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在电影里

2020-01-06斟夏马来貘喜儿weigaZYdooli阿宝刘华echo

智族GQ 2020年11期

斟夏 马来貘 喜儿 weiga ZY dooli 阿宝 刘华 echo

老電影,旧城市

你是否会怀旧、回想或设想当“北京”和“上海”的头号城市印象,还不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而是阳光灿的烂胡同、阴雨连绵的里弄时。昔日的生活已经消逝,但还流动在电影里。

1

“十一”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后海一带重归宁静。宋庆龄故居附近的共享单车按颜色整齐排列。时常有游客停下,掏出手机扫码,随着车锁“啪”的一声弹开,他们跨上车出发,悠闲地开始骑行。

秋天已经开始用明快的色彩装点青灰底色的胡同——树叶开始变得金黄,枝头挂满红灯笼一样的柿子。随着由远而近的哨声,一群鸽子在碧蓝的天空中盘旋数圈后,最终聚落在某户人家的斜屋顶上“咕咕咕”地叫个没完。

20年前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小坚和潇潇就是在这里肩并肩骑车,李滨饰演的前者贡献出整部电影中最经典的镜头:他左手插兜,右手拎着外套甩在肩膀后,随着手臂举起,外套在单薄的身体后随风飘扬,像一面旗帜,象征青春。

电影里那样空旷的胡同,如今总被汽车、胡同游的观光三轮和快递横冲直撞的电动车占据,在湖畔骑自行车一度变成困难甚至有些危险的行为,如今专供走路与骑行的后海绿道是新开辟的,但站在这里望见的大多景色依旧:倒映着对岸景物的平静水面、水中游船和岸边的垂钓者……当年电影里单车骑过时的流动风景,20年来未曾改变。

2

除了水边绿道,后海还遍布着众多狭窄幽深的胡同。银锭桥胡同、北宫房胡同、羊坊胡同……这些曾经在电影里出镜的胡同,《十七岁的单车》的导演当年选这里做外景,12年后又组织主创们骑车重游故地,2013年,彼时饰演潇潇的高圆圆已跃升为一线演员,骑行路上围观拍照的人络绎不绝。镜头中曾静谧的胡同正呈现无限上升的商业价值。众多民居变身餐厅、咖啡馆、商店,“很多地方都不一样了。”高圆圆曾坦言。而7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重走一次,想必她还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自行车也出现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少年夏雨扮演的马小军骑着那个年代堪称“奢侈品”的自行车,穿梭在他和伙伴们生活的大院中。

3

电影中的北京大院与胡同的逼仄狭窄相反,空旷到每一个维度都像是等待少年们去探索和发现崭新的世界——从房间里的床底下到屋顶,甚至是高耸的烟囱上都是少年们的舞台,这些场景被导演姜文以各种仰视、俯视等非常规的镜头展现,带着超现实主义的浓郁魔幻感。

和胡同与生俱来的公共属性截然相反,大院总是大门紧闭,异常神秘,可它们其实并不遥远,《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大院,有的与老城中的胡同近在咫尺。譬如出现频率极高、宁静扮演的米兰的家,拍摄地就位于张自忠路。这里有一个酒吧和一家塔罗牌馆,消费者可以进去,只需在门口和保安像对暗号一样报上它们的名字。额外的福利,就是可以途中路过或绕路亲身感受一下电影中的场景——马小军穿过拱顶走过的长长走廊、爬上爬下的楼梯都和电影中一模一样。当然,还有那个带着好看雕花的屋顶——“终日游荡在这栋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地守候着画中人的出现。”马小军在旁白中曾这样描述的地方。

4

外观精美的灰色主楼经过不久前的大规模修缮,外表恢复得和电影中别无二致。现实中,它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但内部早已经落伍。透过早没有了玻璃的木窗框,可以看到幽黑杂乱的走廊一直延伸到尽头。晚餐时间,浓郁的饭菜味儿和油烟准时从楼道中飘出——房间虽然像电影里表现得一样高大,但筒子楼的简陋格局并没有改变,公共洗手间和楼道当厨房的生活窘态数十年不变,无论一墙之外的平安大街如何车水马龙,一进了这道门,仍然有人像当年一样生活。

5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仅有的两场吃饭戏都发生在“老莫”——那是北京人对莫斯科餐厅的爱称。不过镜头中并没有出现这个当年北京高级西餐厅的经典菜品,除了罗马柱、水晶灯和一扫而过的白餐布、酒杯外,再无其他。

6

想探寻一个城市的公共社交场所,除了餐厅,还有浴池。从几千年前的古罗马到今天的芬兰、日本都如此,电影里的北京也不例外。日本有遍布社区、数十年价格不变的460日元传统“钱汤”,布达佩斯的赛切尼温泉中可以看到叼著烟斗在水中漂浮的棋盘上搏杀国际象棋的本地老人,而如今偌大的北京,各种高级的泰式、韩式的桑拿、汗蒸、温泉遍布,但这都不是我们亲切又价格亲民的传统浴池,虽然号称百年历史的清华池还健在,但想找回作为社交场所存在的亲切浴池,也只能重温一下《洗澡》这部电影了。

朱旭扮演的主人公老刘开了一辈子的浴池是社区的核心,兼具社交、娱乐、身心治愈的多重功效。腼腆的青年只有在身体被水冲刷时才能放松地引吭高歌,搓澡和拔罐子之后神清气爽,披着浴巾下一盘象棋或者斗上一场蛐蛐让老人们瞬间焕发青春。

7

而老刘除了有搓澡的好手艺,还偶尔能客串一回心理医生,用漂在水面上的一盘花生米和一瓶白酒,化解常客的心结。当然,他自己也得到了治愈,与儿子多年的隔阂在氤氲的水池边化解……

在展现上海、香港地区或台北生活的一些经典电影中,饮食相关的桥段总是被精致地呈现,让人看了食指大动。而电影镜头中的北京总是乏善可陈,但吃得不够讲究,不能说明那时候的北京没有生活——电影《洗澡》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就像一部浮世绘,只是以一个澡堂子为背景。

洋楼、咖啡、美人鱼

雨夜的长乐路充满怀旧感,漫步其中就像是走回了电影。撑开的大伞遮挡了视野的高处,让人只能看到前方的脚下,积水的地面反射头顶的霓虹,幽黑与五彩斑斓的颜色交织,低头走路也不会感到乏味。

这样的夜晚在电影《长恨歌》里也出现过:程先生在雨夜中脚步匆忙地走进一栋小洋楼,合上伞登上楼梯;王琦瑶和李主任从老洋房里出来,穿过幽深的雨巷,在灯光迷离的弄堂中散步……

1

中西风格融合的海派建筑填满了电影。王琦瑶的公寓里,随处是当年在巴黎刚刚流行起来的装饰艺术风格元素。冰激凌色的壁纸、对称的线条纹理、闪电图案的玻璃窗饰,“门是镂空雕花的矮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王安忆原著中这颇有画面感的细节自然也被还原。现实生活中的洋房,不但有相同元素,甚至还偶有一样风格的人同框。咫尺之遥路对面的二楼就是如此:一个仅容站立的狭小阳台上,身穿三件套西装的中年男士冒雨站在那里抽烟,就像刚从戏里出来。

萨克斯的旋律从那个阳台打开的门中隐约飘出,原来室内是一个爵士酒吧。顺着台阶上楼推开门,不大的空间里两名外籍乐手正在演奏。布局如同酒吧,氛围却更安静,唯独是音乐。一曲结束,休息片刻,又是一曲。

2

《长恨歌》里郑秀文扮演的王琦瑶与胡军扮演的李主任在舞厅中以一段很长的戏份向年代致敬。宏大的场面、华丽的服装和音乐,无数细节都来自拍摄前导演关锦鹏走遍的上海几乎所有的现场音乐空间。据说那首伴随着郑秀文迷人背影的《相见不恨晚》正是他在和平饭店的爵士乐演奏现场听到而获得的灵感,白光低沉的声音为整场戏画龙点睛。

