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2020-01-07张增光
【文题回放】
风传递着讯息,春风一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风展示着力量,大鹏乘起,扶摇而上九万里。风是一种潮流,一种情味,一种启示……
请以“风从这边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命题透视】
无锡市2020年中考作文依然沿袭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风格。所谓实,即是一种具象,耳能闻到,目能视到,肤能触到;所谓虚,即是具象背后的情、理、趣、爱等,虚实相生乃写作之道。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的生活常识和视界宽窄,测量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化实为虚,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表象,更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而更深一层的旨意则是考查学生的生活思辨能力。
这道作文题可以有四层理解:一是风之虚实,实指自然之风;虚指风的象征义或者借代义,以风来指情感、力量、潮流、影响、哲理等,这是考查考生选材高下的;第二层理解是风之方向,就是“这边”的具体指向,可以是山川河流、古今中外、学校家庭、大街小巷,甚至是书籍等。“这边”的指向,决定了考生立意的高下;第三层则是风之意义,从这边来的风对“我”有什么影响?让“我”感受或者感悟到了什么?让“我”的观念、态度、思想、情感等有什么改变?第四层理解,风之质态,是骤雨狂风,还是细雨和风;是有味之风,还是寡淡之风。这一层考查学生的描写之功。但真善美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依然是命题导向的主旋律。
【审题提示】
本文题关键词主要为“风”,首先要确定风的具体内涵,是实写还是借风喻指;其次是“这边”,这是风的来向,这边的范围很广,具体指哪里、哪个方向要交代清晰;还有一个隐含的关键“风力”,这是一般同学考虑不到的,是徐风还是疾风是粗犷还是细腻?最后还要写到风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或者启迪。具体审题示例如下:
认识风之形:“风”首先是自然之物,物理现象。春夏秋冬季节更替,风之形不同;东西南北,风之位有别;狂风暴雨、细雨微风,风之力迥异;春之风染绿了田野,夏之风映红了荷花,秋之风吹黄了树叶,冬之风覆白了房顶,风之色不同……这些都是有形的风,实在的风。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形形色色的自然之风,描绘自然之风,抒写自然之风给人带来的肌肤感受。
明确风之向:“从这边来”,这是个虚指的概念,没有具体方位,所以我们要交代风的来向。可以从山中来,可以从田野中来,可以从学校、老师那里来,可以从家庭中来,可以从书本中来,也可以从历史中来……不同来向的风不同,表达的目的不同。
感受风之情:借助有形之风来记叙无形之风,通过对风的描绘来借代、喻指,表情达意。家训家风,学校之风、社会风尚、流行之风、传统之风、关爱之风、助人之风,甚至是疫情期间,白衣天使的无畏、责任、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之风。不同的风,感受到的情不同,从这些风中感受人情冷暖、世相百态,甚至是风之文化的博大精深。
领悟风之理:通过风能感悟到一种意境、情趣、人生哲理,作品思维、思想高下便一目了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风正、气正社会才能和谐,人生才能一帆风顺,直达目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表达人要有浩然之气,在何种境遇中才能处之泰然;清风明月,让人感受到意境的优美。能从普通的风中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便是此文题的最终指向。
【写作陷阱】
题目虽不难,想要出彩,亦非易事。题目就是想通过风这一物理现象考查学生对人、事、物的感悟。如果不理解命题者的本意,即会走入陷阱。
1.眼中只有风。写作时只看到物理之风,没有风的象征义、比喻义,或者风背后的故事,缺少风中情,甚至是风的文化味道,让风成了干瘪之物。
