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社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研究

2020-01-07李雨龙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李雨龙

摘 要:信息时代,互联网社群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互联网社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表现在:满足社交需求,同侪效应凸显,同时,负面信息繁杂,缺乏相应监管机制。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社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新型互联网社群,打造新型育人环境;培养和引导意见领袖,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基于大数据监管社群,强化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互联网社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网络社群源于英文Virtual Community,是社会学领域中基于空间变化对社群概念的一种衍生。而大学生基于互联网形成的社群,可以概括为因为共同的兴趣、需求或利益有组织或者自发形成的以信息交流、学习和社交为主的社会群体。

在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新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活跃在互联网社群。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网络社群研究报告显示,社群活跃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10~29岁,占比近80%。网络社群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渠道。

一、互联网社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满足社交需求,同侪效应凸显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都渴望在大学生活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在校园中所能接触的人是有限的,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概率也较小,由此催生的孤独感及寻找同类的社交需求就非常强烈。互联网社群使得人和人之间跨区域接触变成可能,在这里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人。比如,在一些视频网站上,社群用户可随意发布个性化信息从而和其他志趣相投的人进行互动,这一独特的语言体系得到大量的“00后”群体追捧,形成了大量的亚文化圈社群。在这些社群中,参与者可以围绕兴趣爱好、读书交流、技能提升等主题展开一系列活动和交流,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使他们充满自信,积极向上地学习和生活。

(二)负面信息繁杂,缺乏相应监管机制

虽然互联网社群绝大多数是充满正能量的,但是负能量的社群依旧存在并且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参与者鱼龙混杂,而且信息真伪难辨,信息源也难以追踪和鉴别,这些都给网络信息的监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各种隐蔽的手段对我国实行意识形态渗透,借助网络大肆散布不实信息,诋毁党和国家,而这种恶劣的做法迎合了少部分大学生崇洋媚外的心态,以及对社会和现实不满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的思想根基会被腐蚀,直至怀疑甚至放弃社会主义事业和理想信念。还有一些社群充斥着色情、暴力等内容,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而大多数社群中缺乏意见领袖的正确引导,当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大学生接触到这类社群信息的时候往往难辨是非,容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这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利用互联网社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构建新型互联网社群,打造新型育人环境

场景化社交是近年网络社交的新潮流,很多以兴趣为主的社群已经展开“线上聊天,线下活动”这一新型社群互动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当前大学生活跃的社群,从兴趣爱好、社交等实践层面创造社群场景要素、建立社群参与引导机制,逐渐整合社群优质资源,不断开辟新路径和新载体,进而从环境育人的角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度,开辟大学生第二课堂,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大學生作为互联网社群的主力军,对新鲜事物感知度极高,并富有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合理利用大学生群体这一特点,借助社群平台构建新型环境育人模式。根据学院、专业的特点,努力构建一个信息、资源互通的平台,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用校园“风云人物”激励大学生。比如,将具有榜样作用的人物事迹制作成新闻稿,并通过微信、校园广播、校园电台等途径宣传,让榜样人物的精神和事迹传播到每一个学生内心。把社群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从社群的传播者变为自我教育和引导的参与者和创作者。让校园文化、社会热点有机统一,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自我组织、自我引导、自我教育,以互联网社群为新载体,开创环境育人新局面。

(二)培养和引导意见领袖,快速应对突发事件

“意见领袖”的概念由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首次提出,即“在每个领域和每个公共问题上,都会有某些人最关心这些问题并且对此谈论得最多,我们把他们称为意见领袖”。大学生活跃的社群形态各异,如果社群中缺乏掌控正面话语权的意见领袖,那么社群将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并会带来极大的负面连锁效应。

培育网络社群意见领袖应遵循传播正能量与满足成员需求相统一的原则。传播正能量是意见领袖的根本任务,正能量可以净化舆论空间,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巩固和扩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和团员骨干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能够成为意见领袖的后备力量。他们可以利用具有极强的交互性的社群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拓宽教育路径,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促使大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教育客体逐渐向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互动交流主体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能手,能够将国家大事、社会热点融合为鲜活的实例教导大学生,加深大学生对国情、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和认识;辅导员常年从事学生工作,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非常熟悉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变化发展,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生骨干来源于学生群体,他们在学生中号召力极强并且思想觉悟高,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

在信息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极快,而意见领袖往往占据着大量的网络资源和话题优势,在突发事件,尤其是在涉及舆情、涉及社会敏感性问题和不安定因素等重大事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意见领袖往往会使突发事件产生放大效应,他们通过微信、微博、贴吧、QQ等各个社群渠道放大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大多数时候他们在网络社群中的发声将直接决定受众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尤其是大一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认知水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个别不负责的意见领袖的言论影响,以讹传讹将事态扩大,给善后工作和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当下积极发挥好网络意见领袖的主要功能,进行网络舆情正面引导显得重要而迫切。

(三)基于大数据监管社群,强化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历来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关乎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任和对党的信任,关乎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网络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接受党的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互联网社群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内容繁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其中有效的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提高社群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力。不能让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进来,从而动摇大学生的思想根基;不能让低俗、媚俗的内容充斥社群,破坏校园和谐稳定;也不能让极端个人利用社群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诋毁党和政府形象,煽动负面情绪,产生负面舆论。必须确保错误的思想、庸俗的内容毫无市场,让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始终掌握在高校党委手中。

高校可以使党政宣传干部、辅导员、学生党员等组成一支大数据舆情监管队伍,对大学生所涉及的各类社群进行合理监督,对群内成员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这支队伍要经常关注网络热点话题,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特点和社群发展技术,既要做到保护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和个人隐私,又要做到对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及时化解。让大学生利用网络社群充分了解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并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播正能量,努力塑造榜样人物。让社群成为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阵地、了解社会时政的新窗口、提升课堂效率的新工具、拓宽师生关系的新渠道。

三、结语

互联网社群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社交、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其深刻影响并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互联网社群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新平台。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社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依托互联网社群的建设,加强、改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万文双.网络社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

[2]富旭.网络社群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3]陈佳丽,何云峰.基于网络社群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問题及出路[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

[4]肖扬.网络红色意见领袖培育机制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8.

责编:嘉 悦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