3

音乐和舞蹈是那个年代的最佳注脚,电影中的舞步在今日上海的寻常生活中很难寻到,但爵士乐却一直和人们相伴。给关锦鹏带来灵感的和平饭店爵士乐队就成立于上世纪40年代,80年代恢复表演,今天还活跃在舞台上。

下过一夜雨后的早晨,天气有些凉,天平路的地上满是掉落的梧桐叶,这儿离淮海中路步行只要几分钟,却与前者大相径庭—— 少有商铺,保有宁静质朴的生活氛围。偶尔听到脚踏车丁零骑行过或是有车辆在路中央疾驰而过的音符,仿佛瞬间就可以被头顶的梧桐树吸走化解。

但有些弄堂里热闹又欢快。一栋部分立面被爬山虎覆盖的米黄色三层洋楼的露台上,沐浴在阳光里的一张方桌前围满人。四个街坊正在像往常一样打着麻将,每人身后还至少有一个人观战加出谋划策。

麻将是上海人民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角,也是表现电影中城市的重要元素。《色·戒》开场不久,李安就用一场太太们打麻将的戏交代了大量信息,除了麻将,被观众津津乐道的还有旗袍——汤唯饰演的王佳芝,整部戏里共换了27套。不过眼前的牌局远没有那么复杂,打麻将就是打麻将。没有讲究的旗袍,更没人手上戴着大钻戒或是蓝色坦桑石,麻将在这座城市的生活中,也是属于普通人的。

4

“不玩了,不玩了,要去买菜回家准备午饭了。”一直笑眯眯、摸牌不紧不慢的老先生从早上上桌就手气很好,胡了很多把大牌。他刚刚让出座位,后面的阿姨立刻接班,嘴里嘟囔着要赶紧续上他的好手气。

戏里戏外不分彼此的还有美食。武康路上的隐居公馆,坐在带有几分都铎与维多利亚风情的厅堂里,一份烟熏三文鱼炒蛋是为客人准备的西式早餐:吐司切成三角,烤香了端上来,黄油也是单配的,银质餐具一字摆开整整齐齐。坐在长西餐桌边,拿起脆脆的吐司,抹上黄油,颇有几分《色·戒》里陈冲吃“白脱”抹厚吐司的画面感。讲究细节的精致美感从30年代起早已融入日常。

5

中午,安福路的街道越發热闹起来。避开熙攘人群,米泰餐厅二楼最里的空间,工业窗外梧桐叶影摇曳斑驳着,自然的光影铺陈开餐前序曲。鳕鱼洋蓟、海鲈鱼柠檬草,百年来这些上海女人心仪的口味,始终未变。“喝点酒吧”,易先生为王佳芝倒了些干邑,琥珀色的。浅抿的唇印留在杯沿,易先生手中的水晶杯摇晃着,闪回至当下在古典杯中透亮的Negroni,泛着清洌的杜松子香。

《长恨歌》与《色·戒》中,展现的多是上海生活的优雅和精致。《苏州河》则不同,镜头一开始,就用4分钟摇摇晃晃的画面还原了市井。就像那灰暗的色调一样,一切都是未经修饰的真实:东方明珠和外白渡桥及鬼魅般的破败仓库快速切换,苏州河上水流浑浊漂着污物,工人抡起大锤解体废弃厂房……那些出现在两岸的仓库,上海第一家面粉厂、第一家纺织厂、第一家啤酒厂等若干个第一都来自这里。苏州河里,马达载着牡丹路过时,它们展现的是破败的一面。如今,这里的氛围截然不同,船运、码头早已消失,空旷的仓库成了艺术空间。不远处,苏州河上再少见到电影中的木船,但水依然奔流。某个恍惚间,20年前电影中的美人鱼又出现在岸边。

观影方式进化史

19世纪末的一个星期六,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邀请了些名流,来到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随着房间的灯光暗下来,吱吱作响的放映机把一道变幻的光打到墙上,世界上第一场公开的电影放映就这样展开了。当时电视机还没有诞生,而4年后,电影便蔓延到了中国。

1

4年后,1899年,西班牙人雷玛斯首先将一些有简单情节的故事短片拿到中国放映,后来他成了在中国第一个经营电影院的商人,并带着巨额财富在之后回到了西班牙。

2

不管是在茶楼戏园还是口岸城市,都相继出现了电影的放映活动,放映活动越来越普遍起来。电影摇身一变,成为了民众间最潮的娱乐活动,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彼时前门大栅栏的大观楼开设影园每晚放映电影,常常是座无虚席。而西班牙人雷玛斯更是于1909年,在上海的海宁路和乍浦路的路口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虹口大戏院。

3

也是那个时候,20年代初期,中国的电影生产开始逐渐走上轨道。旧中国电影的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里的中下层市民,面对生活的艰苦和社会的混乱,借由观看电影来逃避和解脱。在茶余饭后,当时的市民们会和自己的友人一起来观影,手中多半还捧着瓜子和茶水。他们借身怀绝技除暴安良的“侠客”,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不满。一时间武侠神怪片泛滥。

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建立起了城乡放映网,百花奖就是在这个时间出现的,开放的环境下,电影的发行放映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电影放映单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000多个,农村放映队达到9835个,要是赶上村里放电影,一般都是老人孩子齐上阵,男人女人都来看。电影白帐子挂起来的时候,一时间观者如堵,人墙密不透风。姑娘、小伙儿成群结队,有的还要到邻村去看,追着放映队跑。

5

在中国农村,电影梦想可以概括为“三过渡”:从包场到售票,从站着到坐着,从8.75毫米、16毫米的小电影到35毫米的大电影。在放映之外,农村观影也充分考虑了大家的欣赏水平,每次放映前都会有放映员讲解剧情,帮助理解。

6

1976年,被稱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中国导演的表现也不俗,“第五代”导演在80年代闪亮登场,创作出《黄土地》《大阅兵》《盗马贼》《晚钟》《红高粱》等经典作品。1979年,中国观影人次达到293亿。人们为了买到电影票,不得不通宵排队。

7

进入90年代,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电视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而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开始逐步普及,不管是KTV、舞厅还是录像厅等,都给了大众许多的消遣选择机会。驮着四五百斤的放映设备到每个村庄放映已经成为了过去,每个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私人影院选择。

8

互联网、手机、家庭影院,新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我们可以在乘车、排队、候机等碎片化时间“移动观影”,影迷们在社交媒体上热烈谈论自己喜爱的片子,分享自己的电影旅途,遁入电影的绮梦,而资深的影迷每年赶赴世界各大电影节,展开以电影节为核心的旅游主题。

9

2020年,又一次掀起了露天影院的复古浪潮。露天影院作为几代中国人共有的青春物证,再次回归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今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采用露天影院的形式,露天惠民放映。汽车影院的观影方式,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汽车影院以停车空间作为电影放映场地,通过超大银幕投影的画面,电影原声则通过观众车内收音机调频接收。疫情唤起了人们对于电影的热情,大银幕永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美味记忆电影的“食”色人间

美味是贯穿很多电影的中轴线,美食电影似乎更能全方位地调动起我们的五官,所以美味也是人情,那些充斥在世界各地的味觉诱惑便是五彩斑斓的“食”色人间。

Q&A

为什么喜欢《米其林情缘》这部影片?

一部关于美食与爱情的浪漫电影,像美食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既适合恋人看,又很治愈,第一次看恰巧是在从北京飞巴黎的航班上,最初的感觉是影片的构图和色调,特别是那些悠扬的长镜头,简直就像油画一样美,故事结构则是很清新的调调,既有青春与爱情的描绘,也充满了各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冲突,很有张力。

影片的哪个镜头或哪句台词令你难忘?

