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产学研互惠性协同的系统性思考

2020-01-07常光辉张同建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

钱 敏,高 璐,常光辉,张同建

(1.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2.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1 互惠思想的兴起

在社会科学领域,互惠思想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互惠源于利他,是利他的变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André 等[1]在19 世纪提出了“利他”的概念,认为利他是为他人作出无偿贡献的高尚品德,并指出一个自然人会同时存在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而品德就是利用利他主义对利己主义的本能进行约束。

互惠利他是利他的一种形式,解决了达尔文“利他主义难题”所延伸出来的合作与背叛的选择困境。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利己个体必然会战胜利他个体,然而,非亲缘个体在现实中也会存在着合作进化的现象。互惠利他理论给予“利他主义难题”合理的阐释,认为非亲缘个体的互惠行为促成了非亲缘个体之间的合作进化[2]。

互惠理论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然后进入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1971 年,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Stenfors 等[3]提出了互惠理论,认为互惠是指两个无亲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换代价和利益的行为。1981 年,密歇根大学Kolp等[4]运用博弈论进一步发展了互惠利他理论,认为个体的互惠利他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互惠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所有社会关系之中,且互惠现象弥漫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互惠包含着3 层含义:回报的平等性;回报的即时性;回报的利益性。互惠存在着3 种主要形式:广泛的互惠;平衡的互惠;负面的互惠[5]。互惠并不属于有限理性,如果将互惠归于有限理性的范畴,就否认了互惠的价值。有限理性是由于人的认识的狭隘性所致,在有限理性下所发生的关爱行为源于对自身利益获取渠道与功能认识的不足。互惠是对有限理性的超越,互惠偏好下的关爱行为源自经济主体对利益场景的全局性控制,是大彻大悟后的主观行动,不会被任何假象所蒙蔽,在头脑中蕴含着长远的利益获取计划,不仅利己,也惠及他人。

互惠性经济效应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人类经济系统稳健运行的态势。在契约不完全的市场交易中,如果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设所宣扬的自利偏好来交易,市场经济会注定失败;但是,在现实人类社会中,市场经济不仅没有失败、没有出现传统契约理论所预测的那种悲观场景,反而愈发红火,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互惠偏好的支撑。互惠是社会交换的核心原则,是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社会交换得以持续的前提。互惠理论并不否认人的利己动机,认为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之间互为前提,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互惠不仅强调公平,也强调诚信,公平和诚信是互惠的灵魂。

2 产学研互惠协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产学研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家创新战略,数十年来一直得到高度重视,目前已经进入产学研协同阶段。但是,我国产学研效率也一直较低,投入产出比徘徊于世界中等偏下水平,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6]。

互惠性偏好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之间具有天然的拟合性。如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采用互惠性理念和行为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就可以避免理性偏好下的诸多弊端。在经济与管理学领域,互惠性思想当前被应用于多个研究方向,包括心理契约、组织支持、领导力、领导-部属交换、团队-成员交换、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等,这些方向的研究均可以为产学研互惠性协同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7]。

一方面,互惠性偏好广泛地被应用于团队科技合作方面的研究,认为互惠性合作可以提高科技合作的效率。张德鹏等[8]基于互惠的视角研究了顾客参与创新的团队协作激励问题,发现具有互惠偏好的顾客参与能够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增加企业的期望收益。李柏洲等[9]指出互惠性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而有效推动企业的原始创新。原驰等[10]基于强互惠理论研究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行为,发现强互惠可以抑制企业合作创新中的投机行为,推动企业合作创新的深入实施。林润辉等[11]基于计算实验方法研究了团队间知识共享问题,发现间接互惠同样可以提升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水平,进而提高团队合作效率。李胜男等[12]在研究项目团队合作时发现,科技团队主体之间的互惠性越强,团队之间的合作效果就越好。

另一方面,互惠性偏好广泛地被应用于团队生产合作方面的研究,认为互惠性合作可以提高团队生产合作的效率。唐瑜等[13]研究发现,无论在静态博弈还是在动态博弈下,互惠动机都可以提高代理人的努力程度,进而提高团队产出。王雪原等[14]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制造企业与合作企业的互惠性程度越高,合作成本就越低、企业绩效就越好。朱学红等[15]研究了互惠偏好下多生产团队系统合作问题,发现互惠偏好对团队的效应函数产生影响,互惠敏感性对团队的生产努力和合作努力程度均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裴学亮等[16]研究了制造企业供应商集成中互惠关系对柔性合作绩效的影响,发现互惠性偏好对订单跟踪追查、专用生产能力、协同计划、准时制补货、卖方管理库存均存在着正向的影响。

