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2020-01-07廖小平
廖小平,董 成,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城市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国际话语权得到很大提升。长期以来,话语权的强弱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是世界各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夺的重点。在某种意义上,通过话语权获得的资格和权力就是“合法的”资格和权力,它将给相关主体带来物质利益和重要的“软权力”。[1]4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话语权问题,在许多重要会议上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是新时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不强,西方国家长期凭借国际话语权优势,不仅不认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频频渲染所谓的“中国环境威胁论”,刻意营造对中国发展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妄图使中国陷入生态文明国际话语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3]13持续增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使中国充分发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一 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理论阐述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最先对话语权作出理论阐释,他认为:“权力渗透于个体的生活之中,每一个细微的生活细节都渗透了权力,一个人总是想要控制另一个人,导致权力无所不在、无所不及,权力并非是与普通的个体无关的东西。透过话语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权力一直与话语如影随形,最终话语演变成为了一种权力。”[4]128可见,权力与话语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贯通。一方面,权力要靠话语来实现,通过话语来传播;另一方面,话语可以巩固权力,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由于话语具有建构、更迭、解构和重构等特性,话语成了权力的表现形式和施展权力的工具,而掌握权力的人又能反过来构建“为权力服务的”新话语,由此可见,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争夺话语构建的历史。因此,话语在人为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规则,构建系统的知识形态和话语体系。而国际话语权其实质就是国际话语权力,是指国际话语主体对国际事务“发声”的权利以及由“声音话语”所产生的权力。[5]14虽然如今的国际话语内涵丰富,涵盖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众多国际公共事务,但是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却是整体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成果。[6]48
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是指国际话语主体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声”的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构建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必须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良好的发展成果。能否掌控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取决于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成果和对世界生态文明的贡献大小。如果成果不多和贡献不大,那么其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就必定没有底气、没有分量。因此,必须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中国智慧,筑牢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基础。二是要有系统的话语体系。现实成果和突出贡献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广为人知的话语,必须精心设计一套体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三是要有先进的传播策略。生态文明国际话语要与时俱进,主动呼应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治理方面的焦点和热门话题,着力提高媒体受众的兴趣点和关注度,持续增强话语的影响力和塑造力,话语内容要逻辑严密、价值鲜明,体现论证的合理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以宽广的中国视角和丰富的中国元素向国际社会系统传递中国生态文明成果,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认同度。
二 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重大意义
国际话语权是当前各国之间博弈的一个焦点。事实证明,握有发言权的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就握有更多的主动权、发言权,甚至决策权。国际话语权主要由政治话语、经济话语、文化话语、社会话语和生态话语等基本要素构成,在全球化深度推进的时代,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态文明建设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的综合实力,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的成果得到世界公认,给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答案,值得世界各国参考借鉴。因此,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对促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有利于推进国际环境正义与公平
近年来,环境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多数国家已先后签署《京都议定书》《巴黎协议》《哥本哈根协议》等涉及全球环境问题的协议。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以减排会导致经济下滑为由,罔顾国际道义和大国担当,退出《巴黎协议》,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在齐声谴责美国缺乏责任的同时,国际社会把目光投向中国,寄希望于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7]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加快对外开放进程中全面参与现行国际环境保护体系建设,遵守国际规则,履行碳排放义务,在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的建设性作用不断增强,对国际环境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体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8]因此,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有助于维护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环境正义与公平。
(二)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有利于维护中国国家权益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有关生态的议题经常见诸于重要的国际场合,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显然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在过去的环境治理中,西方国家大都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产生了不少环境治理理论和治理成果,抢占了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凭借着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西方国家不仅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分享其环球治理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甚至还把许多落后的产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进行无端攻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围追堵截,刻意抹黑、污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肆渲染“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环境破坏论”来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损害中国国家权益。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西方国家故意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视而不见,刻意淡化中国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意图遏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对生态文明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对外推介不够,没有掌控主动权造成的。因此,要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成就,分享推进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尝试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大力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维护中国生态权益。
