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方中有圆、圆中寓方”传炉壶的造型寓意

2020-01-07徐理政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方器功底壶把

徐理政

台湾有一个地方叫戴氏祠堂“谯国堂”里,有楹联“诗礼家声远,传炉世泽长”。炉,贮火之器。古鼎即炉。铸鼎乃王道之业,禹铸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鼎。传炉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道家有一种炼丹炉也叫传炉,是用来炼丹的,仙丹可以让人长生不老,长寿延年,这把茶壶的形状就和炼丹炉非常接近,所以这个传炉壶型也是寄托和向往美好与长寿的感情。还有一种说法被称作是“金殿传胪”,说的是科举时代,殿试揭晓时唱名的一种仪式。这种是读书人对美好前程的向往之情。

传炉有一个别称非常有趣可爱叫“四猪脚”,顾名思义“猪脚”这个特征是非常明显,传炉壶的底部都是采用这种钉足,这种钉足形态还都是短柱形,非常具有传炉的特色。传炉是紫砂壶光素器的传统壶形,在壶形中属于方器,虽是方器,但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比其他方器多了几分圆润之美。细细观之壶嘴、壶把、壶盖包括壶钮都是与壶身一般方中有圆、圆中寓方,难度显而易见,再加上三湾流形态的壶嘴和压盖形式的口盖,在处理上可谓是倍增挑战,制作一把精美良作不光是壶盖需要四方通转无碍,而且还要壶身面面俱到延续全壶的气韵,每个部分都和壶身搭配协调,整体感油然而生。壶体守中,中为主,泰岱高壮,中方多土,包容、丰盈、可腴而不可瘠,搭配上壶身强劲有力、画面丰富的刻绘,为整壶平添了几分色彩,更加完美。 传炉壶的成型难度很高,制作起来非常考验匠人的紫砂技艺功底,制作难度可以说是紫砂陶器中最具挑战的壶形之一。传炉壶端庄大气,风格雅致,有隐隐然古风之韵,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一般来说一把好壶制壶赏壶,到达最高境界就是看壶的气度,看壶的气韵与神韵,整体大气,不过细节之处却显得不那么细致,这也是传炉壶的特点。传炉壶的稳重与威严就如同是青铜器一般,它的线条曲直有力,典雅又不失古朴,壶体端正浑厚,昂扬挺拔,比例恰到好处,珠圆玉润,骨肉云亭。

在众多茶壶造型中,传炉是集合了历代先人的智慧和技艺高超的功底于一身的一把传统壶形,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旧流传于此,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这种壶形的制作难度非常高,如若不是有一定扎实的紫砂功底是绝对不敢轻易上手制作的,这也就是市面上这一类型的壶鲜少的原因之一。这把壶的造型就是传统的经典器型以传炉为基础制作而来,到了清末年间又改名为四方传炉。因为四方传炉在清末民初的时期出现的比较多,比较密集,从选料到制作,再到烧制出窑,要经过几十道繁复的工序,需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保证每一把壶都是精品之作,所以擅长制作这一壶形的高手大多出自于那个时期,比如一些知名的手艺人都有:俞国良、李宝珍、冯桂林、汪宝根及吴云根等等,他们都有传世的佳作,闻名于世。这款壶就宛若一个香炉,底口方中有圆,线条挺拔有力,棱角浑朴有致,鼓腹饱满,方形圆角,壶盖边缘厚实盖面平弧微穹,三湾流壶嘴自然卷曲,壶把刚柔并济,昂扬挺拔,壶钮精致,底部的足鼎将壶向上托起。静静观赏此壶,就如同有袅袅炊烟,从端庄优雅的壶中飘散而去,隐隐然散发出古风韵味。

一把小小的传炉壶,可以将人文和道家自然相结合,把过去与现在相连接,把工艺和丰富的人类情感相连接。传炉壶中不光承载了一壶沁人心甜的茶水和茶香,更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理事的传承和自然人文情感的寄托与崇敬之情。传炉二字不仅集结了每一代手工匠人们对紫砂传统工艺的不断创新和继承,而且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凝结了优秀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我们现代生活慢慢地越来越注重机器和电脑中电子发展,更加现代化,慢慢就把古朴传统的手工工艺所遗忘,这种令人赞叹的工艺师是我们后代人为之骄傲的,我们一定要把它代代相传,让我们感到深深自豪的紫砂技艺,是美的力量,是优秀手工艺品的力量。

猜你喜欢

方器功底壶把
继往开来 大方大器
——谈紫砂方器的面面观
碧桃千秋 流韵四方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一粒珠
文化传承离不开扎实深厚的“功底”
“余派”创造的成功经验
浅析紫砂方器的造型
趣味多音字(十)
浅谈紫砂《六方虚扁壶》的艺术风采
浅谈紫砂《六方水平壶》的传承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