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1-06赵依依
赵依依
摘 要: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产教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针对艺术类专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需要完成与之匹配的专业课程建设,建立与之适应的师资团队,与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相契合。调动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的积极性,定向性、选拔性完成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双师;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型学徒制概述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提出了在企业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新型学徒制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新型学徒制是职业教育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顺利完成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任务,必须围绕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条件、环境、路径。笔者通过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认为应该从师资、企业参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方面进行建设与规划,探索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二、建立新型学徒制培养师资团队
教育离不开师资,在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下,企业技术人员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这不仅需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而且需要双师型的师资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这一策略针对的是某一专业,而不是像传统的某一门课由某一个教师去教学,它是模块化的,由一个师资团队整体负责。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生的全方位培养。
三、调动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的积极性
我国的职业教育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企业的参与不足、参与的动力不足,企业自身定位没有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角色。新型学徒制学徒培养的主要职责由所在企业承担,学徒需要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需要企业全方位更深入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来,如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与政策支持;二是在课程设置中能让学生为企业产生一定的效益;三是在企业选才用人上实现双赢,减少企业对新员工的再培训,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新型学徒制不应该是简单的校企合作与工学一体,而应该是企业对学生培养的全程参与。包括招生计划、招生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与教学考核等都应该有企业的参与,因为企业熟知其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实际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一些学校实行的订单班就是很好的尝试。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应该让企业全程参与,实现企业对学生的考核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这样对学生的管理会变被动为主动,也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企业的参与需要制度的保障,只有企业的参与在国家正式制度中予以明确,使企业的参与有法可依,让政府和行业对新型学徒制中的校企合作起到牵线搭桥和保驾护航的作用。企业的权利与义务有了制度的保证,这样既能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能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下,企业选拔人才是从学生刚入校就开始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最熟悉,不像传统对着简历问几个问题来决定一个人是否适合企业的需要。
四、推行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
新型学徒制具有明显的就业属性,就业对学生是有一定利益的,所以学生毕业的证书管理就相当重要。近几年由于职业教育的招生困境,确实存在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滥发的现象,有的学校盲目追求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而降低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涉及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涉及学生技能水平高低问题,涉及相关待遇问题,所以新型学徒制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应该上升到国家层面。教学任务是学校和企业完成,如果评价仍然完全由学校和企业完成,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就会出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甚至有可能出现企业的参与仅仅让学生成了廉价的劳动力,而失去了最主要的学习任务。应该由政府牵头组织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集团、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监督学生培养质量,认证学生培养结果,决定政府相关的优惠扶持力度,并颁发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切实避免“在岗培训”变为“在岗工作”,使国家的职业教育投入真正落实在教育培训上,避免这种教育投入仅仅成为企业的纯收入。另一方面,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在国家标准下由政府主導引入各方力量开展评估。企业最清楚需要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那么就由企业参与确定什么样的专业需要鉴定什么样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作为参与的一方应该为考核结果负责,落实相应待遇。这样企业会更加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认可度,促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能力、职业岗位相统一。
结束语
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应该是定向性的。对于愿意参与新型学徒制培养的学生而言,必须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学生在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时候就必须意识到今后会是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工作任务。这看似是学生的职业选择自由度变低,但却提高了职业机会和职业能力,可以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新型学徒制应该是淘汰制的。企业与学徒签订劳动合同,这个合同必须有严格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制度约束。综上所述,新型学徒制应该由政府主导,行业帮助,企业主动积极参与,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来完成。新型学徒制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而是从学校招生计划、企业用人需求、学校培养与企业全程参与相结合、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方位、校企一体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实用,实践能力更强,专业技能水平更具前瞻性,职业针对性更明确,职业能力更突出,学校毕业生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契合度更高,从而实现国家层面对新型学徒制“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祁银德.传统学徒制基因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表达和变异[J].职业技术教育,2014(13):15-29.
[2]徐国庆.高职教育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策略:基于现代性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7(1):79-84.
[3]宋启平.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14):25-31.
[4]曾颢,勒系琳,黄丽华.新型学徒制中企业与新生代学徒的关系构建研究——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9(3):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