(三)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有利于维护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至关重要。国家形象是指某一国家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和评价,即该国的整体表现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是公众对这个国家的整体印象、看法与评价的综合反映。[9]289当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但中国的国家形象并没有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得到显著提升,这与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不大紧密相关。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国际话语权的强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放眼全球生态文明领域,只有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把生态文明写入其执政纲领,敢于担负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也只有中国始终如一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坚守保护生态和推进发展两条底线。所有这些,充分证明中国已经开辟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不仅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对世界生态环境治理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需要全面、详实、及时、有效地向世界推介,让世界正确全面地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惠及全球,不断提高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 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也遇到了不少的现实挑战。中国在抓住时代机遇的同时,必须全力以赴应对各种挑战,通过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等多种方式,将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时代机遇
新时代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面临难得的时代机遇,把握好这些机遇,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1.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愈演愈烈,自然环境普遍恶化。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不再是也不可能是单纯的地区性或国家性问题,而是关系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当前,世界各国都很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治理主体开始变得日益多元化。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都开始采取联合行动,通过缔结各种条约来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致力维护全球生态安全。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0]这个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热烈响应。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指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版本”。[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5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9月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2017年1月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以及党的十九大等一系列重大场合,反复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些重要论述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12],为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具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提升了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开创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为中国获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奠定了事实基础。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把《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推荐给世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报告显示,库布其治沙面积达六千多平方公里,涵养水源240多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价值3.49亿元,创造生态财富五千多亿元。2019年,全国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14.7万公顷、防沙治沙226万公顷、保护修复湿地9.3万公顷。[13]中国作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有荒漠化土地261.16万平方公里,经过多年的精心治理,荒漠化面积连年持续缩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净减1980平方公里,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14]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正在被世界认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正在走出国门,影响世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指出:“中国治沙样本值得全球推广。我们要把中国治沙模式推向世界,并提供相关援助。”[15]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内生的、系统的、综合的治理模式,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生态环境治理之道,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为世界的环境治理开阔了新的思维空间、开辟了新的路径。近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为构筑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事实支撑。
3.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深度嵌入
21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全球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各国共识,获得广泛认同。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一直以来致力于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积极践行承诺,通过实际行动帮助提高不发达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在全球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网络之际,中国主动采取一系列举措,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机构,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彰显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作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生态环境治理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巴黎气候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16],生动体现了中国在气候治理上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巴黎协议》框架下,中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在总的能源当中的比例,要提升到20%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要达到峰值;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17]中国的世界承诺一经公布,国际社会交相称赞,发展中国家普遍拥护,为中国获取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赢得了支持。同时,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主动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环境变化,强化南南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可行路径和先进治理模式。2016年3月,举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以打造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为愿景,内容涵盖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框架。[18]“澜湄合作”机制的创立,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为中国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创造了机遇。
4.国际发声平台与渠道日益增多
过去的国际舆论主要受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四大西方通讯社主导,国际社会通常引用、刊载其观点,久而久之,只要是他们的观点,无论正确与否,都被视为国际主流观点。然而,因中国与西方意识形态不同,加之过去中国综合国力不强、国内媒体成长较慢、新媒体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中国在诸多领域没有国际话语权,不仅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状态,甚至还处于“失语”或“无语”状态。西方即使信口雌黄,中国也是有理说不出,偶尔能传达出去,影响的范围也仅限于跟中国交好的国家。
随着世界各国对媒体工作的扶持和重视,半岛电视台、朝日新闻、联合早报、韩国广播公司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脱颖而出,打破了原有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国媒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媒体快速崛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在国际上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国际舆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可利用的国际发声平台明显增多,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及时有效地传递出去,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支持,而且有利于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叉融合往纵深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网络电视等新的传播渠道开始不断涌现,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世界传播打开了新的窗户。近年来中国积极举办各种国际会议,例如G20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更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声渠道。要充分利用举办国际会议的机会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给其他国家,不断扩大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力。