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哈桑的妈妈说了句“人生必是一直向前冲,向左或向右跨一步,颠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和大家分享一道你喜欢的食物以及一家餐厅吧。

其实看过《米其林情缘》和最近比较热的《艾米丽在巴黎》,就会发现在法餐的世界里,Omelet就像我们的蛋炒饭一样,它看起来最简单,但想做好却是最难的。所以无论出差或旅行,我的早餐都会是Omelet+牛角面包+拿鐵,借由早餐的口感来判断这家餐厅或酒店是否值得我来第二次。

说一家巴黎的餐厅吧,从卢浮宫一路向北穿过皇宫花园的菩提树荫,有历史重量的餐厅——LeGrand Véfour,主厨GuyMartin说自己是一个离了浪漫不能活的人,餐厅每处细节都追求完美,标志性的纯手工彩绘天花板、精致的铜质人像装饰物,还有拿破仑时代的古典水晶吊灯。在餐厅的历史上除拿破仑和约瑟芬来过外,还有巴尔扎克、乔治·桑、谷克多、科莱特、萨特和麦克马洪等等名流,最著名的巴黎人当数维克多·雨果,餐厅至今保留着雨果的座位。到这里必品尝:雷尔尼三世的烤乳鸽和鹅肝饺佐松露慕斯奶沫。

很多人觉得当下的米其林评选餐厅失去了以前的光环,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所谓光环其实往往是因为陌生而制造的距离感,或者说是神秘感,让人充满想象的空间,光环更多是我们自己赋予的,就像初识的恋人、心驰的爱豆,米其林也一样,失去光环是正常的,因为我们与米其林更加接近了,打卡米其林餐厅正前所未有地容易,但真正学会去享受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我在巴黎见过一位老绅士,他会穿自己最华丽的礼服在Le Grand Véfour用餐,对他来说米其林是一种仪式感,就像享受交响音乐会一样,由心而发的尊重是不需要光环的,更多需要的是理解以及认知。

很多人都觉得美食电影是抚慰人心和味蕾的双重灵药,你觉得美食电影的魅力在哪里?

从最初的《饮食男女》到后来的《小森林》,包括《深夜食堂》《米其林情缘》《浓情巧克力》,美食电影其实更会让人热爱生活,会更普世地传递普通人的坚持与价值,比起烧脑的悬疑片或者吓出一身冷汗的恐怖片,美食电影的治愈感是会让女生喜欢的,抚慰心灵与味蕾,双重的满足不就很像恋爱给人的温暖吗?能吃到一起去的两个人,才会更幸福。

优雅迷人与热情似火的交融

比起《饮食男女》和《深夜食堂》所引发的美食文化讨论,《米其林情缘》似乎缺少了一些人气,但它却在温情脉脉中认真地讲述人与人、人与美食之间的故事。土生土长的印度小伙儿哈桑随家人搬至法国小镇卢米埃,在经营了一家充满异域风情的印度餐厅后,与“死对头”法餐厅主厨马洛里夫人“化敌为友”,而后拜师学艺。电影的内容其实与题目带来的感觉并不相同,它不是描绘爱情的电影,它的情调确实像经典的法国浪漫影片,配乐仿佛又带你置身印度宝莱坞,而电影真正的主题却为我们呈上了一道法印综合料理套餐。

异域插曲

在法国的乡村居然有家印度餐厅,这不是很特别吗?《米其林情缘》以对料理充满自豪感的两家餐厅的对立和关于美味料理的小插曲展开,并以此为导线带我们感受了文化与文化之间激烈的碰撞,该片与其他传统料理片的不同之处可能是它把焦点放在了文化的多重上。

电影中的马洛里夫人一直在为了米其林摘星而不断挑战,对餐品不断进行研究,只为了在自己的领域得到认可。实际上米其林餐厅星级的评价标准近乎吹毛求疵,位于法国本土的诸多米其林星级餐厅,它们的餐品质量、刀叉玻璃杯等餐具的品控,甚至包括卫生间地毯的清洁度都必须得到完善,这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困难,若不是穿着正装去参加什么重要的宴会,还真的有些夸张。

美景与美食

电影是在法国图卢兹北部的一个像画一样的美丽村庄拍摄的,我们通过电影看到的街头市场也是实际存在的,电影中保留了许多法国乡村城市的农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会从树林里采摘新鲜的莓子,也会在自家院子里种的橄榄树上采摘橄榄,制作精油,他们对于基础食材的真挚衬托上令人记忆深刻的优美景色,显得格外有情趣。 而哈桑一家从曾祖父一代就世世代代经营饭店,印度人对自家餐厅的外观也会像庆祝节日一般尽可能努力地装饰,他们对食材的追求与法国人也可谓是别无二致的,哈桑一家理所当然地认为料理是一份富有责任和灵魂的事业,却只因为当时印度料理在法国还没有普及,出于对食物的陌生而遭到了人们的无视和嘲笑。

《米其林情缘》中饰演马洛里夫人的老牌演员海伦· 米伦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然地表示:“电影就是在讲不同文化的融合,可以说法国、英国和美国的饮食都是基于移民而从其他国家那里学来的,比如像我最爱的比萨饼……”饮食就和环绕地球进行的种族运动一样,在这个天下大同的当今时代,我们既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包容其他国家风味的食物并爱上它,那为什么不能包容与我们肤色不同的来自其他大陆的人呢?

美味來自人心

《米其林情缘》里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做好料理,要用心去摸索,每一种食物都是有生命力的,它有只属于它的灵魂”。的确,食物是为人而存在的,“Food is memories. ”料理实为传承,亦是情感联结,有爱的料理最美味,悉心做料理的人,心地都是善良的。在电影中,使因母亲的去世而陷入悲伤、毫无食欲的侄子敞开心扉的也是食物。食物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存在。

在现代料理界,既不失去本来面目,又增添新的味道和文化的“创新料理”是厨师间经久不衰的话题。从这一点看,这部电影似乎在提醒人们,所有美食的基础都是故乡的味道以及家庭或是恋人之间回忆的味道。《米其林情缘》中的马洛里夫人起初的态度非常冷淡,但我们在电影后期能够看出,她其实是一个内心温暖且细心的人。虽然两家餐厅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但最后能让他们化干戈为玉帛相互理解对方的是他们共同对料理的热情,这让我们通过电影里讲述的料理和食物,发现国家、人种、饮食的差异并不重要,当我们灰心丧气,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的时候,能打破这份迷惘的唯有你自身那份最纯粹的热爱。

关于食物的故事

《黑咖啡》

推荐理由

你喝咖啡吗?美式、浓缩、拿铁,还是卡布奇诺?你知道咖啡从哪里来吗?最早发现咖啡的到底是牧羊人,还是那些偷吃了咖啡豆而变得兴奋的羊群?在纪录片《黑咖啡》里,这些传统的理解被重新解构,它在讲述咖啡传播故事的同时,亦将其在现代世界中的意义进行再度阐述,当你在不同的咖啡产区游走时,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还有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风土人情。

《东京大饭店》

推荐理由

名誉扫地的“过气天赋主厨”、有梦想愿意付出但缺少点儿才华的年少女主厨……哪怕跌落谷底也不放弃希望,坚定地想要拿到米其林三星的荣誉——这种未知前路而一路向上的勇敢表现在对于细节的不懈追求上。去山里寻找最好的山物,将传统日式食材与现代料理理念相结合……在这间总是充满各种问题和挑战的餐厅里,你能窥见职场上最真实的一面,也可以在其间找到最激荡人心的无言鼓励。

《深夜食堂》电影版

推荐理由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深夜食堂》的,一种是其他。霓虹闪烁的东京街道、脸上有着刀疤的老板、只在深夜12点以后才营业的小酒馆、简单而富有家常味的菜肴,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你就知道又一场关于都市人的自我救赎即将上演。

3个不同的故事带领着你走进不同人的生活,在这里,食物不仅仅是其本身,更像是一根线,用缓慢、素雅而平淡的方式,串联起了银幕内外所有人的情感,安抚了在这个纷乱的社会下,难以获得平静的现代人的心灵。

