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意义、困境及对策

2020-01-07李储学赵芳芳

关键词:思政工作教育

李储学 赵芳芳

(黄河科技学院 民办教育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63)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学界对利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政工作进行了不少研究,如栾永玉等(2011)(1)栾永玉、唐珍名:《新媒体平台下高校教职工思政工作路径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7期,第28-30页。关于新媒体平台下高校教职工思政工作路径的探讨,徐海鑫等(2011)(2)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学术论坛》2011年第7期,第193-198页。关注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张伟新(2014)(3)张伟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新闻战线》2014年第12期,第124-125页。聚焦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姬立玲(2016)(4)姬立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第82-85页。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任小琴等(2017)(5)任小琴、张震:《用好新媒体,让高校思政走心又入心》,《人民论坛》2017年第11期,第126-127页。、赵逸妍(2018)(6)赵逸妍:《新媒体令高校思政活起来》,《人民论坛》2018年第24期,第126-127页。关注利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改革的对策。但是,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发展,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和新诉求,而当前研究在系统性、前瞻性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对新媒体治理制度体系、平台运营管理、多元主体互动交流等方面研究不足。本文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发展形势和国家对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相关政策,系统分析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的对策建议,有助于高校明确工作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利用新媒体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

(一)新形势要求高校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政工作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领域深度融合,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微”时代的来临,既为高校创新思政工作提供了新方式和新空间,也带来了新问题。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隐蔽性以及传播的快速化、影响的广泛化,社会大众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不断攀升,新媒体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通过新媒体,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文化、非主流价值观并存,“键盘侠”们自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任性发起人肉搜索、人身攻击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公共道德和秩序,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向功能,将思政教育线下与线上有机结合,夯实工作基础,占领舆论高地,把握主旋律,树立风向标,将正确、先进和积极的思政文化传递给学生,抢先一步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种子”种进学生心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新政策大力支持高校利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思政工作,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正确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进入新媒体时代,党和国家立足事业发展全局,着眼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战略部署,对运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高校思政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先后召开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遵循信息网络发展规律,把掌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操作技术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必备能力;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这些意见和要求,为高校利用新媒体做好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不仅是传统思政教育工作在平台、方式、方法及手段上的延伸,更是一种新的思政工作模式和教育理念,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思政工作升级版。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重大任务。高校作为各种思潮、文化和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牢牢掌握网络主导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三)新生代热情期盼高校优化新媒体升级新服务

2018年,各高校迎来了首批满18周岁的“00后”新生。他们是“网络原住民”“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或者被称为“数字公民”,出生在我国经济腾飞的年代,享有更加优越的物质基础和教育条件,普遍对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爱使用网络流行语,崇尚个性,善于创新。这些新生代大学生的优势和特点,对高校思政工作、思政教育和引导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微信朋友圈、QQ空间用户、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3.4%、58.8%、42.3%。

为适应新媒体发展新形势、回应新生代成长新诉求,高校应创新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红利,满足他们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生活与学习的需求,打造有时代热度、有人文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思政教育和思政工作“微”平台、“互联网+”平台、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系统。紧紧围绕新媒体思政教育,及时关注时事热点,特别是符合新生代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相关信息,切实走在时代的前列,通过加强和创新新媒体思政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让法治中国成为一种信仰,让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入脑、入心。

二、高校新媒体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制度不健全

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新媒体、互联网、网络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高校新媒体思政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但高校在新媒体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对责任主体、内容审核、信息发布和责任追究等缺乏明确规定,不能确保新媒体阵地依法规范、有序运作。具体来讲,目前缺乏的相关制度涉及新媒体运营管理制度、新媒体监管制度、违法违纪违规处理制度和网络安全制度等。

(二)发展规划欠缺

虽然各高校都开始重视并积极开展新媒体思政工作,但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层面未制订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新媒体思政工作尽管实践形式多样,但呈现碎片化的现象,不能形成合力;二是对如何有效融合新媒体与思政工作,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方式和方法,缺乏系统的研究;三是对新媒体思政工作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新媒体思政与学校改革发展、人才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没有开展深入的讨论,从而制约了新媒体思政融入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全局的实际效果。

(三)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新媒体思政工作不是简单的通过新媒体传播思政教育的内容,而是要融合发展,这离不开专业队伍的支撑。当前,高校新媒体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一大问题:一是缺乏专业化的新媒体运营管理团队,很多高校的新媒体团队都由原来的网络工作人员、新闻工作人员组成,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二是新媒体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没有充分挖掘其他教师资源;三是新媒体思政工作运营管理队伍、党建和思政工作队伍等没有有效合作,缺乏协调机制和跨学院、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机制。

(四)双向互动较少

高校多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来发布每日新闻、改革经验和荣誉奖项等宣传报道,在传播方向上更多的是单向度传输和推广。一方面,围绕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创新创业、就业升学、心理健康、典型事迹、先进榜样和社会实践等开设的讨论不多,在互动主题、活动形式、参与渠道等方面的策划和组织水平不足,学生与平台、教师、学校之间缺乏畅通的交流渠道。另一方面,新媒体思政工作仍未完全摆脱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延续着学校中心、教师中心、单向灌输和理论说教等方式方法,仅仅是把场所从教室、黑板搬到了新媒体平台上,实质转型缓慢,使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大打折扣。

