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誉军旗“强渡乌江模范连”背后的故事

2020-01-07叶青松

党史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耿飚杨成武中央红军

叶青松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壮举,是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毛泽东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幾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战旗方阵中,有两面荣誉军旗来自红军长征的部队,它们分别是“强渡乌江模范连”和“大渡河连”。本文讲述荣誉军旗“强渡乌江模范连”背后的故事。

中央红军长征改变方向让蒋介石追堵部署落空

中央红军长征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此前,蒋介石在江西发动的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被红军挫败,损兵折将30万之众。

令蒋介石没有料到的是,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时,红军靠打正规战和他拼实力。于是,他除吸取以往失败教训外,马上把重炮兵调到江西配合国民党军10个纵队近30个师的兵力加紧“围剿”。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有一些红军将领转投蒋介石的怀抱,最早变节的是红军第16军军长孔荷宠。如何应对这些不利局面?中共中央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向湘西转移。

时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回忆说:“蒋介石认定江西围攻的大势业已完成。他每和我们谈论形势时,洋洋得意地说,‘湘赣边红六军团是西路军围攻下站不住脚才不得已而西移的。孔荷宠投降是红军瓦解的先声。以此显示他的指挥比别人高明。在谈到红军历次提出北上抗日及合作抗日时,他总是说,‘他们(指红军)有什么力量抗日,无非是诱使我军(指国民党军)放松包围。他强调,‘不消灭共产党就不抗日,我们更应对共军加紧包围,聚而歼之,不使漏网。”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蒋介石精心设置的赣南余汉谋部封锁线、陈济棠和何键在汝城至仁化间的阻截线、乐(昌)郴(州)宜(章)临(武)防堵线等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中旬抵达湘江东岸。

这时,蒋介石花了一番心思,又制定了五路国民党军在湘江追堵计划,史称第四道封锁线。晏道刚回忆说:“他(蒋介石)处处从人地相宜着想,认为何键与李宗仁、白崇禧有私交,以湘军入全州,彼此不会猜忌,必能合力封锁湘江,堵住红军去路。桂北设有民团,亦可使过境红军遭到一些困难。李韫珩、李云杰都是湘南人,所部多系嘉禾、宁远子弟,跟踪追击地势熟悉,可收地利人和之便。蒋介石在下达命令时,怕他的部属不认真贯彻执行,叫我引用古代兵书《尉缭子》的四句话‘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救溺人写进电令中。他希望部下能够依照他的计划行事,依托有利地形,发挥优势兵力,上下同心,追得上,堵得住,好好打一个歼灭战。”

薛岳的同胞妹妹薛官玑和薛岳妻子方少文收藏有蒋介石写给薛岳的许多信件和机要手令,其中有蒋介石对“追剿”红军长征的判断和决策的内容。这里摘录几节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一)赤匪此次西窜,虽号称十万,据空军毛(邦初)指挥官侦察报告,匪军分几路前进,队伍很乱,且民夫甚多,确是倾巢西窜,辎重甚长,行动维艰。据陈总司令伯南电告,匪军通过信丰、上犹、仁化、汝城、延寿地区,迭经阻击,溃散不少。据俘供,一、三军团在前五军团在后,朱、毛确在军中。歼灭此股,关系国家成败,应特加注意,倍加奋勇。(二)过去赤匪盘踞赣南、闽西,纯靠根据地以生存。今远离赤化区域,长途跋涉,加以粤、湘、桂边民性强悍,民防颇严,赤匪想立足斯土,在大军追堵下,殊非容易。自古以来,未有流寇成事者,由于军心离散,士卒思归故土,明末李自成最后败亡九宫山,可为明证。(三)第六路军以机动穷追为主,匪行即行,匪止即止,堵截另有布置。如侦察匪军有久盘之计,务即合围,毋容其再度生根。对朱、毛与贺龙合股之企图,务必随时洞察其奸,在战略上要经常注意,加以防范。”

博古和李德没有识破蒋介石计划,让红军在湘江展开了一场恶战。湘江之战,成了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悲壮、损失最大的一仗。

蒋介石的判断和决策,哪能逃得过毛泽东的眼睛。刘伯承回忆说:“这时,二、六军团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在川黔湘边界展开了强大攻势。蒋介石为了阻挡我军会师,忙调重兵堵截、追击。如果我们不放弃原来的企图,就必须与五六倍的敌人决战。但部队战斗力又空前减弱,要是仍旧采取正面直顶的笨战法,和优势的敌人打硬仗,显然就有覆没的危险。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中央红军过湘江后改变前进方向,向贵州行进,唯一的出路,就是强渡乌江。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打下遵义城。