《饥饿站台》

推荐理由

如果你以为与食物有关的电影总是充满温情的,那么这部名为《饥饿站台》的惊悚片可能会让刻板印象坍塌一地。身陷牢坑的主人公赖以为生的食物,都来自一张从天而降的餐桌,但餐桌的出现却需要经过层层的“考验”——第一层吃最完整最精致的,第二层略有递减,第三层变得更差……身处下层的人只能接受上层的施舍,直到最末尾的那一层,空无一物,只能互食。这种对于餐饮环境的描写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阶层”的真相,也让各种社会问题血淋淋、活生生地暴露在观影者的面前。是谁改变了这一切,是谁守护住了一盘食物,是谁最终将信息传递到了新世界?当希望化身为一盘精致的奶冻,它到底是真实存在于电影中的环节,还是只是主人公的幻想?当你看完这部电影时,或许就会得到自己的答案。

《饮食男女》

推荐理由

你不可以错过这样一部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的电影,虽然它拍摄至今已经26年,但每每光是看到开头,你就会从中感受到一种镌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于回家的最初渴望。

在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里,食物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中,你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式盛宴、家人团聚的气氛,也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年青一代与老一代在生活方式与观念上的冲突——当传统与现代理念相碰撞,冲突在所难免,而这一切,哪怕已经过去了26年,却仍旧没有改变。《饮食男女》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曾经、正在或者将要经历的故事。提前看看这部电影,或许会让你更能理解过年回家时,父母一举一动背后的意义。

《Julie & Julia》

推荐理由

你的30岁与焦虑有关吗?且慢些给出回答,先来听听电影《Julie& Julia》里,生活在美国的Julie的答案。美国公务员Julie对自己的工作灰心丧气,同时也面临着现代人的通病——“焦虑”。和很多人不一样,Julie用来缓解这一现代社会常见病的方法是研究菜谱,当她接触到Julia Child的那本经典菜谱《Masteringthe Art of FrenchCooking》时,便坚定了将其一道一道做出来的信念。

谁是Julia Child ?在跟着自己的外交官丈夫一起去往法国之前,她不过是个普通的美国女性,而此后怀着对法餐的热爱,她走进了蓝带烹饪学校,进入了那个被男人霸占的世界,并成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一本耗时9年的《Masteringthe Art of FrenchCooking》见证了她的成就。

整部电影利用平行叙事的方法进行,在Julie和Julia两人的故事间穿插,将两个不同时代的女性连接了起来——当然,这里面所呈现出来的那些佳肴,或许也会让你产生想要试一试的念头。

“007”开酒单 化身酒厂邦德

要说最懂酒的电影角色,想来詹姆斯·邦德一定榜上有名。凭借一己之力将Martini马天尼推广成了全民皆知的鸡尾酒款,又成功“带货”Macallan麦卡伦单一麦芽威士忌,这位资深饮家的酒单,真的值得想要去酒吧喝一轮的人好好关注。

Vesper

“三份哥顿,一份伏特加,半份基纳利莱。彻底摇匀,直到冰透,然后再加一大片薄薄的柠檬。”这杯以邦德挚爱的邦女郎Vesper命名的鸡尾酒最早出现在《皇家赌场》里。伏特加带来了恰到好处的微苦入口,哥顿金酒的杜松子香气充满吸引力,至于最后的这款开胃酒,则带来了收尾时的微甜——这种利用鸡尾酒来描述自己对于邦女郎印象的操作,可算是高招了。

Americano

看上去像是一杯美式咖啡,但更多时候酒吧里的人却愿意叫它“美国佬”。使用金巴利和甜味美思酒制作而成的鸡尾酒配方简单,口感甜中带有微苦,虽然在《皇家赌场》第五章才第一次出现,但在《雷霆杀机》里,这款鸡尾酒已经成为了户外咖啡馆晚餐时的必备之选——当然,你要是想和朋友在餐前喝一杯,Americano也是不错的选择。

Old-Fashioned

有谁会不喜欢经典中的“经典”,Old-Fashioned呢?在多本小说里出现过的Old-Fashioned以波本威士忌为基酒,口感浓郁,不管是就餐還是闲聊,都是不会出错的选择。

Mojito

詹姆斯·邦德到底跟谁一起在沙滩上点了这杯源自古巴的经典鸡尾酒?如果你曾经看过《择日而亡》,想来一定可以轻松给出正确答案——美女特工Jinx。白朗姆酒、白砂糖、薄荷叶、青柠檬、冰块和苏打水,还有什么比在热烈的气候中来一杯Mojito更爽快的事情呢?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再来一杯。

Scotch Soda

提问,有不热爱威士忌的英国人吗?好吧,虽然有,但肯定只有一小撮人而已。简单的苏格兰威士忌加上苏打水,或者再来点儿白兰地、姜味啤酒,方便好喝还快捷,一杯之后即可开工。

Dom Perignon唐·培里侬

“香槟中的王者”DomPerignon怎么可以错过?这一以出产高品质年份香槟享誉世界的香槟品牌风味卓越,陈年潜力强,足以让詹姆斯·邦德抛开美人,只为一瓶温度合适的香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詹姆斯·邦德都是上世纪50年代出产的Dom Perignon香槟的爱好者,而随着时光的变迁,邦德的喜好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Taittinger泰亭哲

相比较那些大型商业品牌,Taittinger在普通消费者中的知名度或许并不算高,但对于讲究吃喝的邦德来讲,事情却截然不同——产自Taittinger酒庄的伯爵系列香槟一直以来都是他的心水酒款,尤其是在《来自俄罗斯的爱情》中,这一酒款更是出现了好几次,虽然最终结局不算好,但这也怪不到酒的头上。

Taittinger伯爵系列香槟中的伯爵白中白香槟只用香槟区特级园的葡萄酿造而成,在业界地位斐然,如果有机会的话,你真的应该体验一下邦德的品位。

Bollinger堡林爵

詹姆斯·邦德到底有多爱堡林爵?据统计,这一厂牌的香槟一共在14部“007”系列电影中出现过——如果要评选历史上最成功的广告植入,那堡林爵很可能会高居榜首,毕竟这些植入可真的几乎没有让酒庄花钱!

“007”或者说剧组对于堡林爵的爱无疑是深沉的,除了在电影里露出这一品牌旗下的无年份香槟之外,还露出过BollingerR.D.这一只在顶尖年份出品的酒款。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选择也从侧面表现出了邦德对于香槟的了解,毕竟“R.D.”(RecentlyDisgorged,意为新近除渣)这个概念,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在路上风景也是风情

《午夜巴黎》中流光溢彩的黄金时代,《遗愿清单》对人生征途的探讨,《末路狂花》对人性与归路的刻画,《朝圣之路》中的不断前行……有关旅途的一切,在镜头中都成为了最刻骨铭心的风景。旅行作家小鹏作为本期的推荐人,谈到了《托斯卡纳艳阳下》这部影片,其中动人而丰满的故事情节也像艳阳一般如约而至。

Q&A

为什么推介《托斯卡纳艳阳下》这部影片?

因为它让我看见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在人生遭遇雨季时,不妨换一条赛道,换一种活法,说不定就能迎来全新的转折。

《托斯卡纳艳阳下》的哪些细节很打动你?

主人公是一个叫作弗朗西斯的美国女作家,她在托斯卡纳买下一栋老房子,然后找波兰籍的工匠装修,其中一位还是落魄的文学教授;她在地窖里发现了几千个红酒瓶和一大堆废报纸;凿墙时还发现了一幅与圣母有关的壁画……虽然每天要对付蛇啊蝎子啊,还有不出水的水管,可她也在这儿实现了两个心愿:举办了一场婚礼,拥有了一个家庭。她把这一切记在一个像字典一样厚的本子里,内容琐碎繁杂:野花的名字,意大利语的生词,美食菜谱,榨橄榄油的方法,如何跟着月亮的阴晴圆缺种土豆……这部电影对我影响很大,也是凭借从这部电影中获得的勇气,让我决定在云南束河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乌托邦”,这就是“背包十年青年公园”。除了束河和托斯卡纳相似的阳光,我更渴望的,是无拘无束的生活。

作为旅行领域的达人,分享一个你很喜欢的城市。

京都。刚看完一本书,叫《春山好》,一本写京都的书,却不是从以往常见的那种寺庙、和服、怀石、抹茶等等游客的角度,而是一种常年在此生活的人才会拥有的视角,比如旧书店的兴衰,对日本宗教分支的解读,主流政治对日常生活施加的影响……

走过这么多路,你眼中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对我来说,旅行的目的有二:一是认识世界,二是认识自己。而旅行的意义,不过是自己和自己一起走了一段路,一个是此时此刻的那个自己,另一个则是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看看两个自己在这段旅程中,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你有想过将来把自己的旅途拍成纪录片电影吗?

