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国清:创新,一直在路上

2020-01-07陈庆贺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0年6期
关键词:河南省测绘卫星

本刊记者 陈庆贺

20 余年测绘步伐坚定,20 余年科研成果累累。从测绘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到测绘软件的研发更新,再到“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河南省遥感测绘院首席工程师、研发中心主任李国清在测绘地理信息化建设和卫星遥感影像应用的道路上,用智慧和行动编织了精彩的经纬人生。

1999 年,初入测绘行业的李国清,发现VirtuoZo、JX4 等测图系统不兼容、不完善,便开始走上软件开发、技术创新的道路;

2001 年,他参与完成的航测遥感数字化生产体系集成项目,为省遥感测绘院从模拟解析制图向全数字化生产方式转换奠定基础;

2002 年,他主持开发了MapEasy数字地图制作系统,为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获得首个省部级奖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1 年,他用铁路用地图制图软件制作了全国首张“铁路用地图”,荣获2013 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金奖;

2019 年,他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并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近日,本刊记者走近李国清,了解他近年来的工作动态和技术研究方向。

创新 是为了解决问题

近些年,在河南省遥感测绘院承担建设的智慧平顶山时空信息云平台国家试点项目、郑州航空港区智慧城市地理信息云平台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总能看到李国清忙碌的身影。

“我们要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各行业对时空数据应用的门槛,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李国清介绍说。

“智慧平顶山”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子?作为项目技术“总导演”的李国清说:“一方面要考虑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立足当地的区位、产业、历史文化等,解决当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非为了创新进行简单的技术堆砌,生搬硬套其他城市的建设经验。”

在走访调研和需求分析后,李国清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手段的精细化,平顶山各部门对时空数据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部门仍沿用传统方式管理专题数据,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导致大部分数据成了“死数据”。为此,李国清带领团队,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经过无数个日夜讨论验证后,最终研发了数据抓取和同步系统。该系统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有针对性地抓取分散在各个垂直系统、科室业务系统里的专题数据,并自动同步到“横向”系统数据库,打破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数据的定期更新、动态更新、按需更新和实时更新,让原本单向的“死”数据“活”了起来,为建立“活数据体系”打下了基础。

2019 年12 月16 日,“智 慧平顶山”项目通过自然资源部验收,但对于李国清来说,验收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智慧城市建设非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城市遇到的新问题,不断迭代升级,提升城市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省遥感测绘院牵头建设的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国家试点项目已获得自然资源部批准。随着5G、传感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入,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李国清已经做好了准备。

挖掘遥感影像数据价值

自2016 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河南分中心(现为河南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成立以来,李国清就把目光聚焦到如何挖掘卫星遥感数据价值,探索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模式,让遥感技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上。

“要想深度挖掘卫星遥感影像的价值,变化发现和检测是关键,这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全球性技术难题。”李国清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在河南省2018 年普通公路大数据精准核查项目中,李国清带领技术人员,克服重重技术难题,利用亚米级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反复的卫星影像自动解译实验和目标模式识别方法,最终找出人工交互与自动处理相结合提取农村道路的方法,有效节省了时间。

在河南省财政厅农业保险评价服务项目初期,因缺少经验和工具,派出的70 位采集人员对62 个试点县7.7 万平方公里的种植区进行采样,20 天只采集了不到2 万个样本,且合规率极低。

李国清认真询问采集人员和处理人员遇到的问题,分析总结样本采集失败原因,设计并指导研发了一款带有轨迹记录、拍照、任务分发和图斑核查等功能的“样本采集和勘察”App。利用该App,在第二次样本采集工作中,25 位采集人员40 天采集了11 万个样本,合规率100%,为有效快速解译和处理遥感影像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南省自然资源卫星技术应用中心成立后,围绕自然资源面向全省的卫星处理工作快速增加,这既是重大机遇,又是巨大挑战。李国清介绍说,比如,使用传统的单线程方式进行全省遥感影像切图往往需要一个多月时间,如果中间出错,就必须从头开始。李国清一方面与软件开发方沟通,要求增加软件分布式处理功能;另一方面带领技术人员,通过无数个日夜特定的编程和实验探索,开发了数十台计算机多线程、分布式的工作模式,让全省切图工作时间缩短至两到三天。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升遥感影像数据处理能力,拓宽应用领域,主动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李国清说。

乐于传道 注重人才培养

测绘地理信息融入自然资源管理以后,服务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培养出与测绘信息化发展同步的全能型人才,李国清乐于传道、甘为人梯。

工作中,同事提交的技术材料不规范,他就手把手教思路、教写法,引导他们从客户角度开展项目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等;项目周期紧、难度大,有同事打退堂鼓,他就主动带头,加班加点,引导技术人员敢于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他知识面广,涉猎领域宽,同事碰到了问题总喜欢找他,他从不藏着掖着,总是和盘托出,而且经常出“金点子”。

为解决全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问题,李国清根据不同的岗位、专业和项目定制了一套线上学习培训计划,邀请专家学者、技术带头人,围绕GIS 软件、空间数据处理和制图、自然资源信息化、遥感影像等专业领域进行视频授课,并将视频上传至内部学习培训网站,便于全院技术人员日常学习。同时,实行考核上岗制度,技术人员需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才能参与新项目。

勇挑重担、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多年来,李国清带领团队完成的软件系统、项目工程先后荣获全国测绘科技进步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10 余项,优质测绘工程奖20 余项,为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数字化生产、建库,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及服务体系构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个人也获得了国家“十五”测绘科学技术先进个人、全国测绘技术能手、河南省直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大数据、云计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李国清将一如既往地带领河南省遥感测绘院的技术团队,坚守在中原大地,以改革创新为己任,更好地服务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测绘人的智慧。

猜你喜欢

河南省测绘卫星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miniSAR遥感卫星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静止卫星派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