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类短视频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0-01-07曹舒婷孙俊杰
李 杰 曹舒婷 孙俊杰
(沧州师范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其中64.4%的短视频用户为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社交类短视频在生活、娱乐、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同时,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社交类短视频APP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爆炸式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地位和主导功能提出挑战。
1 社交类短视频的特点
1.1 形式上操作简单,互动性强
社交类短视频有别于微电影等专业视频拍摄,制作门槛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只需按照APP中视频制作流程介绍,任何人均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录制视频,并上传发布。
社交类短视频不仅可以通过注册时绑定的社交软件账号,与同学、同事、好友进行联络;同时,与微博相似,观众可在留言区进行留言互动、点赞、转发,内容发布在前,观众反馈在后,提升了交流的深度和互动的广度。
1.2 内容上多元丰富,“玩法”多样
2013年,随着“秒拍”、“微视”的推出,我国社交短视频逐渐兴起。近年来,随着“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的流行,社交短视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提升,涉及领域愈发广泛。从起初的娱乐、音乐等逐步扩展到教育、时政、商业等领域,从单纯的“玩心情、玩感情”到“玩知识、玩专业、玩兴趣、玩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 社交类短视频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2.1 “网红”的不良示范,影响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期,高校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观念上还未形成正确概念,缺乏准确判断。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社交类短视频不仅为学生带来了海量资讯,同时,某些“网红”的不良示范为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抖音”上的炫富行为,穿名牌,住豪宅,远远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经济实力。某些意志薄弱、爱慕虚荣的学生会忽视自身的经济状况,模仿、追求网络上的“富人”生活,甚至进行网贷,走上了不归路。
2.2 沉溺于短视频,浪费学习时间
由于社交类短视频时间短、内容丰富等特点,加之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致使其长时间沉溺于短视频观看中,忽视了课堂和课下学习。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手机低头族”现象普遍,部分学生在课上专注于手机短视频内容,对课堂教学充耳不闻,逐渐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3 社交类短视频影响下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3.1 丰富教育内容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属。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合多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相连,结合时政热点与热门话题,以短视频形式在学生中开展教育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校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2 打造“思政网红”,发挥正能量
“网红”,即网络红人,因其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而广泛传播,拥有大量粉丝并享有一定号召力。因此,利用“网红”的舆论号召力,打造一批“思政网红”,发挥其榜样作用。例如,抖音APP视频原创者“教英语的CC”,其发布的视频为其真实课堂教学内容,幽默诙谐,在英语教学中适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元素,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正面教育和引导。
3.3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人们使用媒介的一种能力,涉及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思辨、传播等方面。高校应利用选修课、团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指导,使学生了解媒介素养基本理论,树立媒介素养意识,并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常态化。同时,利用社团、校团委等多渠道,丰富学生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提高甄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利用媒介“正确发声,理性发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