当然想过,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其实我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读书、旅行、写字、造青旅,就像我刚出的一本新书《背包二十年》封面上的一句话:我就想看看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能不能好好过完这一生。20年来,我一直在路上,还写了7本书,开了8家青年旅舍,我已经实现了很多梦想,那再多一个又何妨?

《托斯卡納艳阳下》生活方式的下一个可能性

美国作家弗朗西斯为排解刚刚结束一段婚姻的忧伤,在好友鼓励下只身来到了意大利,当坐上充满欢笑与葡萄酒香的小巴士,她在乡间迤逦曲折的小路两旁挺立的剑松的欢迎下,来到了托斯卡纳,也来到了跌入生活谷底后生活该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不同于米兰的时尚和威尼斯的浪漫,《托斯卡纳艳阳下》描绘了意大利的另一面,与在美国的光鲜不同,托斯卡纳艳阳下的弗朗西斯回归朴素,不施粉黛,渴望着发现生活的新可能。

总有一天,会拥有生活的

在托斯卡纳,淡红色调子的砖块和周围漫山绿野红花的丘陵相协调,小镇盘踞在山头,街头巷尾都透露着浪漫的艺术气息,随处可见的哥特式建筑,让人恍惚流连于中世纪时光中。弗朗西斯既对现实感到厌恶,但又充满了对生活的激情,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女作家,在街上无意间看到Bramasole别墅的出租信息后,推开了古意苍然长满常青藤的铁门。

艳阳高照的白昼,静谧无眠的夜晚,有饱经沧桑的石墙与郁郁葱葱的植物的陪伴,就在这里住下吧。但夜晚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不友好出现的蛇与昆虫、偌大却无人居住的卧室都好似在告诉女主角,你为了生活而买下房子,可却从未拥有过生活。但正如地产中介马蒂尼讲给她的故事一样,在未有火车能通行之前,人们在阿尔卑斯山脉中地势险峻的一段修建了铁路轨道,穿越阿尔卑斯山,连接维也纳和威尼斯,因为他们知道,总有一天会有火车开通的。

在托斯卡纳,野花很浪漫,人们也很浪漫

第一天在托斯卡纳的生活,从赶集日展开。赶集日的市场热闹非凡,广场上如同开放的宴会一般,所有人都受邀参加。阳光的照射下,葡萄诱人可口,蘑菇新鲜饱满,四周充斥着商贩与买家的讨价还价声,熙攘的人群中,在手捧着满是蔬菜、水果袋子的妇人和抱着淘来的工艺品的男人间,弗朗西斯亲切抚摸着路过的小男孩的头发。

她在露天咖啡馆摆置的花盆旁坐下,在同行朋友递来的明信片上写道:“吃了一颗刚在市场上买的葡萄,在嘴里留下了紫罗兰式的香”,正是因为托斯卡纳的葡萄这优雅而浓郁的香气,让托斯卡纳成为了意大利美酒之乡。独特的石灰质土和砂质黏土壤以及连绵起伏的丘陵高海拔地势,配以地中海的阳光与微风滋润,葡萄在此静静地、不慌不忙地生长,弗朗西斯继承了古宅别墅中10000个空葡萄酒瓶和一颗葡萄,还把家里的后庭院称为自己的小酒吧,闲暇的时候她就坐在后庭院,左右轮换眨动着眼睛,眼前的酒瓶的位置左右跳跃的画面勾勒出有趣的日常。

《遗愿清单》

死亡往往赋予我们以莫大的勇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谁都无法轻易地下结论。由生至死的这段人生路,向死而生,写下遗愿清单,不仅是为了死亡来临前不留遗憾,更是为了更好更有意义地活着。人生的旅途中,有家人有挚友相伴,有勇气追求所向往的一切,以对生命的热情尽情燃烧吧,成为洒脱、自由、饱含勇气的人,踏上寻找快乐的旅途。

《樱花盛开》

樱花盛开的东京,樱花绚烂,盛极一时,飘零落尽,又显悲凉。爱一个人,就让他或她住进你的心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四处奔走时,你便是他,当爱有遗憾时,就去尽力弥补这个遗憾。从德国恬静的乡村到日本富士山下,他代替深爱着的她开启了东京之旅,看你最喜欢的富士山,穿上你喜欢的和服,跳你想要尽情跳的舞蹈。

“睡”遍奥斯卡

奥斯卡的电影名册,似乎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指南,在世界各地取景的原址中,边“睡”同款,边体验城市风光,才是为电影打call的“沉浸方式”。

《罗马》

墨西哥城艾美酒店

作为91届奥斯卡的大赢家,电影《罗马》并非指的是意大利罗马,而是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罗马区,也是导演阿方索·卡隆儿时居住的地方。墨西哥城艾美酒店位于墨西哥城中央地带的改革大道,距离影片中描绘的罗马区、美术宫和国立人类学博物馆不到 15 分钟车程,是探索当地灿烂的古代文明与300 多年的西班牙殖民地文化遗产的绝妙之所。漫步大道上,看当地人在迷人的露天咖啡馆或酒吧中自在闲谈,在林荫树下健身慢跑,感受热情自由的墨西哥风情。

《綠皮书》

纽约瑞吉酒店

在最佳影片《绿皮书》中,一位是风度翩翩的黑人钢琴演奏家唐,一位是谈吐粗俗、生活窘迫的白人司机托尼,两人就此开启了一段关乎友情、勇气、人性与自我认知的探索之旅。影片的开始,唐住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上层的“奢华城堡”里,音乐厅背靠中央公园,不远处坐落着声名斐然的纽约瑞吉酒店。在爵士乐盛行的黄金时代里,像杜克· 埃林顿这样的爵士乐大师就曾在酒店演奏。影片的末尾,当巡演结束的托尼回到正值平安夜的纽约,他热闹的小家与唐偌大却空荡的城堡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场景也不禁引人遐想:有朝一日,唐是否会去到离家咫尺的纽约瑞吉酒店,在瑞吉酒廊纵情弹奏;又或者是点上一杯血腥玛丽鸡尾酒,在爵士乐中获得心灵的救赎,在那方名流雅士会聚的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境界?

《波西米亚狂想曲》

伦敦骑士桥公园大厦豪华精选酒店

作为殿堂级摇滚乐队——皇后乐队的传记歌舞片,电影讲述了乐队和主唱FreddieMercury从成军到确立风格,再到大放异彩的故事,并再现了乐队于1985年参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如今 Freddie早已离我们远去,属于皇后乐队的时代也已然消逝,但我们依然能深入乐队的成军地伦敦,探寻英式摇滚和时代赋予皇后乐队的深深烙印。坐落于骑士桥街区的伦敦骑士桥公园大厦豪华精选酒店堪为重温经典、膜拜潮流的理想落脚点,其独具创意的圆形外观和全景窗设计可令宾客欣赏到海德公园在内的360 度壮丽美景,视线所到之处,既是古典又是现代,既是保守又是前卫,既是文艺又是混搭,尽是独属于英伦的情怀与格调。

