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抖音上年入百万的非遗手艺人

2020-01-07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49期
关键词:银匠银饰油纸伞

看似最沉寂的传统文化,正在通过抖音这样的平台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以新的方式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去年四月,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截至今年5月31日,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上有1318项,涵盖率达96%,观众也爱看,有40多位非遗传承人达到了百万粉丝。第一批抓住机会的传承人,拿到了流量扶持,开通了抖音小店,还玩起了直播带货。富阳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闻士善、“乔家手工皮艺”传承人乔雪、贵州雷山苗族村落的银匠潘仕学等五人,已经在抖音上实现了百万收入。

当代年轻人爱上油纸伞

作为油纸伞的省级非遗传人,浙江富阳文化工艺伞厂的闻士善坚守这个行业已33年,经历过10天只卖出一把伞的尴尬,也经历过火遍日本、韩国的辉煌。

闻士善的父亲一直在“小禅堂”制伞店工作。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实的油布伞渐渐替代了油纸伞,伞店倒闭了。闻父只得带着老婆孩子回到老家导岭继续做伞养家糊口。闻士善是成年后才学做纸伞的。

学做伞是很辛苦的,“竹片锋利如刀,为了手工精准还不能戴手套,所以每天手上都会割开好几道血口子”。几个月后,当闻士善做出第一把漂亮的油纸伞时,他感觉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为了把油纸伞当成事业来做,后来闻士善成立了伞厂,招聘了十几名工人。“为了打开市场,1988年,我们精心制作了100多把油纸伞,摆到杭州市百货大楼去代销。结果10天过去了,仅仅卖出去一把。”

眼看做油纸伞连肚子都吃不饱,闻士善开始考虑改行了。就在这时,几个日本人找上门来。原来,日本人特别喜欢油纸伞,歌舞、茶道和一些大型活动中都离不开它。1989年,杭州和日本岐阜县进行一个友好合作项目,需要油纸伞。听说导岭的闻士善会做油纸伞,日本人就找了过来。“没想到日本人看了我们制作的伞后,连连摇着头说:‘你们的伞还停留在实用上面,而我们要的伞主要是为了装饰,那是艺术,必须精致。如果想合作,我们可以派制伞技师来教你们制伞。”

当时闻士善就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日本的油纸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做伞居然需要日本人来指导了?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他只得忍气吞声地答应了。

“在父亲教的伞骨开槽工艺中,一把伞里最多有28根伞骨,日本的油纸伞制作上有一种工艺叫夹片,能让伞骨数量提高到70根。”

在日本技师的指导下,闻士善学习夹片工艺。“刚开始,做惯了传统伞的我们很不习惯,如同裹了脚的女人走路一样,必须一步三摇小心翼翼,费时费料。但是工艺改良后的油纸伞确实如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日本人愿意以每把22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这种伞,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价格了,闻士善大喜。由于新工艺太复杂,导致油纸伞产量太低,闻士善想到把手工开槽改为机器开槽。国内没有专用的开槽机,他便到温州买来一台木工机械,和父亲一起动手改装,结果一下子把油纸伞的产量提高了好几倍。

之后闻士善又学做茶道伞,茶道伞的伞头上有一道弯度,要把70根伞骨每根都弯成一样的弧度,的确难。两年过去了,闻士善试用过电热丝、铁管,但温度高点或低点,伞骨就断,每次都以失敗告终。直到第三年,数不清是第几次试做,在闻士善和父亲的反复努力下,第一把完美的茶道伞终于制成。日本技师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真可以做我的师傅了。”

除了普通的油纸伞外,闻士善开始研发墙伞、吊伞、和伞等。他的伞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后来又开辟了美国、澳大利亚、西欧、中东等市场。

从2015年起,闻士善被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聘为非遗传承教学创业基地的兼职教授,作为选修课,闻士善讲的非遗油纸伞特别受欢迎,每学期总能快速报满,就连邻校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都有不少学生专门过来听课。

乔雪让传统手工皮艺焕发生机

镜头中,一个扎着马尾、戴着黑框眼镜的女孩正在植鞣皮上勾画:用刻刀勾勒凤凰的羽毛,用塑形工具敲打出尾羽的边缘,渐渐地,凤凰的轮廓清晰起来,再用颜料点染出金色的羽冠、火红的尾羽、靛蓝的梧桐……“凤栖梧桐”就这样从传说中走了出来,呈现在一张小小的皮面上。

这是手工皮艺人乔雪在抖音直播间的画面。传统认知中,手艺人总是安静地关门做事,乔雪却借助手机直播,向更多人展示皮雕技艺。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乔家手工皮艺”第三代传承人,乔雪在传统中注入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国风元素,借助互联网,让手工皮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80后”乔雪出生在宁夏银川一个民间皮艺人家庭。西北盛产皮毛制品,她的祖辈、父辈都从事这一行。家庭的耳濡目染,让乔雪从小就喜欢刻刻画画。但是后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家庭作坊逐渐没落了。在家人的鼓励下,乔雪读大学选择了热门的会计专业。只不过读书期间,她仍然喜欢在皮面上绘画雕刻。“爱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乔雪说。