强渡乌江的决定,让蒋介石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计划彻底落空。

侯之担守乌江

中央红军放弃原定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计划,过乌江到遵义,创建川黔边根据地。这一突然改变方向的行动,让防守乌江的侯之担立即紧张了起来。

侯之担,原是黔军第25军1旅旅长,后来王家烈任贵州省主席兼任25军军长时,侯之担由王家烈提升为25军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和川南边防司令。不管侯之担是旅长,还是副军长兼师长和川南边防司令,管辖的地盘在赤水、习水和川南叙永、古蔺、古宋等县。可以这样说,侯之担在川南的地盘根深蒂固,连蒋介石都无法将势力伸进去。

王家烈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忆说:“红军长征过贵州时,我任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关于堵截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部队在贵州作战经过,属于对红军‘围剿阶段,是第一个战役,时间是1934年4月到10月。我堵截中央红军长征通过贵州(属于)第二个战役,时间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5月。(第二个战役时)我初步计划是:将黔北(乌江以北)的防务交给侯之担负责;乌江以南的防务由我和犹国才负责。我本人担任贵州东南路的指挥作战,以便到不得已时向广西靠拢。为什么这样安排?当时贵州内部因争夺权力,混战了两年才告结束。名义上我是军长兼省主席,实际上犹国才割据盘江八属〔指的是贵州西南部南盘江和北盘江流域的广袤地区,亦即兴义、盘县、安龙、兴仁、贞丰、安南(晴隆)、普定、册亨8县〕;侯之担割据赤水、仁怀、习水、绥阳等县;蒋在珍割据正安、沿河各县。他们对我口头上表示拥护听命,实际上我不能直接调动其部队。”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的时候,侯之担正在遵义召开25军旅团长会议。侯之担在传达蒋介石和王家烈在贵阳召开的贵州省高级人员和第25军军事会议精神。蒋介石估计红军有向西南进攻的企图,决定由侯部担任乌江河防,防线自茶山关起,包括孙家渡、江界河、袁家渡等重要渡口,长约100公里。

参加侯之担召开的旅团长会议的有教导师副师长侯汉佑、教导师第1旅旅长刘翰吾、第3旅旅长林秀生、第1团团长刘安桢、第2团团长娄利贞、第3团团长周仁溥、第5团团长罗振武,川南边防军第1旅旅长易少荃、第2旅旅长侯之玺、第4团团长王遗、第6团团长欧阳文、第7团团长侯相儒、第8团团长郑廷芳。

侯汉佑回忆说:“我与旅长林秀生、易少荃、刘翰吾等交换意见,都认为红军战斗力强,蒋介石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尚不能阻挡,也不敢迎头截堵,乌江又何能阻止?况且河防战线过长,万一被突破一点,全线动摇,部队难以集中。我们当时估计红军约有10万人,教导师调集遵义担任守河的兵力不过五六千人,相差20倍,以此薄弱兵力守河,非常危险。同时,我们判断红军不会久留贵州,不如将部队分两路撤离遵义,一部分撤到赤水、仁怀,保住地盘,同时拱卫川南,一部分撤到绥阳、正安,以避红军之锋,俟红军走后,可就近收复遵义。这样既可保全实力,又可收复防地。经向侯之担建议,他仍主张坚决守河。”

侯之担在会上说了三点:“一、教导师奉令防守乌江,必须堵截红军越过。如有玩忽职守,军法从事;二、乌江素称天险,红军远征,长途跋涉,疲惫之师,必难飞渡;三、红军或不敢冒险来攻乌江,可能另走其他路线。”

侯之担的决心已定,会上直接宣布守河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侯之担在会上要求所有部署在1934年12月下旬在乌江布防完毕。

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的第一道大川,由西南向东北斜穿贵州,把贵州分成南北两部,也是遵义、桐梓南面的天然屏障。要想取道遵义和桐梓,必须先渡乌江。中革军委命令红1军团第1师和第2师分别在龙溪、江界、黄平一带强渡乌江。

时任红2师4团政委杨成武回忆说:“我们二师四团在攻占黄平后,一面继续向乌江前进,一面侦察,同时向部队进行政治动员。”

“老乡,这里到贵阳还有好多路?”楊武成拄着拐杖,站在路口,向过路老乡打听。

老乡说:“只有180里了!”

