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宁市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庄发展对策
2020-01-07晋生菊
晋生菊
(西宁市林业站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1 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创建指标体系现状
1.1 森林网络体系现状
市所辖县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的乡镇有9 个、村庄有54 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30%以上的乡镇有6 个、村庄有28 个;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8m2以上的乡镇有4 个、村庄有9 个;建成区乔木种植比例占到绿地面积的60%以上的乡镇有3 个、村庄有3 个;建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的乡镇有2 个、村庄有6 个;建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乔木树冠覆盖率在30%以上的乡镇有1 个、村庄有2 个;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的乡镇有5个、村庄有33 个;具备生态旅游休闲场所的乡镇有4 个、村庄有6 个;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0%以上的乡镇有9 个、村庄有19 个;江、河、湖、库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林木绿化率达70%以上的乡镇有1 个、村庄有5 个;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因地制宜开展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林木绿化率达70%以上的乡镇有1 个、村庄有4 个。
1.2 森林健康体系现状
近几年来,加大了林地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坚决打击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破坏森林资源和捕杀野生动植物等违法行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改善和保护城乡森林土壤和湿地环境,维护和修复了生物多样性。持续开展森林抚育与林地管护工作,森林绿地土壤的有机覆盖和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增强了涵养水分、滞尘等生态功能[1]。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疫工作,全市检疫执法工作不断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更加规范,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使西宁市防控有害生物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显著,林区内基本无火灾发生。
1.3 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部分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依托现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与健身、休闲、采摘、观光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相结合,积极发展森林人家,建立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
1.4 生态文化
生态科普活动还未深入开展到乡村,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科普馆等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和场所还未建立完善,大部分村庄科普活动未普及,对生态科普的重视程度低。全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普遍较高,但还需进一步提高积极性。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古树名木保护率进一步提高。
1.5 森林管理
西宁市开展森林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健全,先后颁布了在认真实施《西宁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西宁市南北两山绿化条例》、《西宁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加快制定了《西宁市城市水源林保护条例》、《西宁市森林防火办法》等其它地方性法规规章建设,为依法管理森林提供了法律保障。档案管理水平低,城镇、乡村森林资源管理档案不完善,相关技术图件不齐全,还未能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存在短板
乡镇生态绿化网络体系有待提升,村庄公共绿地建设亟待加强。镇村绿化方面,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建成区片林较少,绿化覆盖率低,庭院绿化建设较为薄弱。村庄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化,公共绿地面积少;乡镇、村庄周边山体绿化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游憩功能仍需进一步提升,乡村道路绿化和水岸绿化质量不高,存在断档现象。
2.2 林业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各地区生态旅游、林产基地、林木苗圃都有所涉及,但未形成规模,生态旅游场所欠缺、林下种养殖基地分布不广,林木苗圃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造,花卉基地只有零星几处具备规模,旅游资源开发薄弱。
2.3 生态文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①乡村生态文明须进一步提升,文化场所欠缺。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和场所须填补完善,生态科普场所分布不均匀不广泛,举办的科普活动较少,还有一定数量的人未意识到生态文化的重要性。②全社会参与的绿化活动形式单一,部分村庄义务植树的热情不高。目前村庄义务植树的尽责率偏低,还未组织开展树木绿地的认养、认管活动。
2.4 森林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生态服务水平低、工作热情不高,力量薄弱;其次,目前投资渠道单一,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化的投资力度小,应制定合理的市场机制,增加投资渠道,让全社会加入到生态建设中来。
2.5 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滞后
农村环境整治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仍存在“脏、乱、差”的问题。①部分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尚差。农民对整治工作的期望值不是很高,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不够。②环境治理资金不足。部分村庄受地势影响,个别村组人居分散,山高路窄,垃圾清运路程远,难度大,费用高,因此在转运费上资金缺口较大。③垃圾清运设备欠缺。大部分村庄无垃圾清运车辆,加之部分村庄通村通组道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垃圾日产量较大,垃圾清运难度不断加大,不能做到日产日清。
3 建议及对策
3.1 完善森林网络体系
在乡村庄四周建立围村生态防护林,种植风景林,绿化美化庭院和村落,选择乡土树种,优化林木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增加树种多样性,营造山、水、田、路生态网络体系[2]。要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需求,应结合河道整治和道路修建加强绿化建设,统筹布局,塑造富有当地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
3.2 进一步加强林业经济发展
以森林为依托发展林下种植、育苗、养殖、旅游、休闲、康养等生态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发展森林人家,把健身、休闲、采摘、观光等生态旅游有机相结合起来,建设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建设生态旅游区、林产基地、林木苗圃基地。林业产业富民能力的要求来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强林业经济的投入,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从生态旅游、林下种养殖、中藏药种植、林木种苗和花卉等方面入手,加大产业建设,增加农民涉林收入。
3.3 提高生态文化发展水平
生态文化发展水平从很大程度上决定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提高生态文化发展水平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宣传,各乡镇组建宣传队伍,选派林业专业人员开展宣传活动;②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乡镇部门、各单位可采用以挂点联系村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树立生态理念、绿色理念致富理念,文化理念,自觉植树造林;③修建科普场所,有条件乡镇可在已经成熟的生态旅游区建设科普馆,也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广场设专门的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
3.4 完善森林管理体系
①采取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森林乡村和森林城镇建设涉及多部门,各县要建立政府引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由省级奖励资金,市、县结合林业重点工程配套资金,村级义务劳动,积极应用市场机制等形式,实现多渠道投资,促进城镇、乡村森林建设资金逐年增加;②档案建设,各乡镇和村庄配备档案柜,派专人管理档案,档案资料齐全,主要包括工程实施方案、监理、项目批复(计划)文件、合同、施工记录、造林前后对比照片、科技应用、检查验收等各种文书资料、技术资料和影像资料等,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