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拥有让人幸福的魔法
2020-01-07周公子
周公子
我是《婚姻与家庭》杂志的一名作者。2018年的平安夜,我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已经拖稿好多天了。但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当黄昏降临,暮色四合,心情就會变得极为恶劣,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离我远去。
然而,这时却响起了敲门声。快递小哥送来一个北京的包裹,寄出者是《婚姻与家庭》的编辑贾方方(龙方媛)。我拆开一看,里面照例是当期样刊,登着我的新作,一张小纸条用回形针别着,刚好插在专栏的那一页,以便让翻书的人一下子就能找到。纸上写着几行字是每一期她给我的话,手写的书法,心形的信笺,作风带着一丝古典,如今已是不多见。
然而,包裹中的礼物还不止这些。我一抽,拉出一个可爱的小本,还有一只毛茸茸的玩具。再看心形纸条,这次,她画上了一朵盛开的小花,还有几句简单的话:亲爱的,抱抱你。送你一双星星眼,星辰闪耀;送你一只猪企鹅,开心健康。只愿你好好爱自己,亦被温柔对待。—方方
我记得那天,广州最高气温只有15℃,外面飘着雨,密密地渗入衣服里,寒意森森入骨。然而,当我把猪企鹅握在手心,却能感受到那是暖的、软的,就像我对这本杂志的编辑们的一贯印象那样。
我写心理专栏14年,一直给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供稿。漫长的岁月让我逐渐发现,媒体的个性跟采编人员的个性常有相通之处。比如女性杂志,有些是御姐范儿的,铁杆读者都是成熟高冷的“女王大人”,连带编辑都是一派气场十足、走路带风,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她们带出杂志的风范,是刊物灵魂的铸造者,因此,她们也无可避免地拥有了与杂志相通的气质。
相比之下,《婚姻与家庭》一直都是暖的。在专业与权威之上,她的策划、选题、行文都会流露出细致的关怀。
她会针对当代育儿问题开设“注意力讲堂”等栏目,请来知名作者分享为人父母的智慧。她也会关注到“为什么你读了这么多育儿知识,依然养不好孩子?”于是,她会继续设计“幸福成长读本”等内容,帮助你更深入地消化这些知识;同时,她也会增进专家和读者的互动,架起桥梁,帮助读者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也许是这本杂志的气质感染了她的一群编辑,还是说一代代气质共通的编辑共同打造了这本杂志?总之,在跟《婚姻与家庭》编辑打交道的这几年里,我总能时不时感觉到她们的温度,获得幸福的能力。
就如早几年,我经历了一次情绪风暴。当时的编辑张硕,在微信里陪了我一个晚上,一点儿都不逼我“坚强”“快快好起来”。我记得她一再强调:“亲爱的,你有这些想法很正常……”正因为她没有逼我好起来,于是,我就很快好起来了。后来我想,她的做法不正符合心理治疗中人本流派的核心吗?“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以真诚一致来建立信任,以共情理解来巩固和当事人的关系,以无条件积极关注来提供陪伴和安全感,让当事人获得疗愈。
当然,张硕没有给我做心理治疗,她只是陪伴我,并展露出她的人本素质,这是一种通往幸福的技巧。
《婚姻与家庭》的温暖气质是如何养成的?也许,从一期半期的杂志里,你很难发现什么线索。但是,当你翻开35年来的封面,读读标题,就会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1985年11月(创刊号)《从刘晓庆看现代妇女的个性》、1986年《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阻碍了现代化》、1995年《我们这样回答性》、1999年《坐镇雍正王朝的女人》、2008年《别用情感操控我》、2011年《餐桌,感知幸福第一站》……从这些标题不难看出,创刊35年来,《婚姻与家庭》从未停止过对于幸福的思考。她默默触抚着中国人最感性的部分:情感、家园、健康、心理、亲子关系,她的内容和角度一直在变,但她的宗旨始终不变—“看《婚姻与家庭》,每个家庭可以更幸福。”这是宣传口号,也是她对读者的承诺。
所以,这本杂志的暖意源自35年来深厚的积淀,而这份追寻幸福、传递幸福的决心也将伴随着杂志和读者,走过未来无数个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