红4团团长耿飚递了一根烟给老乡,老乡接过烟,笑了笑说:“长官,你莫客气嘛!”

耿飚笑了笑,点上火,继续问:“贵阳好打吗?”

“啥子?”老乡吸了一口烟,问。

杨武成接上说:“我们想打贵阳,你看好打吗?”

老乡说:“王家烈的人都是大烟鬼,又不多,你们红军大队人马去打,那还打不开吗?我看,能打开,他们哪里守得住?”

杨成武回忆说:“其实,我们并不是要攻打贵阳,只是想通过乡亲,把这个虚虚实实的消息传给蒋介石听听罢了。而我们真正的意图是,声东击西,直奔乌江。”红4团又经过半天急行军,到达乌江南边100多里远的猴场。

侯之担得悉红军即将到达,确有渡江趋势,慌忙将自己的家小财产迁往重庆。

红4团1连毛遂自荐在江界河强渡乌江

1934年12月31日晚上,红1军团第2师4团在乌江边上迎新守岁。尽管在长征途中,但各连按惯例开了晚会。杨成武回忆说,“这个晚会,成了乌江战斗的动员会”,“突破乌江”“拿下遵义、桐梓”“完成军委交给我们先头团的战斗任务”“到遵义去过新年”,这些口号成了每个干部战士的决心和信念。

第二天是元旦,耿飚和杨成武率各营连长早早地来到乌江实地侦察。这一天,江面浓雾弥漫,能见度极差。耿飚和杨成武决定,用机枪扫射对岸,侦察一下对岸的火力。

一阵清脆的机枪声从江面响起。对岸国民党军隔着浓雾不知虚实,便匆匆忙忙地还起枪来,大大小小的火舌一齐向南岸吐来。

守江界河渡口的是侯之担派出的国民党军第25军教导师第1旅旅长刘翰吾率领的第1团、第3团1营和机枪营。正在一线守江界河的时任国民党军第3团副团长兼1营营长李祖明回忆:“红军先头部队于1934年12月30日下午到达乌江河边,当晚及次日以后,乌江北岸各渡口——茶山关、孙家渡、江界河、袁家渡、李家渡、回龙场等地区沿河守军,随时听到或看到对岸(南岸)红军,日夜砍伐竹、木并忙碌着编扎竹排、木筏,准备强渡乌江。守军江防司令部判断,认为袁家渡、茶山关等河面较宽,水流较缓,两岸山势不高,可能为红军选择作强渡进攻重点;认为孙家渡、江界河等处河面较窄,水流湍急,且两岸坚壁陡峭,易守难攻,或不致在险隘地带进攻。但(没有想到)红军不择较安全易渡的地带进攻,而是‘冒险犯难,选择地形险峻、水势汹涌的江界河及孙家渡为主攻目标。”

这就是《孙子兵法·计篇》中讲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侦察回来的耿飚向师长陈光和师政委刘亚楼汇报。陈光和刘亚楼明确指示:“既然渡口大道是敌人的防御重点,工事较强,兵力较多,而渡口上游敌人防守较弱,就佯攻渡口大道,主攻上游500米处的小路。佯攻处声势要大,要把敌人的全部注意力吸引住。”

杨成武回忆说:“返回团部后,耿飚同志与我分头动员,组织力量。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当天下午,我们组织力量,大张旗鼓在渡口南岸搬运架桥材料,引得对岸敌人一阵紧张,不仅时而机枪时而步枪朝我们开火,而且使劲地加修工事。”

下午,耿飚和杨成武决定用一个营的兵力赶制出来几十个竹筏,连夜执行强渡任务。1连连长毛振华知道后,向杨成武毛遂自荐,说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务。毛振华是红军中人人皆知的“虎胆英雄”,耿飚和杨成武很放心地把任务交给了他和他的连队。

红4团1连就这样担任了首批强渡乌江任务。8名战士首先登筏,奋力冲向对岸,但因河宽水急,架桥用的绳索拉不过去,被迫返回。

李祖明回忆说:“1935年元旦下午,红军以木排、帆布船数只(木排上设有掩体),载少数战士强渡乌江,均被机枪营守军击退。有二三只船筏被激流卷没,船筏上战士亦随波牺牲,其余船筏仍退回南岸。1月2日,红军仍用竹排、木筏向孙家渡及江界河强渡,茶山关对岸红军亦试图用船筏强渡,各渡口发生激战,又被守军击退,双方均有伤亡。红军暂不向北岸采取行动。江防司令部误认为红军可能另寻其他渡口作为进攻目标,并认为袁家渡极有可能被进攻,于2日下午派第3团团长周仁溥率一个营抵达袁家渡,增援第6团河防。”