(二)现实挑战
1.西方国家官方话语霸权的挤压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懂得如何掌控和发挥话语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知道如何利用好现有的国际话语优势,在运用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权益上比中国熟练。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影响显著提升,影响日益扩大,西方国家强烈地感受到国际话语权面临中国的强力挑战。因此,遏制中国发展,压制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成为西方主要国家打压中国的重要手段。
一是西方国家利用强大的传播平台和优势的媒体资源,挤压中国的国际话语空间。西方国家之所以能长期把控国际话语权是因为自身拥有强大的国际话语传播能力。国际新闻市场的资讯来源及资讯解释权几乎被西方通讯社垄断,全球大部分地区约80%-90%的资讯由西方通讯社提供,而以华语为载体的信息量仅占全球信息总量的5%左右。[19]5而中国由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企业不多,传播能力不足,话语空间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是西方国家有意识地控制信息的流向。控制话语流向,确保对事物的解释权是西方国家控制国际话语主导权的重要手段。只要控制了信息源,就能掌握话语权。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媒体播放的国际新闻主要来自于西方各大通讯社,而发展中国家向西方发达国家传播的信息明显过少。事实上,当前西方国家电视上的“国际新闻”都是西方国家媒体有意识地传播只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例如,在面对中国负面新闻时,西方媒体会联合作战,大肆渲染、反复炒作,刻意扭曲、歪曲事实,只为达到“丑化中国、污蔑中国、诋毁中国”的目的,而在面对中国正面新闻时,则联手封堵、不予报道,不向世界传递中国好形象。
三是西方国家刻意利用意识形态差异来打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渗透、攻击。他们借助于各自的国家话语权优势,极力抹黑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掠夺论”“中国不负责任论”“中国搭便车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20]歪曲事实真相,竭力挤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空间,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试图削弱中国日益提升的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美誉度。
2.西方国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打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为生态文明建设勾画出了一张宏伟蓝图: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要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可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路径已经明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已明显增强,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而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不但不宣传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反而抹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抹黑中国对全球环境保护的卓越贡献,攻击指责中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不够,刻意渲染中国在大气、水、能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事实前面,某些西方国家和媒体不仅不予肯定反而故意歪曲,如2019年9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谴责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植树活动的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该文认为中国在西北地区进行的植树行为,会加剧水资源的缺失,进而影响生态环境,蓄意攻击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21]。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现话语突围,创设话语优势,大力宣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3.在生态文明领域学术话语权不够
一般来说,成功的话语是学界和政界良好互动的结果。目前西方国家在生态文明领域能享有巨大的话语优势地位,是跟西方学界丰富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分不开的。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承载力”“生态补偿”“碳排放”等概念都是由西方学界最早提出并且系统地加以理论化,最后经学术机构传播到政府组织,在国际上形成了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话语。由于中国学界对生态文明原创动力不够,有国际影响的生态文明理论成果不多,中国学界在面对西方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时,显得底气不足,话语自信不强。在国际舞台上,西方国家通过事先设置话题,引导发展中国家政府代表、学者参与讨论,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掌控国际话语权。比如有的西方国家完全忽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经济代价,针对中国的节能减排、中国的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进行质疑,直接减损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影响力。因此,在生态文明领域学术话语权上的争夺,既是传播载体实力的竞争,也是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学术创新研究成果的竞争。
四 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基本路径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中国在生态文明上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治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是建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核心话语资源。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构的着力点是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阐释和世界传播,向世界阐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实践创新成果,打造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阐述中国方案的独特贡献和世界意义,向国际社会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卓越成就,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认同度,增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可接受性,提高中国生态文明国际的话语自信。
1.持续增强综合国力,夯实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根基
一个国家在国际话语权上的轻重取决其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实力特别是经济上。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坚实的后盾,才能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众所周知,综合实力弱的国家,在全球问题上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才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良好成果,才能在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上拥有足够强的发言权。当前,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经过四十多年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稳居全球第二,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还不高,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要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每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根本性问题。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增加科技创新引领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由经济大国向包括经济强国、生态强国在内的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增强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竞争力打牢坚实的基础,夯实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国力根基。
