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易》天下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通性

2020-01-07孙福万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周易共同体命运

孙福万

(国家开放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目前这一崭新的中国理念,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并日益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一面旗帜。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已有学者作过不同角度的论述,本文拟从《周易》这部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性经典所持有的独特“天下观”的角度对此话题略作申述,以期加深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一、《周易》天下观的主要内容

《周易》由经、传两部分组成,虽然《周易》古经并没有直接点出“天下”二字,关于“天下”的论述更多地出现于《易传》当中,但可以说《周易》的全部内容其实都与其独特的天下观有关。至于《周易》天下观的主要内容,我们或许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三重世界的统一

赵汀阳曾经指出,“天下”概念其实包括“地理学的世界、心理学的世界和政治学的世界”[1]这样三个层面,是这三个世界的重叠统一。《周易》中的“天下”概念,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作为“地理学的世界”,天下是指上天笼罩之下的广大空间世界,这是天下的首要含义。比如无妄卦《大象》讲:“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遁卦《大象》讲:“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这里的“天下”,主要就是物理世界的天下。

作为“心理学的世界”,天下是指天下人的精神世界、思想世界。比如《系辞传》讲:“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这里的“天下”,当然是指天下人的精神世界。

作为“政治学的世界”,天下则指有关社会治理的层面,关于这方面《周易》谈论得最多。比如《文言传》讲:“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又如《系辞传》讲:“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又如《说卦传》讲:“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这里面的“天下”,应该主要都是政治的意味。

当然,作为一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经典,在《周易》有关“天下”的论述中,以上三种含义大部分是混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将之分开。比如《系辞传》中的这一段:“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这里的“天下”,其含义就不能单纯从哪一个层面来理解,而是包括所有以上三个层面在内的。

2.三极之道的统一

讲到“天下”,就不能不讲“天道”。“天道”即天下万物的运行规律,“天下”通过“天道”而呈现。在《周易》当中,这个“天道”又被称为“三极之道”,它是通过每个卦的六个爻来具体呈现的。

对此《说卦传》讲得很清楚:“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又《系辞传》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两段可以互相发明。

关于“三极之道”,按照最通常的解释,就是将一个卦的六个爻分为“三极”,又叫“三才”,其中上两爻是天极,下两爻是地极,而中间两爻则是人极;反映天极的道即“天道”(此为狭义的“天道”),反映地极的道即“地道”,而反映人极的道则叫“人道”。广义的天道,可以说是包括三极之道在内的,而当将天道和人道对立起来讲时,天道有时又包括地道在内——此种微妙区别,要区分不同的语境进行分析。

这样一来,《周易》就将天、地、人等万事万物浓缩在了一个个具体的卦画当中了,通过六十四个卦画,天下的规律(即“三极之道”)就变得具体而形象了。我们知道,《周易》每卦的六爻又是讲究“乘、承、比、应”关系的,由此,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等理念,也得到了具体而形象的呈现。换言之,所谓“三极之道”,其间并非截然对立的,而是彼此相通的——这应该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由此“三极之道”所呈现出来的天下,也是一个彼此贯通、连成一气的天下。

3.时间、空间的统一

《周易》所讲的“天下”,还不仅仅是指物理学的世界或空间的世界,它应该还包括时间因素在内。我们知道,《周易》最讲“时位”,这里所谓“位”,就是指物理空间中的位置或者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在卦画当中,其具体表现则为各爻所处的位置;而所谓“时”,就是指的时间了,即某事发生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或恰当的时机等。如《系辞传》讲:“变通者,趋时者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文言传》讲:“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诸如此类,都强调的是时间或时机的重要性。

当然,《周易》与其他中国经典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通过六十四卦这个特殊的象征体系来阐述自己的思想的。比如关于“天下”,可以说每一个卦画本身,就都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天下”模型。有意思的是,在每个卦画当中,实际上都是包含了时、空两种元素在内的;换言之,它们都是时间、空间的统一体。

潘雨廷先生在《论〈周易〉爻名作者的思想结构》一文中,曾经谈到卦之初、上之爻题的深层涵义:“取‘初’字者,字义相对曰‘终’,初、终以时间言。取‘上’字者,字义相对曰‘下’,上、下以空间言。”“以位之上应于时之初,义与位之下以应于时之终亦同,所以结合时位,贯宇宙为一。”[2]我们知道,《周易》之爻题,最下爻叫初爻,或为“初九”,或为“初六”;最上爻叫上爻,或为“上九”,或为“上六”。所谓“初”,当然是时间性的概念;而所谓“上”,则为空间性的概念。《周易》作者将此二者结合在一起而称之,的确非常奇妙,所以潘先生总结说,这实际上就表示了每个卦都是“结合时位,贯宇宙为一”的。这样一来,在每个卦画当中,六爻之间就不仅仅有空间上的位置关系,而且还有时间上的前后关系——我们在看每卦的具体内容时,这种感受是非常明显的。而由此呈现出来的天下,当然也就是一个生机勃勃、处在永远变化之中的天下了。