又一个让国民党军江防司令部没有想到的是,2日晚上,1连连长毛振华经请示同意后,连夜带领3个小组分乘3个竹筏向对岸划去。经过奋战,连长毛振华率领的小组5人胜利到达对岸。

毛振华连长上岸后,却无法与耿飚和杨成武取得联系。耿飚和杨成武也不知道毛振华是死是活。这一夜,煎熬啊!

红4团在江界河强渡乌江成功

毛振华连长等5人登上乌江北岸后,一时无法与耿飚和杨成武取得联系,只得扛着一挺机枪潜伏下来。半夜时分,毛振华醒来,听到头顶几米远的地方有铁器响。

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落在毛连长他们头上、肩上。江边寒风呼啸,吹在身上特别寒冷。战士们正挤在一起睡觉。突然,毛連长发现机枪手不见了。

这名机枪手是刚刚从黔军那里过来的新战士,会不会经不起恶劣环境考验,在生死关头动摇了?毛连长摇醒了其他战士,分析突发情况。有人建议立即转移,但毛连长思考后压低声音说:“光头光脑不一定都是和尚,发光闪亮的不一定是黄金。新战士既然冒险跟我们来,就不会出卖我们,为了全局利益,决不能贸然行动。万一被敌人发觉了,我们就等着敌人靠拢,然后用手榴弹对付他们,敲掉一些敌人后,再往山里撤!”

毛连长刚说完,那位机枪手回来了。原来这位新战士拉肚子了。

一场虚惊结束后,毛连长示意战士们再睡一会儿,低声说:“刚才,我听到头顶上有铁器声音,我上去侦察一下。”

毛振华向上摸去,不一会儿,就看到国民党军正在连夜筑工事。好险啊!原来他们在敌人工事底下潜伏。

第二天凌晨,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来到红4团。杨成武回忆说:“他(张云逸)带来了重要的情况。他说,追踪我们的薛岳纵队离这里不远了,军委催促我们四团迅速完成渡江任务,要求越快越好。并派来了军委工兵营(谭希林任营长)归我们指挥,担负架桥任务。他还一再地说,如果我们不能过江,势必只有背水一战,情况将会更加危急。我们四团的指战员,听到这一消息,情绪激昂,纷纷向团部请战。他们表示:愿意作出最大的牺牲,渡过江去,确保党中央和我军主力安全渡江。我们团党委也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尽管有两次失利也决不气馁,为了不失时机,准备出动60多个竹筏,立即强渡。”

拂晓,天冷得让人受不了,昨夜一场大雪将毛竹都压弯了腰。在大渡口那边佯攻的部队火力全开,这边担任第一突击队的红4团1营全部隐蔽在竹林里,首批3个竹筏如期出发。

国民党军似乎没有发现这3个竹筏,当他们离北岸只有50米时,才听到对岸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奇怪的是,枪声是响了,但火力却没有朝着竹筏这边打来,而是往崖上打的。原来是毛振华连长发现大部队来了就开始行动,直接向昨晚侦察到的国民党军工事进攻了。

这一下子,在工事里的国民党军被打晕了。

第一批强渡的指战员与毛振华连长他们会合后,红4团这边赶紧调集1营的其他指战员快速上竹筏向对岸进发。很快,1营占领了乌江北岸。接着,2营开始过江,3营在江边等候过江竹筏。

突然,对岸枪炮异常猛烈起来。杨成武举起望远镜一看,原来国民党军的预备队开过来了,齐刷刷地向1营压过来。国民党军夺走了1营占领的阵地,1营且战且退,被迫退到了江边。

杨成武叫了一声:“不好!”

正在红4团坐镇指挥的红2师师长陈光立即叫炮兵连长赵章成和指导员王东保赶过来。炮兵连在湘江战役前是炮兵营。湘江战役损失惨重,炮兵营缩编为炮兵连了。

赵章成和王东保赶到临时指挥所,耿飚和杨成武向他俩交代任务后,陈光师长问道:“赵章成、王东保,还有几发炮弹?”

“还有5发。”赵章成如实报告。

陈光向对岸用手一指:“看到敌人没有?”

