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
——以河南“猴加官”非遗项目为例

2020-01-07樊钢亮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樊钢亮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文化遗产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不仅体现了各个时期不同群体或个体在历史变迁与环境变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反映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历史的发展。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如今,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真正做到保护与传承,守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除了适应当今社会需要,还要考虑其创新性的传承,要对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性、传承性、流变性、共生性特征进行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猴加官的发展脉络

“猴加官”是中原地区一门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又被称为“活泥猴”,距今已流传了300多年。它的诞生地目前无从考证,但是经过调查研究,“猴加官”这门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文化活跃地带位于今天河南的豫中地区,“猴加官”是当地节庆上供儿童娱乐的一种杠杆结构的机械玩具。至今在这一地区还可以寻觅到它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生态遗存。

“猴加官”名字的由来一方面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猴子有关,另一方面和中原地区文化习俗有关,即通过迎合传统文化“讨口彩”的大众心理,获得吉祥的寓意。“猴”与中国古时的爵位“侯”同音,而“加官”二字,是指在原来官职的基础上,被统治者再授予代表一定特权的官衔,即官吏的升迁,两个字加起来变成“猴加官”,就是封侯又加官,含有加官晋爵、催人奋进的美好愿望。

随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各地广泛开展起来。2005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牵头开展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猴加官”这项传统民间手工艺也正是在此次普查过程中被发现和认定的。

2008年“猴加官”作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技艺项目被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2009年在郑州市非遗处的推介下,于同年又一次成功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猴加官”作为中原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代表了以祈福为特点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体系。对于保持中原文化的主体性、多样性,提高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价值的认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猴加官的传承发展现状

(一)猴加官的制作技艺

猴加官的制作工艺主要是传统泥塑和布艺相结合,其中泥塑部分是整个技艺的关键,其制作和中国传统民间泥塑制作方法大体类似。一般需要经过陶土的筛检→和泥→摔泥→陈腐→猴身捏塑→布艺→组装等几个阶段。陶土筛选:首先需要挑选颗粒细密、杂质较少、黏着度较强的红泥土,挑选后的泥土要经过舂碓、过筛、浮选等步骤。和泥阶段:利用前期挑选过的泥土,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使糊状的泥土更具有韧性,然后放入一种特殊的原料即蓬松的棉絮,目的是为了增强黏土的黏合性。摔泥阶段:将搅拌成块状的泥土放在案面上,然后利用木棍或木拍反复捶打砸揉,直到可以清晰地看到棉絮均匀地分布在泥土里。重力作用下的泥土摔制是泥土糅合比较关键的步骤,通过此步骤,可让泥土中的空气进一步排出。陈腐阶段:反复摔打后的泥土最后使用湿毛巾进行包裹,搁置3—4天,使其完成陈腐过程。泥塑阶段:熟泥制作完成后开始捏塑,在这一环节,猴子使用的面具部分主要通过事先制好的模具完成,面具在泥模的压捏下,进行简单的修饰,放到阴凉处进行凉坯,为后续的彩绘做好准备。晾干后的泥坯首先要使用白色颜料反复进行两次打底,使白色底彩均匀附着在面具上,待底彩干后开始进行彩绘。彩绘部分主要参考戏剧人物的脸谱,这一阶段也是最能考验传承人的高超技艺,在没有草稿的情况下,传承人提笔便开始创作,胸有成竹一气呵成。面具完成后便是是猴身的捏塑,猴头制作过程中要预留好猴子耳朵上的穿孔,以方便后期铁质钩环的加装。布艺阶段:猴子的躯干制作主要是布艺,利用白色兔子的皮毛和各种颜色不同的布料通过沾黏和缝制完成。组装阶段:将事先准备好的铁钩环插入猴子耳朵预先留好的穿孔处,利用线、钩将各部分组装起来,组装起来的线通常利用一根T字形的木棍进行固定,到此,一件造型憨态可掬的“猴加官”就完成了。猴加官具有简单的机械构造,脸谱和猴子的爪部作为主要的两个受力点,由于脸谱较重,根据重力学和杠杆原理,可以完成以脸谱为中心的上下移动。表演时通过线和木棍的连接,猴子在左右晃动中不停完成脸谱的戴上和摘下的动作。另外布艺和泥塑的结合,从视觉上增添了猴子造型的灵巧性和可爱程度。

(二)猴加官传承发展的现状

根据田野普查,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猴加官”,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目前掌握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仅剩下一名,传承人魏义民现已91岁高龄。从和老人的访谈中得知,传承人祖籍位于河南南阳市,在他14岁首次接触到这门技艺,师傅是一位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当时为了学习这门手工技艺。传承人按照师徒相承的行规,经历了3年的学徒阶段。根据传承人的描述,出师后他靠着这门手工技艺在那个时期已可达到丰衣足食。后来由于战争和灾荒的问题,为了生存传承人离开故土,随家人逃难到外地。由于社会的动乱,“猴加官”这门技艺在当时战争环境下已失去谋生的条件,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传承人也再没有制作过“猴加官”。随着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传承人参军,之后又参加了1951年的抗美援朝,军队转业后,传承人被分配到郑州公交公司上班。退休后的传承人为了补贴家用,再一次捡起这门之前谋生的技艺,在当时的集市和庙会上进行售卖,得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由于“猴加官”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工艺复杂,耗时耗力,经济效益又差,随着传承人年事已高,为其提供帮助的老伴离开人世,子女又不愿意继承这份手艺,“猴加官”的制作技艺便再次陷入失传的困境。

