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及路径

2020-01-07马小红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马小红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随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潮。其中,高校走在前列,并取得文化育人的显著成效。如何深化教育、拓展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价值的融通性,在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宝贵资源,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2月24日,第2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个性特征的社会文化形态,维系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与民族的世代情感,既是人类道德传统的基本存在形式,也是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爱国、处世和修身三个层面,蕴含着先进的德育理念和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厚重的德育资源,使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

1.蕴含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着古人高尚的家国情怀。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觉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2.蕴含着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资源。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都体现着古人对他人及社会的关爱之情。新时代大学生要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关心社会、乐于奉献,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蕴含着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资源。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都体现着古人锐意进取、注重提升自身品德修养水平的哲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品德修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来对待,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2)《以品德修养筑牢价值基石——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9日,第5版。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精神,把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统一起来,刻苦磨炼,做一个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为了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开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改革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培养有中国文化之根、有中国文化底蕴、有中国魂的人,这是直接关系“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问题”(3)《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0日,第1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于培养更多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功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07-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1119150660.htm。因此,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和发展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保障。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大学四大功能之一,而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重焕生机,形成“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合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自觉履行文化传承的使命。

3.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当今仍有借鉴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10-15,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1015/c87423-27699235.html。中国儒学讲求“内圣外王”,历来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及治国平天下。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观,强调个人、家庭的命运要与社会、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每个人必须担当起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多重责任,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规范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一定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的传承、创新发展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可、认同,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品德涵养、人格塑造和素质提升的多重任务,非“以德育人”单一的教育方式所能支撑,必须融“以德育人”与“以文育人”为一体,综合施策,形成合力,方能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语言表达、习俗传统、思想理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伦理规范、道德品格、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极强的亲和力、影响力、感染力。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有效引导大学生完善道德品格修养,提升思政素养,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此外,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理念僵化、教学内容本本化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因此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不仅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为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创造条件。

1.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支配教学行为,要实施教学改革,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从单一的以德育人的理念向以德育人与以文化人融合的理念转变。同时,注重以传统文化滋养教学理念。一是传承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牢固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二是传承儒学“仁者爱人”的要义,体现“仁师爱生”的思想,坚持以人为中心,坚持主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灵魂与精髓。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价值,注重教育的感化性;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传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加强人文修养,提升人文素质,自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传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的改革思想,进一步确立与时俱进的改革理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2.改革教学话语体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6)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思政课话语体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打造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概念、新范畴、新提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实践成果,浇灌和培育新的话语构成元素。比如,在讲解党的外交政策时,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阐述“一带一路”倡议时,引用“立天下之大道”;在阐述中国共产党“天下大同”理想时,引用“万物并育并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讲解个人修身时,引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等。二是适时引用散见于经典著作中的成语和典故,用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警句名言,流传于民间的谚语、寓言和故事,增强思政课话语表达的穿透力、感染力与说服力。比如,在讲解“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把“亲民”阐释为亲生爱生之意;在讲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把“习”阐释为温习和实习两层意蕴。三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真正学会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智慧进行形式转化和语境重构,积极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表达的新方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达的新内涵。比如,在讲解孟子“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时,把反求诸己解释为反省自己;在讲解“百闻不如一见”时,不仅是见为真切,更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总之,要坚持“融汇古今,中西合璧”的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巧妙地注入思政课话语体系,引用古代诗词歌赋的佳句绝唱、先哲的警句格言、古籍的成语典故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歇后语、惯用语,体现教学的语言美和艺术美。通过形式转化、语境重构、内涵创新,构建起古今相融、通俗易懂和生动形象的思政课话语体系。

3.改革教学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可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之功能,形成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合力,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思政课程各自的教学目标与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瞄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着力点,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等,阐释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大道之行以及天下为公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本原理,把晦涩的原理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的魅力。如在讲解“质量互变规律”时,联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讲解认识论问题时,将知行观和实践观与之比较,孔子一生注重言行一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将行动看得比言语更重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理想人格、道德修养、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以及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如在塑造理想人格方面,孔子提倡“修己”“克己”“慎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儒家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是一个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的民族。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引导学生学习孟子“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岳飞“精忠报国”、北宋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学习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4.改革教学方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融入渠道。一是将传统文化与必修课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必修课是一种渗透式的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必须服务并服从于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内容,运用案例式教学,推介历史人物,讲好传统故事。二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文化活动结合。可以协同学工处和学生人文社团,经常性地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汉字文化研学、古典美文赏析、楹联书法展览以及古诗词朗诵等系列活动,如开展《论语》研修周末营活动,以《论语》中关于生命成长的论点为主旨,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集体研讨,教师作总结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主角,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从而营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人文环境,更好地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三是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感悟它。”(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6日,第2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要通过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校内与校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这不仅能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能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高校应积极组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程,把“以文育人”与“以德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培养志存高远、心系苍生、奉献社会、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高尚人格,使学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8)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