2.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构筑充满中国智慧的生态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7]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在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贡献了一系列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演进,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亟需改革创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重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开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内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格局。中国要发挥好负责大国作用,主动创设国际生态文明建设议题,从追随者转变成议题议定者、规则制定者、机制创新者、理念引领者,特别是要全面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为全面解决人类环境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将生态体系引入国际秩序语境。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必须团结协作,不断加强共识,逐步形成有效持久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2]。尊崇自然就是要追求天人和谐统一,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科学把握人和自然、生态和发展的关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致力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合作就是要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环境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有效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构筑生态体系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也为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引,是中国在新时代主动塑造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携手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重大创举。
二是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推动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23]坚持当前长远相互兼顾、减缓适应全面推进的原则,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大力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减排承诺。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指导下,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发展气候适应型经济,推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经验。从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通过设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举办环境议题论坛等方式推动各国开展国际气候应对合作,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为世界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开展务实合作。在全球环境治理平台上协调各方立场,形成共同声音,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强化南北对话,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与交流,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利用国际组织的聚合作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新平台的建设,与世界各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务实合作,共同分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不断让中国构建公平合理新秩序的理念和主张在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更多支持和广泛传播;要与世界各国进行多边环保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交流合作,与世界有关国家共同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欢迎各国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国际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作为合作伙伴和成员加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推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绿色投资、绿色贸易和绿色金融发展,同各国一道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要推动各国共享环保成果,邀请各国共同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分享各国先进经验和绿色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环保法律、政策和标准等信息,达到信息、数据、知识惠益共享,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增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可接受度,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3.广泛传播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增进国际话语认同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要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话语认同,就必须在国际上广泛传播中国生态文明思想。
一是要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传播能力。针对生态文明中存在“顶层设计缺失、传播滞后、无法掌控国际议题设置”等薄弱环节,着力加强中外生态文明话语研究,开展针对性的战略布局,不断增进国际上的认同感。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24]中国媒体要主动出击,练好内功,提升全球媒介沟通和传播能力,采用中外通用的话语,组织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历史对比、中外比较,讲好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生动故事,着力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针对西方一些国家媒体的不实报道,通过及时发声,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发出中国声音,避免处于失声、失语状态,杜绝不实声音混淆视听,更好地推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主张和贡献,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吸引力,维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形象。
二是要拓展公共外交传播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如网站、微博、微信、网络电视等平台及时有效地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就和实践创新成果。在国际对话的公共外交传播中,善于引导民间力量,增强国家力量与民间众人力量的协同配合。巧用国际传媒,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大量基层小人物的生动感人的环保故事和负责任大国的环保实践向国际社会推介。采用国际社会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选择国际通用的语言和词汇,善用他人之口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使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扩大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影响力。
三是要引领生态文明领域的学术创新。生态文明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鼓励国内专家学者集中智慧潜心研究,立足中国生态文明伟大实践,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借鉴吸收国外生态文明学术研究的优秀成果,着力提升中国生态文明领域的学术原创能力,形成一大批阐释反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影响的生态文明学术主张,表达中国的生态价值理念和思想观点,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提供思想智力支持。
4.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拓宽生态文明话语平台
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责任,国际交流合作承载着传播生态文明话语的重任。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必须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拓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空间。
一是要继续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经中央批准,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论坛致力于汇聚政府、商界、学界、科技界、媒体、民间及其他各界领导者开展交流与合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知识与经验,促进政策的落实与完善,形成国际、地区、产业的议程,推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邀请世界各国领导人、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参与国际论坛,借此平台打造一个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将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思想传递到其他国家政要和学者当中。要根据新时代新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具有中国元素的生态文明议题,实现由生态文明议题的被动跟随者、配合者向主动首倡者、引导者转变,持续扩大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影响力,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持续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读懂当代中国,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提升我国生态文明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是要加强各国环保务实合作。通过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培训班、人员交流与互访、联合研究等方式,与世界各国在环保政策、污染防治、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绿色发展等领域分享有益经验,增强相互了解,开展务实合作,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中国国情的能效和环保标识论证制度,增进生态文明理念认同,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中国生态文明国际权的影响领域,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