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价值观视角下学校体育发展困境与出路

2020-01-07刘世磊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体育学校

刘世磊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有力推进,我国学校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瓶颈:学校体育发展长期处于“中央急、地方不急,部门改、学校不改,上层动、中层社会不动”的尴尬状态[1];被视为学校体育改革突破口的课程改革推进困难重重,地方政府支持不足,学校领导关注不够[2];学校体育的教育地位亟待提高[3];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不尽如人意[4]。如此状况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是什么导致学校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呢?回答见仁见智,其中比较常见的观点认为场地器材、师资队伍、伤害事故、应试教育等[5]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客观地讲,类似的研究的确指出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但这触及到的仅仅是学校体育发展问题的表面,属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外因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以及外因作用的效果大小,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学校体育的发展问题,还需深入事物的内部,从内因入手进行审视与分析。就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而言,价值观念是其发展的内因。因为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深层意识,一旦形成就有巨大的稳定性,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活动,而且往往成为维护旧制度的强大力量[6]。基于此,本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探析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以期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 学校体育发展的文化价值观羁绊

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人们选择和判断行为的标准。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自然养生”“自然无为”的价值观促进了保健体育、养生体育、生态体育的形成与发展[7-8]。但也有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由于自身的缺陷和适用的局限性,不自觉地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障碍,不同程度阻碍了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步伐,如重德轻体、主静抑动、重文轻武、学而优则仕以及体育强国、强种、强兵的价值观。

1.1 重德轻体的价值观

重德轻体的价值观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众所周知,将道德教化置于首位是儒家文化的鲜明特点,正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人的教育中,重德轻体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德”“德性”“德育”的重要性,但又不完全排斥教育中的身体活动(体育),而是以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为基础,从而更好地培育德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重德轻体的价值观并不是将体育作为发展德育的手段,而是仅仅认为体育锻炼只能增强体质,进行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更好地发展德育提供一个好身体[9]。所以,重德轻体的价值观虽然不完全排斥体育,但也不提倡发展体育,为了发展德育,开展体育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这鲜明地体现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废力尚德”中,即认为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修身养性、培育德育,那么体育运动可以是不必要的。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学校体育被视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现在看来,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重德轻体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对体育功能价值的认识不全面和对体育的轻视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而且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因此,一百多年来,体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一直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至于体育课被排挤、占用,以及“放羊式”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该都能从根深蒂固的重德轻体的文化价值观中找到答案。

1.2 主静抑动的价值观

主静抑动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教育价值观。就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养生而言,道家思想及其文化价值观对其有较为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道家文化价值观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正视其消极因素,尤其是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内容。主静抑动的价值观视体育为“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形成了自古以来就不提倡学校体育的思想观念。这种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从而造成了我国长期以来都不重视学校体育的现象。主静抑动的价值观反对在学校教育中施行体育,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有碍学习,不利于人的成功、成才。如《三字经》中写道:“勤有功,戏无益”。其中的“勤”指“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对应“静”;“戏”指“嬉戏”“玩游戏”,就是现在的体育运动,对应“动”。整句大意为,凡是勤奋上进(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能够功成名就,嬉戏没有益处,只顾贪玩(游戏),会浪费大好时光。从以上释义可知,“勤有功”主张与提倡“静”,坚持“静”对人的成功、成才具有正向价值;“戏无益”反对与压制“动”,坚持“动”在学校教育中具有负向价值,不宜在学校教育中施行游戏(体育)。主静抑动的价值观对体育运动缺乏科学的认识,不仅未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心的调节有助于学习,还视体育活动为浪费时间,这是主静抑动价值观的缺憾。目前,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主静抑动价值观的拥护者。调研中问及“您是怎么看待体育运动与学习之间关系的”,依然有部分学生家长回答“运动会影响孩子学习”“孩子运动累就会造成没精力学习”等。可见这种价值观影响之深远,这可能也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