《一个明星的诞生》

比弗利山庄SLS豪华精选酒店

作为Lady Gaga首次挑战大银幕之作,《一个明星的诞生》以原声亮嗓,最佳原唱歌曲《Shallow 》声入人心,演绎了一个催泪动情的好莱坞圆梦故事。作为美国的文化娱乐中心,洛杉矶宛若西海岸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或是探访闻名遐迩的“电影王国”好莱坞,或是在一望无垠的沙滩尽享明媚的加州阳光……下榻峰秀地灵的比弗利山庄SLS豪华精选酒店,领略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魅力风采,探寻格劳曼中国剧院的历史足迹,说不定还有可能在繁华的LA街区与银幕上的“明星”不期而遇。

《永恒之门》

巴黎贝利豪华精选酒店

19世纪80年代末的巴黎,梵高还是一位被排斥在主流艺术圈之外的独立艺术家。然而梵高渴望看到阳光,几乎身无分文的他搬离了原本的家,开始在法国阿尔勒与瓦兹河畔奥维尔度过最后的创作时光……《永恒之门》于法国原地取景,而作为造访艺术国度的第一站,巴黎素来是大多数旅行者的首选。备受瞩目的巴黎贝利豪华精选酒店现已成为一众宾客的目的地居停新宠,别具一格的前卫眼光和迷人别致的优雅格调,充分诠释了流淌着巴黎风情的审美典范。值得一提的是,酒店Schiap餐厅还陈列了艺术家兼插画师Hippolyte Romain创作的大型壁画,宾客可于第一视角感受巴黎生活的缤纷与韵味。

余音袅袅难忘灵魂伴侣

音乐电影赋予着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从而达到人物的心灵共鸣,青年演员李程彬认为“音乐是一部影片的灵魂伴侣”,就像他所喜爱的《爱乐之城》一般,好的电影总是余音袅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Q&A

作为推介人,为什么喜欢《爱乐之城》这部影片呢?

我觉得音乐跟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有着各式各样不同性格的人,当然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音乐,你有没有过相同类似的经验,每当你听见了一首曲子,就会瞬间想起某个人或是某部电影,如果你也是一个热爱电影和音乐的人,那么我想《LALALAND》这部电影,可以让你通过音乐,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生活。

《爱乐之城》的哪些情节令你印象十分深刻?

LALALAND这个名字,其实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洛杉矶“Los Angeles”的缩写,第二个是表示梦幻之境。在电影的一开始,我就已经被这个梦幻世界给深深地吸引住了,精彩的舞蹈、绚烂的色彩、悦耳的歌声、男女主角间动人的眼神,甚至到后期电影灯光的变化、服装的设定、爵士乐节奏的递进,都跟随着两位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在变化,这些近乎完美的细节,就如同梦幻之境一样,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当男女主角在各自决定要去追求梦想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这必然是个不美好的结局,5年后他们再度相遇的时候,景物依旧,但人却已非。或许这就是现实,你不能说这是悲剧,因为他们的美好,将永远存在彼此的心里,不可否认的是,我从开头就一直在想象这会是一部美好的喜剧,如同“LALALAND”的片名一样,这种美好,或许只存在梦幻之境当中。

作为演员,在看一部电影时,会和其他观众有哪些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吗?

一般看電影我都会看三遍,第一遍当成一个观众,跟随着电影情节感受故事的喜怒哀乐,好好地去享受这部电影;第二遍我会跳出电影,很仔细地去看表演以及摄影镜头,包括美术和服化道;第三遍我会开始天马行空,如果那一个情节或是那一个画面做了更动,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有趣的事呢?电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满足,也是我从小立志当演员的初衷之一。

音乐电影能够同时赋予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您觉得音乐在电影中能够起到哪些重要作用?

音乐和电影,就像是豆浆和油条一样,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台词是演员的翅膀,那么音乐和配乐,就是电影的灵魂伴侣。

如果作为导演,为《爱乐之城》设计新的情节或结局,你会怎样设计?

这个问题考到我了,确实演完《七月与安生》以后,我产生了当导演的念头,当我看到Derek在现场导戏的时候,不禁想起了从小看着陈可辛电影长大的童年,我觉得我会把这部电影拍成一个美好的结局,因为人生已经充满了许多的遗憾和不完美,在电影的世界里,我想还是要让人们怀抱着希望和梦想吧。

《爱乐之城》与爵士乐

LALALAND是甜蜜的诱惑,也是残忍的现实,作为洛杉矶的别称,LALALAND也指代梦想的世界、非现实的世界,特别是在洛杉矶好莱坞这片文化产业繁荣的地区,大大小小的演出覆盖着多少人的梦想,但是演出结束的瞬间,幻想也会消失,米娅和塞巴斯汀挫折的爱情在《爱乐之城》中被包装成了浪漫,但即便是悲伤的结局,每每看完幸福感却能涌上心头,或许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爵士节奏

米娅渴望成为一名演员,即便参加了无数的试镜,但收获的只有失败。在一场派对之中,米娅邂逅了塞巴斯汀,并被塞巴斯汀身上闪耀的才华以及他对爵士乐的纯粹追求吸引,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不得不说,爵士乐作为支线推动了整部电影的发展。《爱乐之城》全片贯穿着爵士乐的诸多要素,在我看来,其实电影本身和爵士乐演出也十分相似,导演达米恩· 查泽雷引用多部音乐剧或是音乐电影的经典桥段,再加以故事的改编,向观众献上了名为《爱乐之城》的充满致敬的作品,这点与爵士乐不谋而合,爵士乐就是在保留具有摇摆特点的节奏的基础上,活跃地、即兴地进行旋律的变奏。

当达米恩· 查泽雷导演将多部经典音乐剧、音乐电影的桥段以自己的节奏呈现出来时,看出这些的老影迷就能够瞬间洞悉导演独一无二的拍摄手法及画面衔接的良苦用心。即便是有些人对于俗套且不偏不倚的感情线、故事线感到无聊,他们也仍会对其中的几个场面赞叹不已,这就是《爱乐之城》值得称赞的地方,这和米娅逐渐理解塞巴斯汀并爱上爵士乐的心情一样,这一刻我们都是恍然大悟的。

享受这场演出

《爱乐之城》是一部音乐剧电影,但它的跳脱,让我感觉像是看了一场以洛杉矶为舞台的天然爵士乐实况演出,你无法想象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导演借助电影这一舞台,将对梦想的追求等一切华丽的幻想都呈现了出来,长镜头的处理和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仿佛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从洛杉矶现场传来的活力,它似乎一而再再而三强调,“你现在享受这场演出就够了!”

塞巴斯汀曾在初识米娅的时候对她说过一句话,“好的爵士乐都在巴黎!”海明威说巴黎是一席豪宴,而爵士就是这场豪宴的音乐。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达米恩· 查泽雷的角色就像是一位演奏名为《爱乐之城》爵士乐的音乐家。在他的执导下,电影的拍摄手法除了使用跟着人物的视角走的第一人称之外,他仿佛站在上帝的视角,总让摄像机先人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爱乐之城》的镜头并不一定跟得上故事,甚至有时候会走在故事的前面,也会拍摄到一些与人物感情完全无关的方向。自由奔放的摄像手法不得不让人联想起自由掌握节奏的爵士乐音乐家的手艺,这与其说是故事的配合、人物之间的配合,不如说是导演的配合。虽然时而镜头和故事不一致,时而回避人物之间的感情,但陶醉于自己兴致的导演似乎并不在乎,他随意跳入正在演出的舞台,只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这个舞台的主人公不是塞巴斯汀也不是米娅,而是达米恩· 查泽雷,在他导演的《爱乐之城》中,摄像机成为了可以单独演奏的乐器。相机的移动不是根据人物的感情,也不是根据情节发展,这非常符合整部电影中爵士乐一般的旋律,随着音乐的加快,摄像机也跟着兴奋起来,音乐节奏变慢,摄像机也屏住呼吸。

