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管理的大学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互动机制构建
2020-01-07杨少英刘丽明
杨少英,刘丽明
(玉溪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动关系,二者在教育模式、教育途径、教育机制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有效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开展,还能够推动它们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新时代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求下,高校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积极寻求并构建它们之间有效的互动机制,更成为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基于人本管理的大学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互动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基于对优秀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互动与促进机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体现以下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在高校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接受者,同时也是高校人才目标的培养者。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可以明确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导向[2]。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以意识形态为主流的教育形式,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保证文化的先进性,就很难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与思政教育的互动与融合,可以积极引领青年一代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开放的眼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他们较好的政治素养,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参与性原则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存在着优秀人才培养的一致性教育目标,因此,在二者相互融合并互相促进的教育实践中,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参与中提升。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因此,为了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目标,高校在为学生创建良好校园氛围的过程中,通过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和互动,引领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并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生活经验、锻炼职业技能,从而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3.统筹管理原则
高校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高校现代化的、先进的互动机制基础之上的,并且在工作实践中,在具体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了统筹发展体系,能够满足现阶段的教学管理实际需求。它通过内部与外部导向机制的相互作用,提升了实际教育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优化了高校教学管理机制。高校的管理机构在针对组织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各方面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选择的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管理工作方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社会主流意识为导向,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思政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可以秉承德育工作的时代使命,对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
1.高校思政教育是构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教育在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方面,与校园文化建设保持着根本的一致性[3]。因此,各高校只有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政教育,坚持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强化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且内化为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崇高的理想信念、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成长意识。这样,才能够在校园中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学生普遍一致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构建良好的校风校貌,从而推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高校的思政教育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社会转型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思潮纷涌而至,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正在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年轻一代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政治信仰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变得非常重要且意义非凡。它不但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还肩负着对外来多元思想的批判与扬弃、抵制与转化的重要任务。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光怪陆离和纷繁复杂,需要人们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辩证的观点批判与学习。基于此,各高校必须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对于学生思想意识和政治素养培养与提高的引导促进作用,确保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思想引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保持先进思想引领,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从而持续不断地健康发展。
3.思政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高校的教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熟练的职业技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就是基于这一目标基础上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为人才培养终极目标奠定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改革仍在深入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文化建设的完善都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密不可分,在这其中,高校的思政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是百花齐放,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丰富性、开放性和多样性。在这样一种多元而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更需要充分发挥在思想引领和价值取向上的重要引导作用,更应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风向标[4]。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应该重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不断地构建更加科学的理论思想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在思想方面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并积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手段的思政教育,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和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反过来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在学习指导、学校教育、思想凝聚方面,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对大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对周围世界形成正确认知、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文化建设本身,其实就代表了一种学习目标的方向性和思想形成的导向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影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思想形成的导向方面。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学生的思想构建和价值取向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恰恰契合了时代的这一需求,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其导向作用更加明显,也更加具有优势。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通常情况下常常受到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的影响与左右,并且个体会在这些方面逐渐改变原有的状态而与大多数趋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学校所大力宣扬和倡导的东西,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大多数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引导作用。
2.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
现阶段,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其本质上是一项建立在文化这一载体上的、目的在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工作,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它的本质是没有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更好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形成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周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思想各方面都会形成巨大的影响。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发展学生个性、陶冶性情、培养综合素质、塑造正确思想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丰富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手段,还为高校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养拓展了广阔的途径。
3.对大学生思想的凝聚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使这些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如前文所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互相促进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其中,思政教育工作承担着向学生宣传党的思想理论以及方针政策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去认真领会并积极践行,进而产生相同的政治信仰。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凝聚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归属感以及集体意识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高校只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学习和思想实践环境,从而以倡导建立在主流意识基础上的正确的思想意识来影响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以积极的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就是构建一种强大的精神向心力和思想凝聚力。
4.对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经过一定的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思想与技能逐渐成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并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促使学生社会化的科学而具体的手段。高校通过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思想、优秀品格的塑造,从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四、大学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互动机制构建策略
通过对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探究,基于提高二者的互动合力,更好地发挥高校的德育教学功能,为实现高等教育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奠定基础,对于二者的互动机制构建提出以下策略。
1.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互动发展平台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活跃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德育效果的最有效途径。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想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以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开拓视野,积极地拓展和创新教育渠道,不断地创新教育手段,从而提升教育效果,这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高校经过长期的发展,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具有了自己的办学精神、目标追求以及优良传统,这些也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体而生动的内容,是思政教育发挥德育功能和感染效果的重要载体。每所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都会形成自己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相促进的体现,在这些方面积极的构建和营造,也是促使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效互动的重要措施。
2.协调发展保障机制
高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发展也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运作相同,需要丰富的物质条件的有效保障,其每一个具体的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来支持。我们这里所强调的物质保障,主要就是指校园职能机构,管理队伍、校园设施、活动设备、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等。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在学生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具体来说就是网络的普及、文化沟通交流平台建设和新媒体教学设施的应用。这其中,网络的普及、沟通平台构建以及新媒体中文化系统的引进和对旧系统的升级与改造,都需要巨量的资金做支撑。因此,在构建这方面的保障机制过程中,各高校要持续地加大对这些信息化教育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力度。高校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各种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不断拓展资金来源和资金筹集渠道。要和社会上的企业和机构建立不同形式的、开放的合作机制,从而提高信息化教育设施的利用率,盘活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进而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的互动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物质保障。
3.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创建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形成完善的制度文化。在积极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互动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创建完善的制度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能够规范高校每一个师生个体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能够理性地制约人的价值取向,约束人的行为习惯。能够有效地增强师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二者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够保证校园文化主流和社会主流意识相契合,并且得到很好的传播。这里的制度文化建设不仅仅只是指具体的管理制度,它还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保障制度和执行制度,以保证高校师生在参与具体的活动中,能够对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形成基于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清晰的认知,从而确保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实践活动从策划,到实施,再到运作的各个具体环节都能够保证其正确性和持续性。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互动机制的构建,要与时俱进,紧紧地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且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他们的个性化诉求,充分利用二者的目标一致性,通过更加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综合分析二者互动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地拓展二者互动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共同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不可摧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