二、《周易》天下观的哲学基础

综上所述,《周易》话语中的“天下”,乃一个包括天、地、人等万事万物在内的、包括古往今来等一切变化在内的概念。对于由这个“天下”概念所彰显出来的哲学思维特点,我们或许可以将之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1.整体性思维

和西方哲学主张“主客二分”不同,中国哲学向来主张“天人合一”,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从思维特点来看,中国人更偏向于综合性思维(synthetical),而西方人则更偏向于分析性思维(analytical)。所谓整体性思维,主要是指注重对认识对象、万事万物进行宏观层面的、系统性的整体把握,注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而所谓分析性思维,则更注重将认识对象分解后进行科学、逻辑、微观层面的细致分析。《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性经典,其阴阳互通的理论、卦画的象征模式以及卦爻辞等,可以说无处不反映着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钱穆曾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尤其当下由于科技异化而导致的人类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以及人的诗意存在的日益沦丧,这种基于整体性思维而建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是极为难能可贵和大有裨益的。

整体性思维表现在天下观上,就是赵汀阳所讲的“天下无外”原则。在“天下”这个宏大的概念之下,人类的种族差别、国籍差别以及社会差别,乃至于今人和古人的差别等,都消失了。这是因为,天下作为在理论上无所不包的物理世界、政治世界和历史世界,将只有某种整体性的存在、宇宙大全存在才能与其相匹配。这就是《礼记》中孔子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真正含义。而《系辞传》则讲:“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又讲:“《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还讲:“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从“天道”出发,从而雄视“天下”,则一切尽被笼罩其中矣!这正是整体性思维的魅力。

2.有机性思维

而基于这种思维方式下的整体存在,又不是僵化的、死寂的整体,而是生机勃勃的、生生不已的整体。郭齐勇先生称之为“存有连续”和“生机自然”,即作为一种“生机自然主义”,它没有凌驾于世界之上的造物主,而是“把无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和灵魂统统视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关乃至互相交融的连续整体”,这样一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其包举万有,统摄万象”。[3]或按照成中英先生所说,中国哲学主张“自然是一种不断活动的历程,各部分成为一种有生机的整体形式,彼此动态地关联在一起……此种活动的历程是阴与阳的相互变动,在时间的历程中来实现自己”。[4]中国古代哲学家谓之“大化流行”,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周易》眼中的“天下”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比如《系辞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又讲:“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这样的世界,正是孔子所感叹的类似“逝者如斯夫”的奔腾不息、永不终止、相互联系、彼此交融的世界。《周易》以未济卦终篇,也说明了这一点。

3.共在性思维

而另一方面,被这样的“天下”所笼罩的世间万物,单就其自身而言,其实都只具有暂时性和碎片化的特征,它们必须联系起来才能共同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整体性思维、有机性思维同时必然也是共在性思维。

赵汀阳曾将“共在存在论”当作“天下体系的哲学基础”,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观念:“(1)存在本身的意图就是继续存在,因此存在的意义在于未来;(2)未来没有必然性而只有可能性,因此未来问题就是把可能世界创作为现实世界,于是,存在论同时是创世论;(3)对人来说,存在论的出发点是‘我行故我在’,任何一种未来都在我与他人的互动行为中展开并且在与他人关系中被确定,因此未来具有共在性,于是共在先于存在,无共在就不可能存在,无共在就没有未来。天下体系期望一个以共在为原则的世界存在秩序。”[5]这种“共在存在论”,从思维的角度讲,亦可称之为“共在性思维”。