产学研协同既是一种生产型团队合作,也是一种科技型团队合作,根据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互惠性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产学研的生产效率,也可以提高产学研的科技效率。当前,产学研互惠性协同方面的研究较少,仅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的价值,也必将逐渐展开和成熟,最终成为燎原之势,进而反哺于产学研实践。

3 产学研互惠协同的功能

从制度经济理论的视角来看,产学研互惠协同是对不完全契约下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经济效应的弥补,可以规避产学研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降低这些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减少产学研成本,进而提升产学研收益。互惠协同在产学研中的积极功能分布在多个方面,且不断扩展。

首先,互惠协同可以减少产学研中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学研也是一种委托-代理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也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损害产学研的合作效率[17]。在互惠性驱动下,合作主体就不会隐瞒自身的缺陷,不会带着谎言来参与,不会乘人之危地对他人进行要挟和敲诈,不会置他人利益于不顾,这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危害自然就会减少。在信息经济学中,对信息不对称危害的克服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仅是希望通过信息披露来提高信息透明度。信息披露是一种外部治理策略,没有渗透到参与主体的主观意识领域,带有强迫性,因而无法根治信息隐藏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互惠性培育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信息不对称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威胁,进而维系产学研项目长治久安的局面。

其次,互惠协同可以减少产学研利润分配中的冲突。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产学研利润分配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产学研成效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合约签订时很难对利润分配给予清晰的界定,因而在后期往往滋生争端,成为阻碍产学研项目合作的一个普遍性因素[18]。更有甚者,许多发展势头良好的产学研项目由于不能达成一致的分配协议,在合作初期即告中断。互惠协同可以使合作双方明白事理,明白短期的利益不是真正的利益,明白锱铢必较不会得到更多、更大、更为长久的收益。在利润分配协议签订、实施和调整过程中,如果合作各方能够顾全大局,兼顾他人的利益获取,在必要的时机能够适当地让渡自己的利益,就可以避免产学研合作中的一些不明智的争端,从而获取最终利益。

再次,互惠性协同可以降低产学研中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是产学研合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关系到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但是,产学研中知识产权充溢着各种风险,抑制了产学研效率的提升。王怀祖等[19]认为,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包括产权风险、侵权风险、成果流失风险和成果实施风险4 种主要类型。其中,产权风险包括所有权风险、使用权风险、收益权风险和处置权风险。在互惠性合作环境下,合作双方在知识产权的投入、应用和收益上就会相互谅解,避免在局部环节上相持不下,在必要的时候以对方利益为重,舍弃自己的利益来维系合作大局,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合作气氛,这样,就可以避免诸多知识产权冲突的发生,进而降低风险危害。

最后,互惠性协同可以降低产学研交易成本。在产学研合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导致产学研协同中存在着大量的交易成本[20]。也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过大,才使许多产学研项目陷入不可收拾的境地。如何降低产学研中的交易成本,已经成为产学研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制度经济理论认为,交易成本主要由于经济个体之间的不信任所引发,根源在于经济个体的过度自利倾向。产学研交易成本同样由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极端利己主义所导致,由于过度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置合作大局于不顾,必然使交易成本直线上升。互惠性偏好是对自利性偏好的补充、超越和冲击,减弱了产学研参与各方的极端自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交易成本赖以滋生的环境或条件,从而抑制了交易成本的上升,并将交易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4 产学研互惠性协同的经济学路径分析

产学研互惠性协同路径的经济学分析,就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互惠性协同的路径,倾向于宏观性的理论分析,从宏观理论上为产学研互惠性协同寻求支持。

首先,政府要大力推进互惠经济的发展。产学研互惠性协同是互惠经济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只要在互惠经济的海洋中才能永不干涸;只有建立了健全的互惠经济体制,才能为产学研互惠协同创造有利的条件。而政府在互惠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21]。无论在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下,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在市场引导、调节和控制中的功能都不可忽视。政府要保持自身的廉洁、公正和高效,这是万古不变的市场经济定律。如果政府达不到民众的期望目标,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政府,就要承担破坏经济的罪名。当前,无论是自由竞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存在着浓重的互惠经济的痕迹,都具有互惠经济的特征,都存在着向互惠经济转化的趋向。我国政府要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审视度势,推动互惠经济的发展,才可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为顺畅。