“看到了!”赵章成和王东保一齐回答。

陈光用力做了个推挡的手势,说:“非把敌人打回去不可!把敌人打回去!打不回去,拿着脑袋见我!”

“是!”赵章成和王东保坚定地回答后,马上转身跑向炮兵预设阵地。

任务紧急,杨成武不放心,跟在赵章成和王东保后面一起到了炮兵预设阵地。路上,杨成武听到王东保边跑边说:“这是死命令啊!”

赵章成说:“不要紧。留下的几发炮弹,我都检查过了,底火、引信、药包都是好的。”

王东保说:“我去动员,你去准备。”

杨成武回忆说:“别说王东保担心,我也在考虑,炮弹这样少,只有五发,万一虚发,那可怎么办?”

这时,赵章成迅速架起一门八二迫击炮。

王东保站在旁边,指着对岸,向战士们大声喊道:“大家看到敌人没有?”

战士们齐声回答:“看到了!”

王东保大声说:“我们要把敌人打回去!”

战士们从炮弹箱里拿出5发炮弹。第一发炮弹传到赵章成的手里。站在旁边的杨成武说:“赵连长,沉住气!”

赵章成说:“杨政委,你放心!”

赵章成不愧为红军的“神炮手”。只见他一只脚往前一伸,拉成弓步,没有瞄准镜,而是闭上一只眼睛吊了吊,然后把炮弹送进了炮膛。

“轰”的一声巨响,炮弹就出去了。

炮弹在国民党军的背后爆炸了。王东保沉不住气了,说:“老赵,炮弹不多,这样不行啊!”

“不要慌,重点在后面!”赵章成仔细瞅了瞅对岸的弹炸点,再用手指头瞄了瞄,然后双手捧起一发炮弹,举过头顶,跪下一条腿,对着天空,像念咒一样地喃喃说道:“不怨天,不怨地,我是奉命射击,冤鬼不用找我!”

杨成武回忆说:“原来赵章成信佛,不忍开杀戒。这种浓厚的迷信色彩,不免使我觉得好笑。”

赵章成拿着炮弹敬过天地之后,便将炮弹滑进炮膛。又是一声巨响,顷刻,“哐”的一声,炮弹在敌群中爆炸开来。接着,又是第二发和第三发。硝烟稍散,只见品字形三个炸点,躺着一大片国民党军,其余国民党军纷纷向后溃逃。红4团滩头部队趁势发起猛烈进攻。

红4团2营、3营很快突破江界河,强渡乌江成功。谭希林指挥的工兵营用竹筏和门板架起了浮桥,红军大部队开始快速渡江。

红4团在江界河突破乌江时,龙溪渡口方向的另外一支红军先头部队红1团,也很快突破了乌江。

红1团是在1935年1月2日从余庆县赶到乌江龙溪渡口的。

红4团和红1团在江界河、龙溪等渡口突破乌江后,中央红军多路抢渡乌江。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了乌江。

1月7日,从江界河突破乌江的红2师在陈光、刘亚楼率领下,一举攻占了遵义城。

红军在遵义获胜后,蒋介石写了一封亲笔长信给时任国民党军第六路军副总指挥的吴奇伟,勉勵吴奇伟“雪遵义失败之耻”,指示吴奇伟对“飘忽无定之共军作战要极具慎重”。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蒋介石把中央红军强渡乌江之后的战法,定性为“飘忽无定”战法。“飘忽无定”战法让蒋介石自己制定的“围追堵截”战法不起作用。可以这样说,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传奇之战,开启了“飘忽无定”战法。红军强渡乌江被史学界誉为长征十大胜仗之首。

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心里还有一个“小九九”,即借消灭红军之机削弱和控制地方势力。这时,乌江被中央红军突破,正好让蒋介石有了打压王家烈的借口。

蒋介石忙着压迫王家烈交出贵州军政权力时,中央红军开始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成功到达陕北后,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授予在江界河由毛振华连长率领的最早登上乌江北岸的第2师4团1营1连“强渡乌江模范连”荣誉称号。

(作者声明:本文由《党史博览》独家编发,未经允许,不许选编、摘编、上网等)

猜你喜欢

耿飚杨成武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耿飚之问
杨成武与赵志珍:一封情书定人生
杨成武与赵志珍一封情书定人生
耿飚 究竟有多心细
长征先锋杨成武
耿飚:老百姓还会为你们求情吗?
中央红军最早实行供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