1.3 重文轻武的价值观

始于汉,盛于明的重文轻武的文化价值观,几百年来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着极其消极的影响。重文轻武的价值观强调“静坐读书”,对体育活动一概不理,薄肢体之风日盛一日[10],严重阻碍了我国古代体育活动的发展和近现代学校体育的进步。“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重文轻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从事脑力劳动者的尊贵和从事体力活动者的卑贱。其中的“务力”“劳力”,在古代指体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时的气力,而现代生活中以身体活动和消耗气力为特征的体育正是上文中的“务力”“劳力”。所以,重文轻武的价值观对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体育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是一种卑贱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认为的“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练体育”“练体育的学生好捣乱、素质低”等,想必这与传统的重文轻武的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关系。这种价值观反映在学校教育中,直接体现为对体育的制度性轻视和边缘化,导致体育地位被长期忽略及体育课时间被侵占[11],使学校体育改革难以推进,严重制约着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现在看来,文武兼修、文武兼备、全面协调发展,才是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由此也不难看出,传统的重文轻武的价值观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1.4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学校体育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未将体育视为“学”的内容,仅注重“文化知识”“读书”“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导致学校体育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是在学而优则仕价值观的影响下,学校教育演变为应试教育,造成不是应试科目的体育成为可有可无的教育内容。在我国传统社会“官本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全面实现,出仕为官成为读书人学习的最直接目标[12]。由于学习是为了做官、学优能够升官,于是就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学习观和教育观。又由于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所以学校教育滑向了应试教育。众所周知,应试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考试成绩的教育制度[13]。“唯分数是举”“唯学历和文凭是瞻”是这种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反映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则为,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考试排名,家长与学生也只关心考试分数。就这样,考试科目不断被加强,一些考试科目的补习班开展得如火如荼,而非考试科目不被重视甚至被遗弃。至于不是考试科目的体育,自然也只能甚至靠边站了。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不断地强化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学校教育态度的形成,引导着人们不正确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的教育重心都集中于所谓的“智力”教育,“背诵”“解题”“考试”“分数”,几乎不顾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造成现实中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忽视,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轰轰烈烈喊“素质”,踏踏实实搞“应试”[14]却是我们现实教育的真实写照。在这种环境下,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现实状况依然是理论上重要,实际上次要[15]的“副科”。现在看来,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不仅异化了学习的目的,还扭曲了学校教育制度,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学校体育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1.5 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是用来干什么的?它的功能作用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影响着人们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众所周知,在我国现代体育是一个“舶来品”。清朝晚期,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洋务派以强兵、御侮、救亡图存为目的,将近代西方体育(西洋兵操)引进自己编练的新式军队,拉开了西方体育在我国传播与发展的帷幕。当时,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营规”规定,士兵每天早晚需各做一次体操[16]。在李鸿章领导的淮军中,雇佣大批外国军官教授和训练兵操,并选派人员赴德学习体育,其学成回国后教授淮军德国兵操和普通体操[17]。甲午战争以后,在“教育救国”思潮的驱使下,体育开始由军队向教育界转移。最终于1904年,伴随着全国性法定学制“癸卯学制”的颁行,“体操科”(体育)正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程[18],完成了近代西方体育由军队向学校的传播。就体育实施的目的而言,学校中的体育应该与军队中的体育有所区别,但在当时“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成为以兵式体操内容为主,以增强体质、强兵、强国、强种和培养军人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例如《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至大学都要不间断接受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知识[19]。从体育的功能价值考察,“军国民”思想导向下的学校体育,与一开始在军队中开展的体育,都是以增强体质和培养军人为主要目的,强调的是体育的社会功能。近代西方体育在引入学校之前,已经在洋务派的军队中开展四十几年,其目的主要是强兵、强种、强国,以挽救国家危亡,体现的是生物体育观下的社会功能。虽然后来被引进学校教育领域,但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并未转向体育对人的教育作用,仍然是以增强体质、强国、强种为主要目的的“军国民”体育。这种先入为主的体育价值观忽略了体育是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手段这一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一种片面的体育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对体育的直接认知是增强体质,间接认知是服务社会,而唯独缺少了人们最关心的对“人”的功能价值的认知。这也许是学校体育一直未能真正被学校教育系统正视容纳,未能被人们看作有价值的教育手段,以及学校体育发展遇阻的重要缘故。

由是观之,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重德轻体、主静抑动、重文轻武、学而优则仕、强兵、强种、强国的文化价值观的确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此外,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不平等的礼教内容损害了体育公正性和娱乐性,使体育丧失活力;儒家思想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压抑了人的体育潜能和创造力;贵和谐、尚中庸的儒家思想扼杀了体育的大胆冒险精神[20]。这些都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无形阻碍。

2 基于文化价值观的学校体育发展对策思考

综上,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集中表现为对体育的轻视、贬低、压制和片面认识,从而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举步维艰的境况。因此,要想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想方设法扫除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学校体育发展的阻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针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消极影响的精准施策时,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想在短期内改变人们的这种价值观不太现实。在社会转型期间,它们的存在以至于产生某些消极影响也属正常。但也不必悲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它们也将会被先进的、更科学的价值观所取代。基于以上分析,目前我们比较务实的做法便是,以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突破口,提高人们的体育认知,提升学校体育的地位,从而挣脱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束缚。