其次,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利用契约的不完全性。在产学研合作契约中,不完全性是一种常态,完全性只是一种偶然状态,任何契约都无法详尽规定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所有权利和义务[22]。也就是说,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任何权利与义务的规定都不可能存在确定的、清晰的、静止的边界,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模糊性。随着产学研合作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模糊性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不过,契约不完全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约的无效性。产学研参与各方不仅要对合约的不完全性存在着清醒的认识,也要善于利用这种不完全性,使不完全性的合约发挥出完全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契约不完全性的认识是互惠协同的前提,而互惠协同是解决契约不完全性问题的有效路径,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在互惠环境下,不完全契约比完全契约可能发挥出更大的激励作用。

再次,发挥产权激励的作用。产学研协同也是合作各方的产权协同,产权激励至关重要,是确保协同成功的有力保障。我国产学研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产权清晰度参差不齐,产权的激励效应也相距甚远[23]。一般而言,民营企业的产权较为清晰,产权激励效应较为显著;而国有企业的产权较为模糊,产权激励效应的存在性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在短期内,我国产学研参与主体无法改变自己的产权特征,因此,不管处于产权清晰或产权模糊状态,都要尽力发挥产权的激励功能。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权激励实质上是“理性经济人”人性偏好或人性假设在管理过程中的外在展现,是经济个体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但与互惠性偏好并不冲突。

第四,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公司治理是我国企业当前最重要的管理形式,尤其是国有企业,对公司治理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寻求突破。在产学研协同过程中,公司治理无时无刻不发生作用:经理层负责产学研协议的签订和项目实施的调控,董事会负责项目可行性的分析,监事会负责项目进程的监督,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产学研经费信息的披露,股东大会负责产学研项目研发质量的评议,员工发挥着各种各样的舆论维护功能。可见,从理论上讲,公司治理是产学研协同的平台,进而使企业的产学研协同达到最优状态。然而,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效率并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司治理的效果远未达到西方企业的境界,因而对产学研协同的促进处于飘忽不定状态。

第五,关注不确定性的存在。在产学研协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不确定性和环境不确定性两种主要类型,因此,产学研合作各方,包括外围的参与主体,如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都应该关注和重视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顺应这些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自然规律。技术不确定性是指产学研协同进程中某一时刻的协同效果和最终协同效果存在着不确定性,参与各方对技术的性态及变化趋势不可能具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随着协同复杂度的升高,技术性态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24]。环境不确定性包括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内部环境不确定性两种类型,前者包括经济、政治、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后者包括企业战略设计、制度执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产学研参与主体在协同过程中,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影响应存在着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坦然面对一切不确定性后果的出现。

最后,坚持不懈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到产学研协同的效率,因为国有企业是我国产学研的主体之一,许多大型产学研项目都由国有企业来承载。如果国有企业日清月明,产学研协同就会风清月朗;如果国有企业蝇营狗苟,产学研协同就会饔飧不继。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经40 余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改革之路仍很漫长。产权激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但一直未能突破,停留于修修补补的状态。公司治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长期处于争议之中,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监督功能有待挖掘。国有企业改革要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驾齐驱,不能孤立进行。总之,国有企业改革之途仍遍布荆棘、任重道远。

5 产学研互惠性协同的管理学路径分析

产学研互惠性协同路径的管理学分析,就是从管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互惠性协同的路径,倾向于微观性的实践分析,从微观实践上为产学研互惠性协同寻求支持。

首先,产学研参与各方在协同过程中要具有大局意识。产学研协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由许许多多带有偶然性的环节所组成,因而不可能在任何时刻对当前合作效果和未来合作趋势存在着清晰的判断;同时,合作各方对其他合作伙伴的意图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有时候反而存在着误解。在这种环境下,产学研参与各方要具有大局意识,不能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放眼全局,对他人的意图不要轻易妄加猜测,尽力维护着良好的合作局面,从而使产学研协同在曲折中成长壮大。我国产学研协同项目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参与双方或一方缺乏大局观念,为蝇头小利所困惑,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往往致使合作项目功败垂成。大局意识并非来自天生,而需要自我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战略素养,在反思中前行。

