据进行采集和储存。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检查、计算以及分析还有储存。对用户的用电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储存以及分析后,根据用户用电当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功率定值、电量定值、费率定值以及远程终端的控制,这样可以帮助国家电网完善管理工作。采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用电信息进行综合运用,例如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统计,对各个板块的用电量进行统计,这样也方便用户对自家用电量有充足了解,也为我们国家电网的优化工作提供了准确数据,对这些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保证这些数据可以成为用电管理的决策依据,为我们国家电网的建设提供信息和数据的支持。另外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系统的访问权限和电表故障以及档案还有终端信息进行采集,为我们电网的日常运行安全提供支撑。我们对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控制功能进行应用主要是对抄表进行管理,对电费进行管理,对用电秩序进行管理,避免电网运行出现故障。
2.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
2.1提升维修的效率
我国由于用电量巨大和人口众多,出现大面积的停电是有可能的,一般情况出现了停电情况,都是由受到了影响的居民提交维修申请,再由电力部门派遣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但是维修人员对停电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是无法提前估计的,如果是大范围的停电还需要对抢修计划重新制定。夏季一直是我们的用电高峰期,尤其是居民小区内很容易出现大面积的停电,如果进行维修的时间过长,对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生产都会造成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行高效率的维修。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为进行维修的人員提供停电情况的准确信息,帮助国家电网制定合适的维修计划,提升维修的效率,最大程度缩短维修的时间,保证供电质量,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对用户电能装置的运行情况和信息准确估计,对可能出现故障的线路或者是装置也可以有大概的预估。
2.2减少线路的损坏
电力系统当中的线路损坏主要是运行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线路损耗,还有进行管理过程当中的线路损耗,其中线路损耗主要来自于管理线损,管理线损和电力营销是息息相关的,国家电网强化电力营销工作才是硬道理,对偷电和电表计量故障还有抄表环节都有效把控,尽可能减少管理过程当中的线路损耗。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综合运用对线损情况可以进行全面的分析,对线路损耗严重的区域进行筛选,再进行专门的观察,查找出问题的原因。并且我国实行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还可以对非法用电行为进行打击,非法用电行为主要分为居民盗窃线路和恶意损害电表,国家电网对非法用电行为进行监控和警告,对严重的行为可以移交公安部门处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小区是当前主要的居住方式,进行智能电表的普及也变得更加简单,也为我国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传统的抄表由于工作人员的个人原因和电表等硬件问题导致出现问题,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各种功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3通信模式
通信模式是我们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并且通信模式的选择和建立也决定着数据在传输时的时效性和完整性,为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管理提供了信息。居民用户在家中安装有对应通信接口的电能表,这样系统的集中器可以和对应接口的电能表建立通信,通过无线电和压线载波等方式将电能表的各项基本数据和信息传输到集中器当中。远程通信主要就是使用光纤和GPRS网等方面为主要的运行通道,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实现远程的通信,实现数据共享。进行通信的具体原理和操作流程如图一所示。
3.总结
当前进行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将系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对系统的具体建设和完善措施进行规定,进行系统的维护和优化,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下去。
参考文献:
[1]陈盛,吕敏.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应用[J].供用电,2011,28(4):45-49.
[2]张浩.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8):1782-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