(五)理念和方式创新不足

虽然新媒体已经被广泛运用,但其“泛娱乐化”的特点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7)张丽霞:《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中州学刊》2017年第6期,第7-10页。。高校在理念和方法上创新不足,表现在:一是内容形式“模式化”“套路化”,缺乏新鲜感、吸引力,有些高校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网站新闻的浏览量和阅读量较低,说明发布的信息与师生关注和需要的信息之间没有充分对接;二是创新性的策划和设计缺乏,思政教育不全面、不系统,而且在教育方式上未采用更加生动、鲜活、贴近新生代阅读习惯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三是“微思政”“微课堂”“微故事”“微视频”等新的思政教育方式需要加强推广和应用,现有的方法较为古板、生硬,平台关注者很难真正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铁粉”,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创新新媒体思政工作的对策

(一)健全网络治理制度体系,净化新媒体生态环境

高校新媒体思政工作必须坚持制度先行,为新媒体的管理和监督等提供明确的规范要求。一是注重制度体系建设,以融合、安全、创新、协同等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组织主管领导、专家学者和师生员工等开展研讨活动,建立健全新媒体思政工作制度。二是加强法律制度的学习执行力度,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已经针对互联网、新媒体和思政教育等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高校必须发挥模范和示范作用,自觉学法、知法、信法、守法、用法和护法,自觉推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在新媒体时代坚持依法依规开展思政工作。三是强化对新媒体使用及运行环境的监管和治理,对相关责任主体、权利义务、工作职责、职业道德、主要禁止事项及相应处罚措施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让新媒体思政工作在法治的阳光下运行,不断净化新媒体思政教育生态环境。

(二)强化平台体系运营管理,筑牢新媒体思政阵地

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一是组织投入,应建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构建学校和学院两级新媒体管理组织体系,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对新媒体平台进行运营管理,有效解决新媒体思政工作碎片化、随意性和本位主义等问题。二是平台建设,应树立系统思维、协同理念和服务意识,着力打造新媒体思政工作平台生态体系,利用高校自身以及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人才、研发、技术和资源优势,探索“微思政”“互联网+思政”“思政大数据平台”“思政云平台”等新渠道新平台;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集资源、教学、实践等一体化的新媒体思政教育教学平台,不断拓展思政工作和思政教育新空间。三是强化应用,应加强对“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融入思政工作实践,如借助网络大数据,探索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库,对学生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和关注热点等信息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及综合分析;着力打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入学前到毕业后,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新媒体思政工作和教育生态空间,利用技术创新,争取在推进思政教育多样化、精准化、个性化和便捷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三)推进专业队伍协同合作,发挥新媒体矩阵群力

高校应着力构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一是优化新媒体思政工作队伍结构,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为思政课堂教育排头兵的作用、辅导员队伍作为学生思政工作主力军的作用、文史哲相关学院教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传播者的作用,发掘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重视发挥学生团体、学生组织和学生党员的力量(8)徐海鑫、王允保:《新媒体工作“三个着力”使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山东青年》2017年第7期,第179-180页。,共同组建新媒体思政工作和思政教育队伍,并不断提升队伍的媒介素养。二是成立高校内部、高校之间以及与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形成的新媒体联盟,整合学校、学院、各部门已经开通的新媒体平台,打造新媒体矩阵,形成主动发声、回应热点、正面宣传、引导舆论、依法治理和强化监管的协同联动机制。三是鼓励支持各部门、学院和师生积极探索新媒体思政教育新方法,发挥基层单位和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一线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引导各学院和部门结合职能工作,积极打造各种新媒体思政工作平台和思政教育平台,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利用新媒体、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思政工作模式和方法,形成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

(四)倡导多元依法参与互动,借势新媒体融合发展

高校思政工作应积极搭乘新媒体的快车,增强思政教育的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一是树立多元参与的思政工作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模式需要从过去的单一主导式走向多元互动式,突出学校与政府、社会、师生之间的信息共享、互动交流,消除“信息壁垒”“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障碍,实现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共同参与、共建共享。二是注重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融入、融通、融合来促进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将新媒体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管理、学习生活、教育实践及校园文化,探索建立思政工作新媒体互动社区,让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法治、民主、平等、互动的框架中进行思想、观念、情感、意识的交流,利用新媒体优势,将思政教育嵌入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微时间,为师生提供“一键式”新媒体信息服务。三是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和参与方式。建立学校党建、宣传、学工、研工和团委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定期策划和实施系列教育专题,如推出“两学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专栏,举行自媒体优秀成果评选、大学生新媒体文化节等活动;在“微”思政教育中融入“动态”元素,如征集公益短片、活动视频等,通过“点赞”“留言”“评论”“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意见,以更便捷、更有效和更直观的途径进行分享,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针对师生关注的思政领域热点、难点和痛点,邀请专家教授进行解读分析;及时联系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存在的问题、师生的需求等进行回应,促进沟通、答疑解惑,正向引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和谐。

(五)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理念,形式多样传播正能量

高校领导者及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思政工作理念,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在内容上必须唱响主旋律。重点向师生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以及时事热点等内容。在国家举行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时,要紧跟中央媒体的报道,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将党和国家的声音通过新媒体矩阵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培养师生关注时事的习惯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二是在方式上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探索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形式,用新颖的文字、短视频和有趣的标题吸引学生,以高质量的文章内容打动学生,以流行时尚的新式语言影响学生,以科学先进的思政文化教育学生,充分发挥新媒体参与性和交互性强的特点,达成“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教育效果。三是在策划上加强“新媒体+思政教育资源”建设。有效整合高校创办历程和历史故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师生成长及服务社会案例等优秀思政教育资源,贴近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建设,不断创新呈现形式,利用图解、音频、短视频和微电影等打造高质量的新媒体产品;定期发布系列推文,编发“名人名家”“名师”等专栏专稿,激发学子的爱校情怀,讲好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先进故事,让思政工作更加接地气,让思政教育真正“亮”起来。

猜你喜欢

思政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