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嬗变视域下的日常审美化美学研究

2020-01-07黄瑞钰刘雪松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媒介语境美学

黄瑞钰,刘雪松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21世纪的媒介社会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从口头媒介、印刷书写技术,再到电子媒介等,一系列社会媒介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新兴媒介不断取代旧媒介,使符号化的社会不再抽象,而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整个地球成为一个村落,应运而生出迥然不同的“地球村”。按照德勒兹和瓜塔里的观点,我们正在从扎根于时空的“树居型”生物变为“根居型”游牧民。因为有了通信卫星,我们连身体都无须移动一下就可以随意漫游地球,漫游范围甚至可以超越地球。在数字化漩涡中,论坛、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在制造奇迹的同时也在经历不断的更新换代,通讯技术将信息辗转传达到各家各户,传播的演变构成了数字化社会。

不同媒介的变迁与信息嬗变是紧密相连的,以电子媒介为表现形态的媒介文化受社会的影响,创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和文化,也创造着媒介美学。媒介的变革动摇了媒体的运作管理机制,重置了社会信息传播结构。不但影响着信息社会舆论生态和思想观念的生成,也重构了大众日常审美的美学意蕴。大众媒介形态如同古罗马传说里的双面门神“雅努斯”的两副面孔:一副在前,一副在后;一副看着过去,一副看着未来;一方面象征着世界上矛盾的万事万物,另一方面给人们信仰和虔诚信念的时候又能创造出美妙传说。如同媒介形态既捕捉踪迹和解读,又蕴含着媒介社会影响因素的解蔽之微妙。因此,在媒介时代应避免媒介形态和社会环境影响大众关系的异化,寻求个人主体精神空间的人文主张,探寻媒介美学下的审美意蕴和审美的人文价值。

一、电子媒介延伸人类的信息形式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选择的时代,瞬息万变的媒介浪潮充斥在我们周围。被人们称为“后现代大祭司”的学者让·鲍德里亚曾以“超真实”和“拟像”[1]理论来论证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媒介世界。正是由于媒介信息(如各种社交媒体软件和通讯工具等)的充斥,大众媒介建构起一个仿真社会。距离不再是阻断人们联系的障碍,人们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电报、可视电话进行交流。任何一种媒介都变成了人类的延伸,我们目之所及的软件、电视、广播等则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从现代生产领域向后现代“拟像社会”发展的走向。简而言之就是媒介世界与真实日常生活有联系又过于真实,产生了超越真实的审美意象。如车轮是脚的延伸;收音机是听觉的延伸,它能重新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并强化人的视觉和听觉等。

这一切可以归根于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阐述的西方资本主义在媒介主导下内爆的最后形态,媒介社会在内向地爆炸,处于信息爆炸性增长的时期。正如同当今时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面对着潮水般涌来的大量信息,每天甚至每小时都要进行信息选择。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深刻阐述了加拿大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2],认为媒介是消费社会的发展表层质素的不二法门。马歇尔把媒介升华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将一切社交媒体和日常交际都归结为是不同程度地采用电子装置进行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电子设备作为媒介的传播环节与日俱增,其中物质世界与表征、意义及语言借以运作的符号实践和过程混为一谈,这样的手段存在于每个机构及每个社会群体中。如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描绘媒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大众传播信息,与其生产的其他产品大同小异,观看方式都寄生于广告、油画、摄像机等传播路径。而正处于第二媒介时代的我们,在新媒体视野下的观看之道与影像表达和约翰·伯格《观看之道》中的影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第二媒介时代的广告和传统时代的油画、广告的观看方式表达揭示的内蕴相同。但油画对于收藏者来说不仅是收藏价值,而且是占有财富的象征,广告则是蕴含着价值观取向的一种需求所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形态变化,传达了每个阶段信息和审美倾向的改变。而当今社会的观看形式从拿着报纸看新闻,到通过电脑浏览新闻,渐渐延伸到通过手机新闻应用或新闻短视频“快餐式”地观看新闻来获取信息。揭示着我们从读报纸的时代到读图时代再到读屏时代的形态转变,媒介形态变化也簇拥着信息浪潮。在传播中接收信息或交换信息是生活的关键链条,人们的人文性需求也渐趋多样化。

从4G时代到5G时代的变革发展转向中,各种新媒介的不断涌现体现了媒体不断裂变和分化的趋势,传播内容趋于自由和开放,如微信和微博的裂变式传播。由此媒体的另一个显著趋势即不断趋于融合和相互渗透,这主要是基于信息处理技术和媒体传输技术的去边界化发展,如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逐渐趋同。同时,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又可能产生新的媒介。

事实上,由于我们都成长在一个习惯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有广泛选择的环境中,已经不同于以往把报纸、杂志当作日常生活中仅有的几种可利用的信息媒介形式。但我们并没有抛弃旧的传播媒介形式,而是在充实和调整它们,且在未来的媒介革命中还会产生新的媒介。罗杰·菲德勒用“形态增殖”来进行解释,认为“新出现的传播媒介形式会增加原先各种形式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通过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传播代码传承下去和普及开来”[3]。当下社会无论是新旧还是冷热媒介的变化,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以普及。