其次,产学研合作各方要具有诚信观念。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法宝。可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意识的水平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也正是由于诚信不足,我国产学研一直未能渐入佳境。由于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产学研参与主体的诚信度也不高,相互提防、相互猜疑、相互责难,致使产学研要素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在产学研协同过程中,一旦选择了对方,就要报以高度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互惠经济首先是诚信经济,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互惠;如果达不到诚信的要求,就不可能满足互惠的需求。互惠中蕴含着诚信,诚信是互惠的内核。西方产学研项目的成功率远高于我国,诚信功不可没。诚然,诚信建设不仅是对我国产学研协同的挑战,也是对我国整个科技合作市场建设的挑战。

再次,产学研参与各方要具有抵御极端自利的意识和能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引自西方,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市场意识上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因而对经济个体缺乏正确的引导。在产学研合作中,合作双方往往以原始的、粗糙的、极端的“理性经济人”偏好作为自己的利益风向标,盲目追求己方的短期利益,全局意识匮乏,甚至陷对方于崩溃之地,最终落入囚徒困境,不仅达不到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也易使合作破裂。事实上,从人性假设的视角来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失败大部分源于合作方的极端自利意识和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产学研参与各方即使缺乏互惠性的理念和思维,但也要克服极端的利己主义倾向,在产学研各个环节适度追求己方的利益,为对方预留合理的利润空间。

第四,产学研合作方要具有互惠识别能力。在产学研合作伙伴中,仅部分合作伙伴具有互惠性偏好,同时具备互惠性行为,也只有和这样的伙伴进行合作才能构建互惠协同的局面;如果对方是极端利己型参与者,或者是中性互惠者,互惠协同就难以建立。互惠行为的发生必须具备防范欺骗和识别对方心理偏好的能力,如果无法识别和判断对方的互惠程度,互惠行为就会夭折。当然,互惠特性的识别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经过合作双方多次试探和校正才能实现,而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在短期内,合作双方都存在着戒备心理,不愿轻易向对方坦露胸怀;而当双方明晰对方的互惠意图之后,互惠协同就会自然形成。产学研互惠协同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瓦解,这也是成本节约所驱动的结果。

第五,产学研参与各方要善于发起互惠。互惠是一种双向行为,而不是一种单向行为,只有在双向互惠行为下互惠才能进入循环。互惠是一种合作状态,互惠的形成需要一方的主动发起;如果没有发起方,互惠难以被激活。在产学研协同中,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参与主体都可以率先发起互惠,进而激活对方的互惠情怀。互惠发起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行为,要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对方的互惠意识,并转化为互惠回报行为。互惠发起带有试探性,可以实施多次,但必须是有限次,不会是无限次。当发起者觉察到对方不再出现互惠回报意识或互惠回报行为时,就会主动中断互惠发起。互惠发起存在着多种形式,可以在专用性投资上发起,可以在资金投入上发起,也可以在人力资本参与上发起。我国产学研参与方普遍缺乏互惠性发起的技能和经验,许多互惠协同都是在偶然状态下自发形成的,缺乏主动性。

第六,产学研参与各方要善于回应互惠。在产学研协同中,如果参与一方感受到对方互惠性意图或行为的存在,就要积极地回应对方的互惠,投桃报李,让对方也感受到自身的互惠诚意,这样,互惠协同的循环圈就可以快速构建起来。互惠协同的效率远高于自利协同的效率。但是,由于缺乏互惠性回报,或者对互惠回报缺乏敏感性,导致我国许多产学研项目一直处于狭隘的自利性协同状态之中:在产学研协同主体中,只有少部分成员具有较强的互惠性偏好,当这部分成员进行互惠性发起时,往往得不到互惠性回应;有些成员即使给予了互惠性回应,但互惠信号不明显,或者回应行为产生了偏差,使发起方无法明白回应方的真正意图。在互惠回报中,先有互惠性回报意识,后有互惠性回报行为,因此,互惠回报意识的培育在我国产学研协同中更为重要,应引起参与各方的高度重视,避免功亏一篑。

最后,产学研互惠性协同可以在多个层面展开。产学研协同存在着多个层面的协同:第一个层面是组织之间的协同,即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决策层之间的协同;第二个层面是是团队之间的协同,即高校、研究机构所派出的研发团队与企业的技术团队、生产团队、营销团队、质检团队之间的协同;第三个层面是人员之间的协同,即高校研发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质检人员之间的协同。在这3 个层面都可以实施互惠性协同。产学研互惠性协同可以在3 层面同时展开,或者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根据产学研项目的不同环境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实施得当,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高层的互惠性协同可以带动低层的互惠性协同;而低层的互惠性协同可以激活高层的互惠性协同。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中国药科大学首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