这种共在性思维表现在万事万物的关系上,必然主张“和而不同”。对于“和而不同”,《国语·郑语》所载史伯的话,以及《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的话,都有过详细的阐述。比如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晏子则讲“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换言之,“和”如五味的调和,或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出美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奏出美妙的乐曲。故史伯又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尽归之,若以同裨同则尽乃弃矣。”而《周易》睽卦《彖传》在谈到“睽”的重要作用时也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意思是说,天地因其睽而化生万物,此化育之事同;男女因其睽而生育子女,其相求之志同;万事万物因其睽而种类繁盛,其得天地之正气、和气之事同。所以有鉴于此,睽卦《大象》有句话叫“君子以同而异”,这也就是说,君子在志向、品德上是相同的,但百官殊职、四民异业,且正因其之不同,才能成其大同也。又《系辞下》也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里强调的都是“和而不同”的境界。而“和而不同”的境界,可以说也就是“共在性思维”所追求的世界,亦即《周易》天下观所期望的那种世界。

三、《周易》天下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通性及其启示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并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在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在演讲中首次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并指出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并据此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目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不仅已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且也被列入联合国决议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固然是对当年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从本文上述有关《周易》天下观的综述来看,这一思想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也是全然相通的。以下紧承上文,拟从三个层面,对此二者价值观的共通之处及其启示稍作归纳。

1.基于生态自然思想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一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关键词。其中“人类”,指的是人类整体,它包含了生存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族群、国家和人民;“命运”,则包含了你、我、他在内的人类、族群、国家往何处去以及如何去的问题;而“共同体”,则讲的是此人类的命运绝不是仅仅关涉一国一地、一人一家的事情,而是关乎人类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并且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所有族群、国家和人民一体相连,休戚与共。

这一思想的提出,如从现实来看,当然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或者科技的异化,所有族群、所有人民,日益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已经无法分割而生存,即就人类面临的核危险而言,也需要全体人类共同来解决。而从《周易》固有的天下观来看,基于整体性思维,不仅国家之间、族群之间,而且人类与自然之间,乃至于自然界动植物之间,其实都是互相关联的整体。诚如上述,基于“生机自然主义”哲学,这样的整体又是充满生机的、活泼的、彼此融合的和处于无穷变化之中的有机体——这和当代的生态自然思想也是一致的。此外,在这个整体当中,人又是最重要的,此即古人所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而《周易》以天、地、人为“三才”,其所张扬的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人文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显然是《周易》所固有的这种基于生态自然思想的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2.基于和而不同思想的共在主义价值观

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基于共在思维而产生的《周易》天下观,向来主张人类群体要“和而不同”,上文对此已有充分的论述。按照孔子的观点,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小人往往因一己之私而彼此倾轧,面和而心不和;而君子则能尽量地包容别人,虽然与别人观点不同、利益不同,却照样能够和睦相处。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的主旨演讲中曾经提到:“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所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关键就是要认识到目前人类面临着共同命运,需要解决共同的难题,因而必须互相包容,“同舟共济”,共同走向未来。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与根,是中国文化的元初性基因,是中华民族基础性信仰”。[6]而强调“和”,也就意味着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强调“共存先于存在”“兼容方能共荣”。而孔子早就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子夏也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立足于共在思维的《周易》天下观,天然地强调对异质事物的包容性,强调对异质事物的充分包容、对阴阳双方中对立一方的合理转化,认为唯此方能推动历史的进步。这些内容对于加深我们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3.基于忧患意识的未来主义价值观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关键词当中,需要特别关注“命运”一词。什么是“命运”?什么又是“人类命运”?顾名思义,所谓“命运”就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社会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或环境而需要承担的责任、使命及其遭际情况。其中“人类命运”当然与“个人命运”不同,它是基于人类整体思考的结果,其中蕴含着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我们知道,《周易》成书在社会动荡的殷周之际,其作者正是在忧国忧民、忍辱负重、极其艰危的处境中完成此书的,因此忧患意识在《周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系辞传》更明确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而在《周易》六十四卦当中,可以说每一卦、每一爻都充满着警示、忧患之语。比如乾卦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颖达解释说:“君子在忧危之地,故终日乾乾,言每恒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谓终竟此日,后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如其不然,则有咎。”[7]又《系辞传》还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而《论语》则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又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可见这种忧患意识,通过《周易》,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血液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肯定和这种忧患意识有关。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目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中国的内外环境都面临着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那么人类应该怎么办?中国应该怎么办?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汇聚中国智慧,谨遵忧患意识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比如针对国际政治问题,他提出各国要互相尊重,努力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针对国际安全问题,他提出各国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持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针对全球经济发展问题,他主张坚持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不断缩小全球贫富差距,努力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针对世界文明发展问题,提出要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这些光辉思想,可以说既是对中华文化所固有的天下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针对全球现实难题并且始终面向未来的制度设计,真正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大国领导人的气度胸怀。

猜你喜欢

周易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甜甜的“蝴蝶茧”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