塞巴斯汀向不喜欢爵士乐的米娅传授了爵士乐的魅力。“ 爵士乐不是随心所欲的,爵士乐是梦想,有冲突就有和解,每个瞬间都很新颖,真的很有意思。”《愛乐之城》里描绘理想和现实之间、米娅和塞巴斯汀各自追逐梦想的方式也是如此——冲突与和解。交汇,分开,再交汇,再分开。看着失败的爱情故事,比起悲伤,幸福感反而更强烈,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过程中美丽的瞬间。当看到尾声近8分钟的蒙太奇片段后,我们仿佛对米娅和塞巴斯汀的选择豁然开朗,《爱乐之城》带给我们的生动感与其说是电影,倒不如说是一场实况演出,我们随他们一起找到了自己最初奋斗的动力,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再矢志不渝地前行。《爱乐之城》分明是赠予我们的魔法般瞬间的礼物,虽然很难分清看完是幸福还是寂寞,但内心却是有安全感的。也许这就是电影所允许的魔法,当看到宣布电影开始的群舞,你仿佛和导演有了一个约定,“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进入幻想之地,这就是现实,所以不要计较是否真实,请欣赏精彩的表演。”

青春片映像叛逆飞驰而过

《无因的反叛》1955

这部上世纪50年代的青春片似乎是“叛逆的经典”,很多人在James Dean塑造的Jim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让人感叹谁的青春时代不曾彷徨过。同样叛逆的James Dean在片子上映后便去世,但却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性感偶像。

《为所应为》1989

导演在电影里一直在渲染“做正确的事”,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对错,电影中用环境和人物来刻画种族之间的关系,发生在布鲁克林黑人社区的这些事情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巴尔干朋克》2001

这部纪录片掺杂少量彩色演出画面,以黑白画面作为全片基调,由乐队成员讲述他们的从艺历程,对于摇滚乐迷来说,尤其是无烟地带的乐迷,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大爆料,看得十分过瘾。

《狗镇之主》2005

这是一部在美国70年代的滑板运动文化和青春成长的背景下,以双重展示方式代入讲述人生的电影。简单的青春电影描写着少年如洋葱一般被现实世界一层一层地剥开,流着泪去面对世界的残酷。

《扎布里斯基角 》1970

西方青年逃离城市与物质世界的围绕,两个自由的人在释放原始本能的荒漠中相遇。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不禁让人想加入逃离的行列,让一切在影片最后大爆炸中归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

杨德昌的扛鼎之作,用出色的导演手法和镜头语言,加上出色的剧情发展展现出了黑暗深处的青春光芒。

《8 Mile》2002

Eminem的自传式电影,一个年轻人面对种族、家庭、物质的压力,所有问题似乎构成了成长时期的“平行矛盾”,他一边想努力解开束缚,一边用hip-hop表达对生活的愤懑,然而前提是要战胜内心的怯懦,《8 Mile》很励志,但也很酷。

《12岁的少年》2005

12岁是踏入青少年的前一步,拥有自我意识但没有方向。成长的痛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只要踏过去了,回身一看就会发现当初是一段既愚蠢又珍贵的经历。

《杂种布鲁斯》1972

Robert Frank和Danny Seymour记录下了滚石乐队1972年美国巡演的幕后生活,这部电影一年只能放映4次,并且在第一年只能放映滚石乐队自己剪辑的版本。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

这部为人津津乐道的片子改编自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特殊时期的孩子们懵懂又随性地挥霍过量的荷尔蒙,姜文给我们讲述了一则有点儿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

《嘻哈风暴》2003

一部嘻哈文化的纪录片,用涂鸦和霹雳舞带我们进入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纽约街头。当年这些孩子在街头的时候也万万没想到他们是最早触碰和理解嘻哈文化的人。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009

当超过50万青年人在同样的世纪为了同样的爱好奔赴同样的地点,青年文化的群体魅力便展现开来。这场载入史册的青年文化标志,摇滚背后是一代青年人的叛逆青春。

《Flashdance》1983

这部在春天上映的音乐爱情片第一次让Bboy、B-girl出现在电影银幕之上,它不仅让Breaking进一步登堂入室,更让街舞受到更多年轻人的欢迎和社会认可,在它之后,《Breakin》《Breaking2》《Beat Street》等作品相继问世,越来越多的影片传入中国。

《半熟少年》1995

少年们的生活可以很纯洁,也可以很残酷,其实我们都是曾经的“半熟少年

《披头士到访美国》2004

这部纪录片完整地记录了披头士令人欲罢不能的英伦风,文艺而又带着自由的气息。第一次来到美国,姑娘们都为之疯狂,回到英国的时候人们高举“欢迎回家”的条幅。

《时尚着装》2014

呈现嘻哈文化与时尚的纪录片,它描写了典型的亚文化故事,着重讲述纽约城区中的嘻哈文化是如何逐渐地全球化,通过看服饰的变迁去了解和理解hip-hop文化的历史。

“西”风东渐 , 如“影”随形

东亚西服文化随着改革维新思想的深入而在上流阶层传播,后又因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西服的成衣制作,来自欧美的订单源源不断地涌向了人工价格低廉的东亚地区。现如今,针对亚洲人体形改良的线条流畅、剪裁修身、高腰线的线性廓形西服逐渐在东亚市场得到推广,韩版西服“做短上衣凸显腿长”的风格又传回了它的发源地,唤醒了当代时装的新灵感。

西服风尚

叶谦

时装设计师、电影导演。从设计师跨行拍电影,他讲得很透彻,“好的时装设计可以修饰人的外表,但是好的电影可以提升人的灵魂。”他以一位时装设计师的视角,去解读电影里的西服风尚。

把悠然自得穿进西服里

河正宇——《小姐》

淡绿色的衬衫,配上大地色系的外套,片中饰演冒牌日本伯爵的河正宇甚少穿着这类浅色系西服,有别于其他场景利落的一字形口袋,这件西服外套使用的翻盖口袋,将他自若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呈现了一种放松的状态,同时又展现了朝鲜半岛日占时期只属于少数上流阶层的穿衣自由。在日本殖民色彩的影响下,当时的精英阶层和改革派非常崇尚西方文化,而为了衬托出他的虚假身份,河正宇在片中穿着打扮无不透露着那个时代上流阶级的优越感。但这种表面上的看似云淡风轻,则加剧了接下来的剧情走向。

致敬经典下的时尚观

科林·费尔斯——《国王的演讲》

饰演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科林· 费尔斯,他在电影中的着装弱化了时髦的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大氣的剪裁,整部电影中很少能看到过于修身的西服款式,这能够帮助角色尽可能多地传递出信任与轻松,也更符合他克服口吃,站在全国人民面前进行战争动员演讲的真实背景。同时,在崇尚经典情结甚嚣尘上的那个年代,西服的设计放弃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和修饰,用起了看上去些许夸张的肩垫和胸垫,不收腰的设计,抑或是压低的西服领口,致敬经典的意味不言而喻。

被动的潮流先锋

尊龙——《末代皇帝》

尊龙这一套黑白色立领礼服是相当正式的,是那个年代最国际化、最能跟得上时代潮流的穿搭。清末民初的皇帝溥仪像是一个傀儡任人把控,他身上所展现出的一切看似贵族的礼仪、着装、搭配,都包含着殖民主义色彩下面的被迫与无奈。由于渴望认同感的心理作祟,用最讲究的英国料子做西服、戴德国蔡司眼镜等苛刻的要求,成为了让世界各国的达官显贵看到这位末代帝王最后风光的载体。

用美式穿搭凹出休闲感

李善均——《寄生虫》

不过度修饰腰线,宽松版型的着装,色彩上也尝试了米色作为亮色的搭配,李善均饰演的男主人穿着的是具有美式特色的商务休闲西装,从电影中豪宅墙面上悬挂的获奖记录等细节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出,富人一家属于外来资本的受益者,他们忠于且服务于欧美发达国家,以至于服装搭配都很符合标准的美式审美,这很难不让人认为他们是另一种含义的寄生。

显而易见的温文尔雅

莱昂纳多——《了不起的盖茨比》

没有刻意的收腰,更加简练的线条,肩垫和胸垫随着时代的进程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该片中莱昂纳多上身的西服大都如此,他生活在纸醉金迷的世界,日常的生活就是娱乐和消遣,因此在西服样式的选择上,色彩鲜亮、颜色调和多层次,以及别出心裁的格纹和图案循环的设计都是彰显身份的象征。搭配顺色点亮或是撞色的领带和丝巾,优雅的同时不失调皮温柔。