尽管“猴加官”已成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在重商主义的今天,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不同。传统民间手工艺生产主要还以手工制作为主,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仍然需要因材施技,通过一件一件的完成”[1]。由于经济效益低,制作过程漫长,很少有人愿意耐住寂寞,选择继承这项传统技艺。另外在认知层面上,由于文化的区域性,像“猴加官”这样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被当地之外的人所认知,受众面的局限性,也使它很难形成产业。现代市场方面,虽然“猴加官”这门传统技艺具有非常深厚的艺术价值和较大的市场开发潜能,但是它至今仍然停留在游商行贩阶段,没有走出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固化思维。正是由于种种原因,“猴加官”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项目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危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猴加官传承方式创新的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创新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外界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更需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猴加官”作为一种民间机械性的传统玩具,喜欢的人虽然很多,但大多数人是图一时的乐趣,真正推崇的,可谓是屈指可数。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随着现代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他们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大。这种环境下传统手工技艺势必要从创新形式上寻找突破,利用兴趣的转向来形成审美空间的重塑。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猴加官”的表现形式可以结合故事剧本,和数字技术有效的结合。通过这项传统技艺不断向外扩展,形成文化外延的创作模式,在表演中利用故事讲述的办法,突出“猴加官”的内在文化独特性,以此完成传统文化韵味的保存。另外,在保留“猴加官”显著特征的同时,对其配件或者装饰进行改进,使“猴加官”能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以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总而言之,多种创新手法的联合应用,让“猴加官”这项传统技艺更富有现代气息,才能够被更多的年轻人接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创新

当前“猴加官”的技艺仍然是通过传统手工制作的方式完成,虽然有着传统工艺的原真性,但是也存在效率低,批量化生产无法实施的缺点。针对此种现状,在促进“猴加官”传统手工艺传承,保留其技艺特色的同时,对其工艺进行必要的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技艺的创新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可以得到年轻人的喜欢。比如在“猴加官”制作工艺中,引入现代工艺技法,采用立体构成的制作方法设计出猴子的不同造型。在机械杠杆原理的基础上,适当扩展一些“猴子”肢体动作的技能,让“猴加官”更具趣味性和表演性。在脸谱制作环节,适当引入设计成分,如将一些网红的表情包植入其中,以适应“娱乐大众”的社会潮流。在制作工艺上,完成由手制到模制,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保留手工环保性的同时,丰富“猴加官”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的设计味道,从而实现在传统技艺基础上的创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因为社会变迁而离我们远去,甚至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数字化的保护措施,不仅可以给后人研究提供方便,使研究者能够更加详尽且真实的获取资料,同时也可以在科普的层面给群众带来认识和体验。开展对“猴加官”数字化的保存记录工作是当前推动其技艺传承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数字化保护在实施中可能更重视“保存”,简单地通过图片拍摄、影像采集和电子文档整理便完成了信息收录工作。在如今开放的传播形式下,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不仅可以完成上述物理结构和表现形式的记录,而且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成条件、内在结构和纹理、三维立体信息的收集和存储也能达到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猴加官”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不仅具有静态的审美价值,通过提线操作,猴子不停变脸的滑稽表演,还带有较强的娱乐价值。在“猴加官”非物质传承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尝试使用更能体现其艺术价值的记录形式。比如使用感官语言和交互语言的方式描述和阐释这项技艺,使年轻人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它的价值内涵。除了音视频记录保存外,“猴加官”还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新手段,如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等方式丰富其保存内容。以便提升广大群众对于“猴加官”这项传统技艺的理解和感悟。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行为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决定了其本身传播的有限性,其传播的有限范围又决定了文化空间构造中受众面的熟悉程度。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就会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广大群众知晓。由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虽受到破坏和侵袭,但外界并不知情,因为不了解,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也不会有人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保护。在文化传播中“人们对于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无论好坏,进行干涉的主观能动性都不是很高,行动上比较被动”[2]。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借助媒体展开传播。这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猴加官”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可以通过媒介展示,将其相关价值传播给广大受众,这种传播媒介可以包括影视、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如“猴加官”和益智游戏的结合,将猴加官的艺术原型带入游戏中,不仅可以获得儿童群体的喜爱,还能促进其文化的传播。再如,利用新媒体,开发猴加官相关的APP小程序,以此延伸其“猴加官”文化资源与服务功能。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营销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主要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形态的设计、生产及商品的销售,来产生经济效益的行为。”[3]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合适的方法进行商业化开发,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来实现其经济价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猴加官”制作工艺我们发现,因其制作精良,在小范围内赢得了顾客的好评。按照现代市场营销角度分析,“猴加官”目前缺乏的是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应该尽快摆脱游商行贩的单一模式,通过借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营销案例,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商业营销之路。比如借鉴网上体验平台,“通过相关手段整合‘猴加官’传统手工技艺,形成‘线上认知、线下动手’的联动发展模式。平台还可通过提供在线学习的方式分享视频和图文,以文化社区的模式实时体验和分享手工制作的乐趣。从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制作、销售的综合服务平台”[4]。另外开通像淘宝、当当、天猫、京东等电商销售线路,以此提高“猴加官”文化产品的曝光率和受众率。同时结合现代物流的便捷性,进行跨时间、跨区域的销售模式,多管齐下、组合营销来增加猴加官的经营收入。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生物遗传一样也有自己特殊的密码和独特的规律。中原地区作为中原文化形成的主阵地,它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主干思想和核心文化的发源地。在某种意义上,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文化价值还是艺术价值的表现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华夏特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了传统文化的不断消失,以中原地区为正统思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面临着慢慢消失的危险。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过程中,单纯的传承已无法抵御当代文化的侵蚀,文化遗产在保护的过程中也需要突出创新性。应该同当今这个时代和市场展开对话,只有通过表现形式、制作工艺以及传播媒介等多方面的创新。我们周边这些像“猴加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够不断地传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才会更具活力和创新力。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