媒介的重要表现形态——屏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帷幔、银幕、荧幕、计算机显示器到各种移动终端,从曲面屏到折叠屏的出现,我们已经进入多屏时代。屏幕在媒介变革中日益推动着媒体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体验的发展,是信息高速传递的符号流和形象流。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展示了时代转向呈现出消费主义符号化的视觉社会,人人都在娱乐至死。正如当今涌现出的新媒体公众号,新媒介下的Vlog视频,大众文化下衍生的直播app,南方偏好抖音、北方喜爱快手的通俗化大众文化的视频传播,新兴的网剧在网络平台的滚动播放,AI人工智能在媒介领域的传播推广等形式。媒介时代的符号化表现呈现出辽阔的物质维度,具有形式语言符号化形态的表征意义。有学者指出:“表征的系统包括了我们用声带发出的实际的声响,我们用相机的感光纸拍摄的形象,我们用油画笔在画布上留下的痕迹,我们用电子发射的数码脉冲。表征是一种实践,一种使用物质对象和效果的‘运作’。但是意义所依赖的不是记号的物质性,而是其符号功能。”[4]这预示着新旧或冷热媒介表征意义的内化性、时代性与消费社会紧密联系。由于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印刷媒介与机械复制时代的大众文化在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内发展,电子媒介更是将大众文化推向图像时代和多屏时代,延伸着人类的信息形式,所有的信息符号和大众媒介已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形态,无数关联着的信息形式交织成媒介符号网,带有表征意义,意义在网上漂移和游离。总之,媒介信息形式的更替变化深深影响着日常审美的范围和空间场域。

二、人类社会熔炼主体的日常语境

社会空间熔炼出社会话语语境。现代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物体、符号和大众传媒所构成的互联网社会,不仅是可以集聚和流动信息、进行实时传播的场域,更是构成大众话语语境的实践空间。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体感悟,每天的日常言语都是一种信息。各身份主体共同建构起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语境,开放而多元的特定话语权限空间给予社会不同的传播维度。媒介空间不再是由单纯的符号化和数字化信息流构成,各种各样的主体话语不断衍生和繁殖,构成了一系列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重组的新的意义空间。这种社会语境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积极或者消极的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都是一种建构。当今社会网络传播和电子媒介确实有它的效率和功能,但问题是信息翻页的速度太快,从而造就了信息的海洋,每条信息迅速融化和消失。在功能上它有强大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但特别值得警惕的是与之相随而来的自我个体精神空间的迷失。因此当今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意在避免媒介社会中个人话语权及关系距离的异化。

马克·波斯特认为:“电子媒介会话取消了语境,创造了新的言语情境。”[5]媒介体系中创造着新的大众话语情境,也预示着社会话语环境和日常媒介的紧密联系。而在梅罗维茨的阐释中:“媒体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以种种特有的方式接纳或排除、团结或区分人们。”[6]媒介变革的成就是为了消除时空距离的影响,使得异质人群的异时“聚会”成为可能,建构了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正如詹姆斯·罗尔所言:“信息碎片化变成了社会交流中意识形态的货币。”[7]在整个社会的语境中,芸芸众生谈论他们从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上所见所闻的东西,谈论每天电视、新闻媒体和手机上接收的内容,人们在谈话中传达着个人见解和了解到的信息,同样也接受着来自不同层面的信息。传媒信息碎片并不孤立,既不存在于媒介也不存在于人们的交流之中。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把视点聚焦于社会语境中的媒体文化,认为:“媒体文化是一个你争我夺的领域,在这一领域里,主要的社会群体和诸种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都在争夺着控制权,而个人通过媒体文化的图像、话语、神话和宏大的场面等经历着这些争夺。”[8]社会话语语境使得大众立足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来表达自我,从而进行介入和影响社会的文化实践。人们的话语不局限于工作、生活和家庭,而是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介寻求和传达轻松、休闲的语境,最后依靠大众媒介获取娱乐和陪伴。如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家里喜欢依赖社交软件,在家也投入更多时间在手机上。尽管有些人振臂欢呼,认为这带来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和更大程度的平等与个人自由。而这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家庭、工作、生活的联系相应淡化,没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此情境下构建起来的社会语境导致了意识形态操作能力的增长,加深了社会语境的模糊感,因此呼唤人文性的回归日益迫切。人文性能促进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进一步强化他们在虚拟空间中的归属感。

后现代社会语境是一个影像和媒介饱和的时代,社会语境中的群体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既有互动、融合、依赖的特征,又显现出互异、抵抗、偏离的转向。媒介在嬗变,人文性在召唤,建构个人感性、消遣的空间话语则是人类共同的人文理想,而媒介美学的日常审美化转向需要人类主体在社会语境中建构出共同的人文理想,从而共同建构和谐美好的人文社会。