2007年大学毕业后,乔雪到北京一家外贸公司从事皮毛制品的进出口工作。面对附加值极高的国外皮毛制品和设计师品牌,乔雪意识到,家乡手工皮艺其实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只是需要采取新思维、新模式进行改进。

乔雪毅然辞职回乡创业。会计专业的学习,锻炼了她的数据思维和理性思维;外贸公司的工作经历,又开拓了她的商业视野。

经过几年的探索,乔雪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路——将传统工艺与国风融合起来。她的原创皮包大量融入国风元素。其中“山海经”皮包系列,雕面创意灵感来自《山海经》,包括“祥瑞九尾”“山海鲲鹏”等设计,深受市场欢迎。

乔雪还开通了网络直播,把皮雕过程展示给观众。“我想以皮雕为一个点,让大家了解手工皮艺。”乔雪介绍说,皮雕其实只是手工皮艺的一小部分,还包括皮绘、缝制、编织、染色、打磨等工序。

2017年,乔雪与银川市妇联取得联系,在广荣村建起了一座扶贫车间,培训当地的农村妇女缝制皮具。如今,乔雪的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我很幸运,能将自己的爱好变成职业,并做出了一点改变。”乔雪说。

银匠潘仕学:打出网红“银匠村”

自明清以来,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的麻料村,便以银饰锻造闻名乡里。80后潘仕学就出生在这个村,潘仕学的爷爷、父亲都是银匠。上世纪90年代,手工银饰锻造受到机械化生产的极大冲击,村里大多数的青壮年都放弃了这门古老的手艺,跑去城市打工挣钱去了。

潘仕学从小成绩不好,磕磕绊绊才上到高中,不过,他却在音乐上颇有天赋, 2005年的冬天,距离参加艺考还有一个星期,潘仕学突然决定辍学,外出谋生。2006年回家过完年后,潘仕学打算再次前往上海打工,临行前,他去住在凯里的堂哥家吃饭。堂哥在凯里城中开了一家银饰店,劝潘仕学留下来。在翻看了堂哥的订单后,潘仕学决定给自己两年的时间,重新学习打银饰。此时,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个消息也让麻料村的银匠们重新看到了希望。不少银匠又重拾老手艺,跑到湖南、云南等地帮人加工银饰或自己开银饰店。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距离麻料村15公里的西江千户苗寨举行,不但带动了景区的旅游开发,同样也让麻料村的银匠看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潜在商机,他们便将银饰作坊搬进了西江苗寨景区。没几年的工夫,包括潘仕学在内的麻料村银匠们就尝到了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传统工艺认可度不断提升带来的甜头,

2018年春节前,潘仕学将自己的制银作坊搬回了村中。潘仕学对家里的老宅进行了改建,融入了自己的理念,开办了春富银饰工坊,不过,这重振银饰锻造重镇的名号,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解决的问题,银饰制作早已有了成熟的机械化设备,谁还会专门跑进村子里,买成本又高制作周期又长的手工银器呢?更何况,村里的年轻人都跑光了,孤木难支啊。除非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麻料村,喜欢上麻料村。

2019年4月份开始,短视频扶贫项目“山里DOU是好风光”在麻料村所在的雷山县开展工作,他们通过对当地手工艺人进行新媒体使用、内容创作和运营等方面培训,帮助村民通过网络获得收入。潘仕学边学边拍,边拍边学,他的抖音粉丝开始缓慢增长,很多粉丝还私信他问视频里的银饰怎么卖,有两款银手镯在视频发布后的2天内就卖了1万多元,这可是他之前差不多两个月的收入。尽管已经见识到了互联网传播的魔力,但真正成为网红的那一天,年轻的银匠潘仕学还是有点懵了。一条爆红的“四叶草吊坠”视频,正是扶贫项目组的老师在盘点潘仕学现有银饰产品花样后,为他量身打造的一个新点子。视频中,潘仕学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讲述了四叶草在苗族文化中的含义,并且通过非遗技艺,让这种含义变得更加厚重和与众不同。就这样,凭借着自己出色打银技艺和“山里DOU是好风光”扶贫项目组的倾力相助,潘仕学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麻料村年轻银匠,成为了会讲故事的非遗传承人网红。一夜爆红的潘仕学,接到了来自天南海北越来越多的订单,还先后有60多名游客慕名来他的手工坊现场体验银饰制作,他再也不需要像父辈们一样,走上几天几夜的山路去尋找客户了。更让他惊喜的是,几个村里贫困家庭的返乡年轻人主动找上门来拜师学艺。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子里陆陆续续开起了十多家银匠工作室,熟悉的敲打声又开始回响在大山中。当年那个“银匠村”终于回来了。

(本版稿件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职工法律天地》等)

猜你喜欢

银匠银饰油纸伞
高浮雕银饰
泸州油纸伞
银匠
银饰变黑如何恢复
油纸伞的守望者
银匠和铁匠
油纸伞下的四月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
千家锁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