2.有风无形。平时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不够,对风的描写不形象、不细腻,不能写出风的形韵。
3.为风贴标签:不能把物理之风和风的内蕴恰当结合,全文只写风,只是结尾勉强点出风的寓意。
4.立意平庸。着眼于普通的亲情,没有通过风来表现出社会的现象、时代的发展,或者传统文化的内涵。
【佳作点评】
风从这边来
陶秋羽
闲暇时,翻开一幅画卷。画中,一座农舍伫立在溪旁,颇有杜甫草堂的意蕴。一缕炊烟袅袅升起,风轻轻滑过,于空中化作曲折婉转的弧。炊烟的气息陡然萦绕开来,那是炊烟的味道,那是老家的味道。
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依山傍水。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向屋舍,青砖黛瓦,风铃悠悠。每当夕阳洒下积蓄了一天的光辉,用点点金粉给大地镀上绚烂的光辉时,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便腾起了袅袅炊烟,或白或灰,飘向四面八方。在外头疯玩的孩子们看到自家的炊烟,便知道该回家了。猛吸一口大气,会闻到每家每户的炊烟里夹杂着各式各样的饭菜气息。我看到自家的炊烟,便往家赶,每当炊烟里的香味正浓时,我便会赶到家门口,边跑边喊着从炊烟里得来的讯息,奶奶便从厨房里探出头来,眼角绽成一朵灿烂的菊花。
风中的炊烟里面深藏着人间的烟火气息,是老家的味道,是乡愁的味道。我们走过喧嚣,走过繁华,最终跋山涉水回到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炊烟飘香的地方。
如今,村庄里的家家户户都用煤气灶,炊烟早已踪迹全无,我也远离了家乡,搬来了城里。炊烟的味道再也没有了,鼻中只剩下山珍海味华丽却無味的气息。
在妈妈的支持下,奶奶住进了城。她好像成了笼中鸟,困在钢筋水泥的迷宫中。当她做饭时,油烟机轰隆隆地飞速运转,吸走了柴米油盐的味道,再也闻不见熟悉的味道了。心中的那块地,逐渐荒芜,老家的模样也在脑海里逐渐淡去。风少了炊烟这个朋友,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奶奶眼里的落寞,如利刃划在我的心上。
城里没有炊烟,奶奶又回到了老家,用起了曾经的灶台。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路上,风景依旧,清风依旧,只是炊烟升起的情景悄悄地藏到了记忆深处。
是的,煤气灶很方便,但炊烟寄托的是一缕乡愁,让远方的游子于穷途末路之时,看到炊烟升起,想到家中伊人,温暖之情涌上心头。我站在老家前,依旧是“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哪怕只是粗茶淡饭,吃糠咽菜,我也能吃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感慨。只要有一缕清风,半缕炊烟,我便明白,有炊烟的味道在,家就在。
奶奶在厨房里忙进忙出,翻炒的声音不绝于耳。缕缕清风徐来,袅袅炊烟升起,摇摇晃晃,向远处蜿蜒。我深吸一口气,是那熟悉的味道,与站在门口的奶奶相视一笑,说声:“我回来了,炊烟,老家。”
起风了。
又是炊烟飘香时。
点评:无形的风有着浓浓的味道,那是老家的味道,是奶奶灶台上粗茶淡饭的味道。这味道是乡村的质朴、宁静、温馨,是奶奶快乐、自由的生活,是作者的乡情,更是其精神的栖息地。华丽的都市有时候让人如在迷宫,山珍海味也咂摸不出味道,而乡村的柴米油盐却别有一番滋味,充满着人间烟火的气息。行文过程中,作者用乡村和城市生活的不同感受、乡村的炊烟和城市的煤气以及自己对乡村和城市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写出了自己对乡村炊烟的喜爱,对乡村生活的眷恋。结尾简洁点题而富有诗意,极具画面感,与文章开端形成完整闭合。整篇文章淡雅而有味道。
【备考演练】
杜甫放眼一望,心中激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陶渊明抬首一望,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闲适;宁静的夜晚,李白举头望见一轮明月,心头泛起思乡之绪……这个世界,只要你放眼望去,怡人的美景、感人的画面随处可见。它们或让你心情愉悦,或让你心头悸动,或让你豁然开朗。请以“只因为那一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张增光: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