三、媒介美学糅合人文的审美意蕴

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不再是难得一见的产物。无处不在的符号和影像充斥大众的日常生活,模糊了日常生活与影像之间的差别延伸,日常生活审美由此呈现出来。

具体到媒介美学问题上,雷蒙德·威廉斯认为大众媒介和现代主义结合成一个球状域体,共同凝聚成媒介美学的后现代转向并席卷大众生存空间。在人们的生活层面上,媒介美学的重要呈现方式在于大众文化中物品的符号性,即物质上的审美化,如我们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中有一种日常化的审美,人们在审美中能获得幸福感,并在追求审美愉悦的瞬间获得审美永恒性的真理。在鲍德里亚描述的后现代社会,情况发生了进一步变化,审美的夜晚向白天弥漫,形成一个审美的白夜。这类日常审美不得不对消费主义素材采用一种模仿性的颠倒,但它本身没有落入消费社会的陷阱,也没有以某种时髦的方式把它中立化,而是成为一种选举的文化,进而成为控制性的公正游戏。因此媒介美学在消费社会的透射中要寻求日常生活独具人文魅力的精神属性,才能寻求媒介美学的新的转向。

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程度的提高与媒介传播中审美意识的深化息息相关,随着媒介与生活的冲突消失殆尽,审美由乌托邦变为现实,由此引发大众审美倾向体验化、娱乐化。理查德·舒斯特曼结合生活美学的个人体验说道:“为维护自我,人还应当忘掉它并向别处张望。为保证、振作并且甚至加深注意力的集中,人还需要分散它;否则,注意力就会令其自身疲倦并且由于单调乏味而变得迟钝。人们可以说,这些启示是被刻入我们视觉的解剖学构造中的:我们通过向外看而非向内视才能成功地保证身体的维持和更新。”[9]渐渐地人们把审美内化到视觉上的消遣、偷闲以及心灵上的散心、休闲、解闷和安养,生活上的美学启示就会变得愈加日常审美化。

余虹在《审美文化导论》中说:“在今天,当我们走过一条条步行街,当我们走进一个个大型超市与购物中心,或者走进写字楼与办公区,我们都会深陷在审美的海洋中,美的声浪、美的幻景、美的格局都会扑面而来,令人的五官与心灵为之晕眩。即使我们回到家里,室内装修、家具物件以及电视娱乐节目还会继续让你审美,直到你审美疲劳昏昏欲睡。”[10]随着消费主义与媒介的综合交错,在极速的生活节奏和发展脚步下,人们的审美速度也大大提升。因此在媒介和社会的杂糅交错影响下,审美的现代性转向也逐渐日常化,有着日常审美化转向。凯尔纳的视点也聚焦于经过媒介世界处理的日常生活。这都论证了作为审美对象的媒介,同时具有感性认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超美学的特征,能构建起生活美学的日常审美范式,引导审美大军的走向,使日常生活充满艺术特性。日常审美化对应的并不是先锋派的规划,它充其量不过是对应于席勒式“审美救世”的审美化,对应于德国唯心主义的系统方案,对应于工会纲领。基于审美想象的“审美乌托邦”使审美文化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天与电子媒介互动的过程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意识,影响我们对现实的完整理解,在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上影响到现实的特定建构。紧随新技术和电视媒介之后,现实本身越来越多地受制于人们的审美过程,正在变成持久的更有审美性的事物——当然,这里所说的“审美”并不是在美的意义上说的,确切地说是指在虚拟性和可塑性的意义上说的。因此,某种新的、主要的关于现实的审美意识是对这些过程的反应,属于精神层面上带有非物质的审美化特性。

寻求媒介视域下的美学意蕴,如同在日常生活书写中逃脱了对实体物质具体化的审美,建构起乌托邦的存在方式,改变着我们对现实总体的观念,释放创造潜力的意义,探寻人文性精神世界,寻求日常生活化审美意蕴。总之,媒介的发展始终与当代社会环境和文化更替以及个体的精神世界紧密交织在一起,社会不仅是媒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生产地,也是汇集媒介美学意蕴的重要场域。

要在大众日常生活与媒介社会性传播的理论桥梁之间建构起媒介美学雏形,研究探索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从日常的审美化到文化的镜像表达,对形形色色的媒介开展深入考察,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是媒介的内在质素,需要更多的人文性话语来拓展媒介的话语疆域,种种媒介形式表征又产生了重构信息美学的真实意蕴。我们在吸收西方媒介理论的同时,需要探寻符合国内实情的一套本土化的媒介美学理论,打破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的话语霸权,垦拓中西方媒介美学的对话疆域。因此,深入研究媒介美学是美学的转向之一,这将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媒介美学和媒介文化理论提供诸多启示。

猜你喜欢

媒介语境美学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外婆的美学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