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0-01-07河北经贸大学王慧慧
河北经贸大学 王慧慧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栽培。当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显著,但在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各高校在这些方面狠下功夫。高校的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重要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要使命。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
青少年是国家繁荣进步的栋梁之才,更是国家千秋伟业的不竭动力。思政课不仅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更能反映出高校的责任感。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思政课则更为集中地体现在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1 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关键性课程
作为高校落实教育方针的核心课程,思政课在对学生的价值观树立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重要的讲解内容,把社会主义理论贯穿课堂,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指明灯,而高等教育事业作为这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祖国的未来发展方向息息相关。通过思政课能够让同学们知道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能够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把各种错误思潮扼杀在萌芽阶段。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祖国的伟大建设中去,培养具有担当意识和民族意识的下一代。
1.2 思政课是培养青少年的关键课程
教育是未来,教师则是未来的领航人,而思政课教师更是掌舵人。“拔节孕穗”期是对青少年阶段的生动描述,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对未来社会的价值走向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话语把抽象的、具有时政性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把抽象的政治理论与生活话语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民族担当,这些都鲜明的体现了思政课的服务性和政治性。思政课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服务,为人民而服务,这都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属性。
人们通常把思政课称为教学生做人的课,它更是引导学生扣下了人生中至为重要的第一粒扣子。如果这粒扣子出现错误,其他扣子也会出现错误,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可见思政课在高校的课程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2.1 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与学生有距离感
思政课是一门服务于人民的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人们往往认为政治与自身很远,把思政课想得“高大上”。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不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思政课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只是在应付学校的相关规定,获得规定的学分而已。与此同时,思政课虽然面向全体同学,但是它作为人文社科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很多同学的专业认同感不强,难以做到准确把握思政课的精华。此外,当今社会中也存在很多对思政课过时的、不正确的看法,甚至有丑化和污化思政课的做法。这些错误方式扭曲了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与思政课有距离感,使思政课效果欠佳。
2.2 信息网络化对高校思政课的挑战
在我们这个时代,事物都包含了自己的对立面。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高校思政课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信息的获得与传播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汇集了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入提供了渠道,而大学生作为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主力军,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收网络信息。但是他们对接收来的信息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引入歧途。这其中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意识形态伺机而入腐化同学们的思想,使高校思政课难度增加。
2.3 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思政课的专业名师较少,师资方面存在问题。与其他热门受重视的专业相比,全国高校的思政课名师比较少,而思政名师由于学科的特有属性,他们的上课效应也不是一般教师所能相比的。更为严峻的是,许多高校在思政课教师数量上也并没有达到相关的规定,思政课教师短缺。在这种环境下,思政课教师工作繁重难以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老师们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科研工作,更没有时间去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形成不良的循环。其次,思政课的课时安排方面也存在问题,班级容量过大。很多高校的思政课课时被削减,思政课一般都是在容纳几百人的教室里上课,并且对于思政课的排课也不科学,使思政课缺乏连续性,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流于形式。虽然很多高校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做出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但最终因为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较为匮乏、资金不足等问题,大多都没有顺利施行。更有甚者,一些高校各方面都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条件,却本末倒置了,把根本任务放在写社会实践报告上了,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3 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
3.1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高校是新时代传播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是维持同学们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是担负着使青年学生理解党的使命、认同党的奋斗目标的重担。在当代爱国主义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显得单薄,而是显得更为厚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国家认知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祖国,向学生们展示祖国的政治面貌、经济状况、文化底蕴等各个方面,特别是要学生体会党在革命、建设时期的不平凡历程,这些都能使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形成深深的爱国之情。
当然,爱国主义要始终把精神与行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用实践行动报效祖国。报效祖国的行为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单调乏味的,它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军人的保卫祖国、科学家的科技兴国、外交官维护祖国的利益等。那么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就是完成好本身的学习任务,支持党和国家的领导,时刻为报效祖国储备力量。各行各业的人都必须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深深地民族自豪感,把爱国主义情怀转变为爱国行为,在各自的行业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3.2 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对于思政课的优势,将网络作为开展思政课的重要领域,增强课程吸引性。网络本身是一种传播信息的载体,要做到趋利避害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它的监控管理,打造红色网站,唱响主旋律。用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回击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理直气壮的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引导学生坚定立场。另外,高校积极成立融媒体中心,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合作,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以新媒体为引导将高质量的内容传达给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高质量信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平台上的公信力。
3.3 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
思政课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殊性,各高校要尽一切努力来调动思政课的巨大作用。一是要招贤纳士,在提高思政课教师的配备比例的同时,提升教师团队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水平和效率。鼓励思政课教师多参加学术交流,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理念,多听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意见,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二是要合理安排思政课时间以及思政课的班容量,保证正常上课秩序。各学院不能因某种原因随意占用思政课的上课时间,对思政课进行科学的排课,处理好思政课与其它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三是要保障实践教学的资金充足,以便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实践课程购买一些固定的教学设备,确保学生、老师能够举办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学校将生活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正能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理论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此外,针对许多高校流于形式的问题,各高校也可制定独特的核查标准,把思政实践活动纳入到审核之中,最大限度的保证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思政课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殊性,肩负着自己独特的时代使命。如今,我们迈入新时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任务更为艰巨,责任也更为重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青少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势在必行,这其中必然要处理好思政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思政课要作为向导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每一堂课中,让思政课以它特有的属性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