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0-01-07周璐谢雨芯岳天琦庄佳
周璐 谢雨芯 岳天琦 庄佳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景观设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景观设计本身与其配套基础设施的陈列存在冲突。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借鉴古典造园手法。古典园林的特征有许多,最重要的便是顺应自然,即合乎自然规律又适宜人们观赏游玩。狮子林、拙政园等古典园林都运用了工程技术,再通过艺术加工,解决了景观设计本身定义的问题,化解了基础设施陈列的冲突。本文介绍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特征,从空间布局、植物造景、装饰纹样、精神需求四个方面着重阐述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旨在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02
0 引言
有些现代设计师认为,景观强调的是视觉感受;而有些设计师觉得景观应该是场地营建。设计师观念的不同引发了矛盾。而古典园林通过植物造景、空间布局等途径,合理运用装饰纹样,很好地将“视觉感受”与“场地营建”结合起来,营造出具有极高精神追求的、用于娱乐休憩的环境,化解了设计师们在景观设计中侧重点不同的矛盾。
1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特征
古人通常应用植物造景、建筑布局、装饰纹样等手法,制造出符合人与社会心理需求的园林作品。
空间布局大多体现出古人因地制宜的建筑思想。组群建筑、景观道路小品等都是景观的配套设施,而古人总能将这些设施与“小”的园林完美结合,使人们能在极小的古典园林空间里感受到别致的自然意境[1]。适园占地2260m2,而就是这片七亩之地,有山有水,有廊有亭,体现出“紧而不僵、疏而不懈”的格局。
植物造景,通俗来讲就是对植物景观的设计。古代文人雅士会对各种植物进行组合排列,用来衬托园林景观,而他们所挑选的植物也和他们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2]。以竹子为例,苏东坡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在文人雅士心中有着清雅脱俗、自强不息的含义,这种不计较得失、不畏惧权贵、不做媚世之态的精神,正可以满足园主的心理需求[3]。
装饰纹样可以看作是园林的点缀物,它是一种符号标志。人们通过谐音、转喻等方式,给装饰纹样赋予美好寓意。以回纹为例,顾名思义,回纹形如“回”字,由云雷纹演变而来,云雷纹本身有对雷云的崇拜,是“吉”的象征,而回纹经过演变,更有无限吉祥、安全回归、福寿绵长的寓意[4]。
2 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 空间布局
园林建造之初,园主一般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等方式来改造地形,把大部分位置分给“山水”,这就形成了一个主空间,然后利用“山水”这个主空间去分割其他小空间,使整个园林有主有次,且主次分明。
园林建筑一般占整个园林较大的比重,但是单个建筑比较小巧,这会给人以园林较大的视觉感受,且古典园林一般造景深、层次多,更能体现出“以小见大”的园林景观;古典园林曲径通幽,利用曲折的道路,使景观连续不断、依次展开,延长人们的游玩时间;景观小品一般在道路的交错点上,它能吸引人們的视线,起到视线聚焦的作用[5]。
单体建筑在传统景观中较少出现,这是因为纯粹的单体建筑在空间顺序或者整体气势上,与组群建筑相比稍有欠缺。所以在传统景观中,建筑几乎都是组合出现的。组群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核心,是一个围合的空间,是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建筑形式[6]。
2.1.1 地形与植物
现代商业街极少会用到大量起伏的地形和树木,但是会做微地形来增强景观的趣味性。少量的树池和地形可以起到暗示空间界限、控制人感受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让人感觉视线所及之处不单调,又能模糊二维与三维的界限,制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2.1.2 组群建筑
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广场为例,新街口广场是多个广场集合起来的,各个广场看似是独立的个体,又通过商业楼、商业街等连接在一起,其风格大同小异。广场借助围合,能制造出虚实结合的景观空间[7]。
2.1.3 道路与小品
在道路节点放置景观小品,可以明确整体空间的视线焦点。在武汉K11广场的设计中,它的地铺大量使用了曲线的形式,并在道路转折点设计节点突出转折,给人以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与此同时,一个好的小品亦可以成为景观的标志,突出场地中景观设计的特色。
2.2 植物造景
古典园林热衷于效仿自然,造园手法大都离不开植物的配置,植物不在多,而在精。文人雅士建造园林时,往往对植物精挑细选,根据植物的习性、喜恶进行种植,遵循师法自然的原则,使植物和谐生长,将自然融入园林。自然的和谐也会使人们观感和谐,意境自然而然产生。古代人们借助人工堆山挖池或微地形,利用植物的线条、质感等,创造出有层次、有深度的植物景观,达到放松舒适的景观效果。
2.2.1 线条
在福建建瓯·建发玺院示范区景观中,建筑里禅茶之院中假山叠水、树池、水池大量运用流畅的曲线;流水与草木一层层叠下,形成横竖垂直的线条。现代化新中式风格建筑的“直线”和自由生长的自然植物的“曲线”形成对比,可以深化人们对线条的感受。
2.2.2 质感
很多现代化的商业广场用树池、绿篱的形式来种植植物,给植物“框定范围”,使植物排列有序列感。有的广场会利用场地高低的变化,为绿篱花草做一些地形,使冷硬的建筑景观和蓬松的植物在对比之下形成反差,柔化了建筑景观与自然之间的界限。
2.2.3 韵律
植物的“色”与植物种类、季节有关,很多现代设计院巧妙运用植物生长、季节更迭、观赏方式所产生的视觉感受,增强植物的韵律感。植物的“形”主要包括植物姿态、光影,时间的推移——昼夜变换、四季更迭,可以给予植物生命感,朦胧自然与建筑的界限。
2.3 装饰纹样
人们把先民的元素、图腾运用到现代建筑景观中,可以起到装饰寓意的作用。当然装饰纹样也运用在空间围合中,将树池、流水组合成不规则的形似天然的模样,或用瓦、卵石等组成不同形状作为地铺、窗户。
在布局上,现代建筑景观可以利用国画的特点,营造疏密结合的中国画意境。国画重视“留白”,“留白”可以使人发散思维,创造更开阔敞亮的公共空间,避免不必要的“堆砌”,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作用[8]。
2.3.1 图案
很多商业广场利用凝练的几何图形,强化景观的空间感。广场道路大多强调直线,使路线清晰、导向型强,可以让人快速到达想到的地方。广场空间有时候会布置各种小品——尤其是利用种植区域或水渠的切割、重组来分割区域,它可以增强道路的纵深感和指向性,对人进行分流,也可以增加广场或周边建筑的层次感,形成枢纽和较为开阔的开放空间[9]。当然,图案也可以制造母体——建筑的主体和线索,它干练的形象使其成为建筑精髓的载体,极具表现力[10]。
2.3.2 绘画
