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020-01-07刘子建吴思玉孙梦麒陆鸿伟
潘 博 郭 佳 王 璐 刘子建 吴思玉 孙梦麒 陆鸿伟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天津 301830)
0 引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被提出,还有近年来房地产的热潮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都对天津市有限的土地资源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2]。如何合理调整天津市的土地资源分配,使之既能够满足房产开发和工业建设用地的需求,又能兼顾农业份额,坚守生态红线是发展的重点。因此通过有效灌溉面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城市容积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五个指标综合考量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生态用地这三种用途的土地资源在近十余年间的演变颇有意义,不仅能够体现天津市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也能表现出土地开发的年际演变,有利于为优化调整天津市的土地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查找《中国统计年鉴》、《土资源公报》、《天津市年鉴》天津市统计局等获得天津市土地资源多项指标从2007-2017年的数据详见表1。
表1 天津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多指标2007-2017年数据
1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
农业用地主要从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这两个方面分析。区域性大城市周边分布的农业类型通常以瓜果蔬菜、绿植花卉等为城市服务的特色农业为主[3],天津市也不例外,农业现代化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大范围使用,结束了“大水漫灌”的历史。
通过表1可以看到天津市土地资源的近年变化。2007年时,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概念尚未普及,在政策层面也难以及时体现,因而属于近年的低点,而且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持续攀升,表明天津市在这方面的建设也在持续投入,截至2017年,天津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从2007年的43.93km2增加到99.25km2,超过一倍的增幅可以看出天津市在近年环保工作中付出的力度,近几年,曲线即将趋近于最大值,表明天津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农业大棚的普及,城市向周边扩张,一方面是农业产出效率的提高,一面是城市建设向农业要地,2007年时天津市农业用地的有效灌溉面积已经达到了350km2,还可以看到天津市近十年来有效灌溉面积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这一趋势符合农业用地逐年减少但始终保证农业用地占比在一定范围内的现状,2012-2013年的快速减少和从2013年开始有效灌溉面积相对平稳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便能够说明这一点。
2 人均建设用地和城市容积率
人均建设用地和城市容积率作为衡量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居民人口关系的重要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城市土地资源的分配情况[6]城市容积率的指数越大,表示城市越拥挤。
表1还可以看到天津市近10余年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从约100m2增加到将近200m2,这里面一方面包含了公园等规划用地的增多,另一方面也表明天津城区扩张的速度要超过天津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表明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的承载力比十年前更佳。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极大值出现在2013年,从2007开始,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逐年攀升,表明天津市在这几年进行了扩张,但过了2013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出隔年涨跌的情况,可能与城市工业建设用地等的区域开发有关,占用了公共用地,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对于天津市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评价不构成影响。截至2017年,天津市的城市容积率从2007年的30.2%增长到34.9%,十余年间增长不到5%,在天津城市化脚步大步向前的同时,城市容积率仍能保持在一个低位,说明城市规划的质量较高。
3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生态环保建设用地包括水土治理用地和绿化用地[4],这种地域无法产生显性收益,但是在生态保护层面也是必要的,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对于城市形象也大有裨益。而水土治理用地多分布于城市周边难以利用的地区,包括滨海的冲击滩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这一指标能反映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5]。
天津市2007-2017年内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数据可以表现出,十余年间天津市城区绿化覆盖率基本保持着上升的态势。说明天津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使城区绿化覆盖率逐年提升。
4 结语
本文通过有效灌溉面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城市容积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五个部分来评价天津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以2007-2017年十年的数据为依托,使用有效灌溉面积来评估农业用地承载力,使用人均建设用地和城市容积率来反映城市建设用地的承载力,使用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评价生态用地的发展状况。结果表示,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天津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持续向好向上发展,在这个前提下,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的保护的投入持续扩大,使得天津市能够保持自身优势,实现全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