2.1 加强校长体育知识培训,确保学校体育应有地位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言:“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21]。张老的这句话包含以下意思:一是强调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二是认为校长对学校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决定意义;三是指出现实中确有不懂体育的校长。再进一步理解,“不懂体育者”中的“不懂”,主要是指缺乏对体育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亦即可能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尚未形成学校体育的正确价值观念。比如,那些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反对学校体育、认为学校体育会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校长;对体育的功能价值持有片面认识的校长,认为体育仅仅是蹦蹦跳跳的身体活动,只是用来增强学生体质的项目。像这样的校长以及由此导致的学校体育开展不景气现象的出现,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并不少见。特别是“不懂”体育的校长大有人在,造成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举步维艰,成为阻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校长体育知识培训,可采取专门培训方式,通过将学校体育与健康专题纳入相应学段校长的“国培计划”里[22]等措施,以此将其由陈旧的、落后的、不利于学校体育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转向体育全面“育人”的功能价值观念。这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效实施和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如果学校校长树立了正确的学校体育价值观,真正视体育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将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的地位,确保体育课的应有课时、学校体育经费的有效使用、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等。这样,学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体育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学校体育才能正常开展。

2.2 举办学生家长体育知识讲座,获取监护人支持配合

就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而言,不利于学校体育发展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众多学生家长中颇有市场,同时他们也是缺乏对体育正确认识的巨大群体。所以,在无法短期内扭转人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情况下,举办学生家长体育知识讲座,提高他们对学校体育的正确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价值观,获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不失为促进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良策。举办学生家长体育知识讲座宜早不宜晚,最好从小学就开始,以便学生家长一开始就能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例如,从小学至高中,在每届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学校邀请体育教育专家来校举办全体新生学生家长体育知识专题讲座,讲解学校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对孩子成功、成才的重要意义,使家长们认识到体育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人格方面是其他科目无法替代的。学校通过举办每届学生家长体育知识专题讲座,最终达到令全校学生家长们对学校体育具有全新认识的效果,也就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家长们能深入理解学校体育,也更加配合与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一些大大小小的体育“校闹”事件变少,学校、体育教师也更能放开手脚开展体育。关于采用举办学生家长体育知识专题讲座来转变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正确认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调研中发现不少值得借鉴的案例。广东省H小学就是其中之一。H小学由2012年以前的体育难以开展,到现在建设成为体操、田径、篮球特色学校,其中开展学生家长体育知识讲座,转变他们的学校体育价值观可谓是成功的关键一环。此外,家长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还有利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从而为学校体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2.3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行为

不利于体育发展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社会以及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比如“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练体育”“练体育妨碍学习”“练体育的学生素质比较低”等观念。显然,这是对体育的一种不正确认识,是影响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转变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提高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行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减少传统文化价值观消极作用的有效措施。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一改传统学校体育纯粹技术课授课模式,增加体育理论课课时,宣传科普体育知识和体育的教育意义,包括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社会适应、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培育健全人格等。(2)发挥好学生中先进体育典型的引领和榜样作用,用身边鲜活的例子引导、感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转变体育价值观。例如通过体育锻炼成功减肥重拾自信的典型、学习成绩大幅提升的典型、性格变得外向开朗的典型、抗压抗挫能力提高的典型、综合素质提高的典型等。(3)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目标与理想的教育,通过目标与理想的实现,以及从中获得的有益效果,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稳定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体育的参与意识。

2.4 落实素质教育,创设有利于学校体育发展的环境

就学校体育发展而言,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表面上看是学校体育发展外部环境的建设问题,实质上仍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转变问题。在学校体育发展问题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体育发展陷入困境的根源是传统文化价值观支配下的“应试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制度不改,或者将体育也纳入“应试教育”制度的“以暴制暴”的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短视行为。为此,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才是破解学校体育发展困境的上上策,也是学校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发展等[23],为体育教育提供了施展能力的平台。素质教育的落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切断“应试教育”的动力源——“学而优则仕”。如将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社会在用人制度上转向素质教育标准,讲学历而不唯学历,重实际、重素质,以此为“指挥棒”引导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其次,在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上,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打破只看文化课考试分数的应试教育考核评价。最后,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契机,把素质教育的内容细化、实化到各科教育教学中。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落实素质教育,为学校体育创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3 结语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处于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的尴尬境况。值此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之际,应重视文化对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正视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理性应对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观体育学校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