以苏州博物馆的景观墙为例,景观墙以白墙为纸,以片石为山,以水渠为池,通过不同肌理的交错相融,营造出一幅山水长卷,画随人动,境随心动,充满了人文气息[11]。且设计师们也可以从传统书法字画中提取元素,将其应用在景观设计中。这种提炼出的元素符号一般会应用在平面设计中,比如指向标、地图等[12]。
2.3.3 色彩
在园林景观中,较多的植物颜色是重点,较少的硬质铺装是点缀。景观中树木混杂,致使四季景观颜色各不相同,显得较为活泼,富有趣味性。而有些地区却设法在山顶建造城市公园,这简直不可理喻。人们想要回归自然,必须先尊重自然,而不同类型的景观对颜色的处理方式不同,我们要尊重景观类型,使景观符合人的特点和地域文化。
2.4 精神需求
园林是为人服务的,景观不能脱离人群,否则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景观设计原则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上,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考虑个体的心理需求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导向。古典园林造园讲究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古人认为“人”是有自然本性的人,人须将自己从丑恶的人性中解放出来,才能回归自然,而古典园林是自然的缩影,有了园林,人便能足不出户享受自然、亲近自然[13]。
从人的角度出发,人亲近自然,当然也会爱屋及烏,喜欢上自然的缩影——古典园林。古典园林是“感性”的,它的布局、形态往往饱含园主的感情,体现出园主的志趣与对未来的期望。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社会文化、社会思想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古时有道家,人们为了“道法自然”而改变自身、改变审美,认为园林设计贴近自然更好。
2.4.1 个人角度
现代景观设计大部分是单调的人造景观、商业景观,没有自然的趣味性,人们自然不会提起兴趣自发游玩。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关注“人”,即关注人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现代公共座椅的摆放位置大都是三面或两面围合的、有部分遮挡的半封闭空间,位置较为隐蔽,让人对一小部分空间有暂时支配的权力,给人一种安全感,给予人心理暗示。
2.4.2 社会角度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而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期望拥有归属感,它的含义是设计要与当地文化相贴合,要不然人就很难产生社会文化认同感。景观设计兼顾传统与现代是很难得的,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苏州博物馆选址在拙政园与太平天国忠王府中间,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建筑景观要求现代化设计,且与周边古典园林相融,于是,贝聿铭先生创新性地采用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14]。
3 结语
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植物、纹样、精神,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师们对景观设计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而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能将其融合。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不仅可以解决辩证中的不和谐因素,更能缓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这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俊璞.建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园林[J].城市建筑,2020(02):102-103.
[2] 王子豪,刘力维.江南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分析——以扬州片石山房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5-86.
[3]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4]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5] 施雯瑜,吴冬蕾.城市公共厕所的革命——谈中国城市公共厕所空间的设计发展[J].大众文艺,2019(15):122-123.
[6] 张晓晶,吴冬蕾.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域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8-79.
[7] 姜琳,房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设计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4-75.
[8] 胡田,李永昌.从图像学角度解析顾闳中绘画——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18-19.
[9] 杜晓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居舍,2020(25):97-98.
[10] 闫妍.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及其在当今景观中的继承[J].大众文艺,2011(04):201.
[11] 张彦锋,王小柠.民艺符号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以贝聿铭的作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8-99.
[12]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13] 余宛琳,徐雷.风格学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山水画作品研究——以吴冠中画作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20-21.
[14] 杨旭清,刘雅迪.浅析中国山水画朦胧美与苏州园林景观的关系[J].美术教育研究,2020(4):98-99.
作者简介:周璐(2000—),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谢雨芯(2000—),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岳天琦(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庄佳(1983—),女,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