穿出倜傥之风的意式套装

托尼·瑟维洛——《绝美之城》

从明媚的色彩就能一眼看出托尼· 瑟维洛从头到脚都在展示着意式西服穿搭的轻松诙谐,黑框眼镜的搭配、常在西服口袋的彩色条纹丝巾、颇具休闲感的雕花鞋面的皮鞋,都在呼应着他名利双收的作家身份。在达到均衡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并没有给人杂乱感,又将他风度翩翩、潇洒不羁的花花公子形象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冷静氛围下的居家着装

李政宰——《下女》

李政宰在《下女》中的西服穿搭可谓是谨慎又理性,甚至可以说到了冷酷的地步。为了呈现出一位豪门男主人的自我要求,他大部分着装都是非常紧身的,这除了给我们约束感之外,也透露出了他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够深入这一信息。即使是在家里,他仍在逢场作戏,好像随时要披上外衣出门。结合电影的情节不难看出,导演借此也在讽刺上流社会中的畸形价值观。

我们最熟悉的改良西服

《情书》《假如爱有天意》

《死亡诗社》的校服形象

当代校服承袭了诸多经典西服的元素,可谓是西服在不同阶层的延展,它们把经典西服的翻领进行了改良,肩胸和袖笼仍保留了西服的设计观念。日韩校服在版型上就会凸显东亚人理性的气质,英国则擅长利用斑点和条纹,搭配学校的校徽,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英伦风情。

影人新片场

重庆的空间包容性和本地人的幽默

重庆成了电影的“宠儿”,不唯短视频,越来越多电影、电视剧到重庆取景,越来越多的游客到重庆打卡,在长江边默默存在多年的山城重庆忽然间火了。但这样的变化,应全部归功于魔幻的5D地形吗?为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找了一位重庆本土的电影人,看看他眼中的重庆,以及这样的重庆为何吸引电影。

《疯狂的石头》已经是上一个篇章的事了。近几年,不完全地举例,在重庆拍过的电影就有《火锅英雄》、《受益人》、《少年的你》等,这还没提那些短视频和电视剧。何况这股浪潮正愈演愈烈,仍有剧组将重庆选为取景地,仍有大批游客拿着剧照到重庆的居民楼和轻轨旁打卡。

穿过迷雾看本质。重庆这座城市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特质,尤其是对电影人来说,这样的特质又是如何为电影服务的呢?

甘剑宇是一名在重庆出生长大的青年电影导演,在重庆培养了自己的电影导演梦,在重庆拍了自己的院线处女作。对于自己的家乡近年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广受追捧,他有些自己的思考。

今年,甘剑宇再次回到当年的取景地渝中区白象居时,他吓了一跳,“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多游客”。白象居是一个正统的重庆居民区,建于1992年,楼高24层,没有电梯。两年前,甘剑宇执导的个人长片《铤而走险》在重庆开机,曾到白象居取景。不必担心白象居的居民有爬楼的辛苦,不同的三层楼分别连接着不同的街道,1楼通往滨江路,10楼通往白象街,15楼通往解放东路。300多户居民就在这样交错的楼房里居住生活了近30年,习惯了它和周围的一切。

在甘剑宇的剧组到达白象居之前,陈坤主演的电影《火锅英雄》已在这里取景。今年年初,王俊凯回到家乡重庆也曾在白象居为某杂志拍照。白象居成了重庆排名前列的网红打卡点。

在甘劍宇看来,白象居所在的渝中半岛,正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用来解释重庆自带的电影气质。

甘剑宇小的时候,重庆还有上下半城的概念,那是对渝中半岛上两块海拔高度相差100米左右的平地的称呼。在当地人心中,渝中半岛才是重庆的母城,保留着最正统的巴蜀文化。但现在已经没这个说法了。

国庆期间,甘剑宇去了趟渝中半岛最著名的景点朝天门,“每个人拿着手机,对着天上的轻轨在拍,那个场面太壮观了”。但作为重庆人,这些外地人趋之若鹜的重庆“奇观”,对他而言只是普通生活。过江轨道被建造之初,纯粹是从实用角度出发为解决交通而存在,因为“城市要发展”。

白象居的存在也是这个道理。今年10月,甘剑宇到白象居拍照。一开始,他站在镜头前,背景是空的,但拍到一半,有居民直接在他身后的楼道里摆好桌子打起了麻将。日常生活就这么闯入了镜头。之后,陆续又有一些当地人入画,用背篓背孩子的、修鞋子的,还有孩子拿着玩具枪跑来跑去。这些“闯入者”被保留了下来,他们是重庆居民日常生活的样子。

这样的环境,环境里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正是重庆吸引人尤其是吸引电影人的所在。

甘剑宇认为,重庆尤其适合悬疑犯罪类电影和喜剧电影的拍摄。从空间上,重庆结构丰富,有奇观性,更重要的是同时拥有繁华和市井,并且能很好地达到平衡。从气候上,重庆是雾都,多雨,光照没那么充分,自带阴郁的气质,非常适合悬疑、犯罪类电影的取景。在他看来,悬疑犯罪类片子里的人物,其中一个共性就是有“迷失感”,“他们的生活踏入了特殊的路线,不能回头”,而重庆的空间环境和气候天然地具有这样的气质。

再加上重庆人天生幽默,时常有一些夸张的表现,“这些夸张需要更有包容性的环境来匹配和呈现,这样才能对荒诞进行合理化的处理”,所以也满足了喜剧片的拍摄需求。

电影热给重庆电影市场带来了一些改变。最明显的就是政府对重庆本土电影的支持力度有了提升,比如几年前推出的“扶垚计划”,以及相关部门成立的“影视拍摄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据甘剑宇了解,接下来,重庆对年轻导演的处女作,还会有比较大的资金扶持。

甘剑宇1988年生,青春期撞上香港地区影片的黄金时代,“古惑仔系列”影响了看过电影的每一个青年,包括甘剑宇。上小学时,家附近有一个影碟租赁点,甘剑宇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启蒙。他至今记得,租一张影碟2块钱,租两张的话3块钱。他每次都租两张,周末的上下午各看一部,“这是我每周最重要的事”。

香港地区的电影也在他心中发了芽。大学毕业后,他跑去香港地区读了电影相关的硕士。

但当2013年,他从香港回到重庆却发现,重庆这么大一个城市,这么多人口,这么多的观影群体,这么多的院校和创作者,却没有一个属于年轻电影人的沟通交流平台。“在香港,青年导演拍完电影有很多渠道跟大家沟通交流”,他说。于是,他和朋友丁钟一起策划成立了“重庆青年电影展”。当时,甘剑宇已经是四川外国语大学编导系的老师,丁钟是他的同事。

一开始,他们一分钱赞助都没拉到,还曾被误认为是骗子,所有事只能自己掏钱做。现在,“重庆青年电影展”刚刚在10月底举办了第7届,杨子姗做形象大使,谢飞、陈德森、李霄峰等人做终审评委。

甘剑宇对“重庆青年电影展”寄予厚望,他希望这里成为主流院线之外的补充,希望在这里与更多青年电影人思考创作,也希望影展与更多制作公司产生联系,通过创投会的形式,让更多年轻导演的作品被看到。

他对重庆本土电影的制作期望更高。他担心,仅仅作为热门取景地的话,重庆的电影热可能很快就遇到一个天花板。“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哇,这个在重庆拍的,但多了以后,大家就会说,怎么又是在重庆拍的,会加个‘又字”,他说,一个奇特的东西,如果太多人看,就变成普通了。

在他看来,重庆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元素没有被目前的热度挖掘。他提到了重庆的纤夫和棒棒,这是两个在多个城市几乎已经消失的传统职业,但在城市化至今的重庆依然存在。这要追溯到重庆的城市属性,“它是一座临江的山城,有自己独特的码头文化”。在政治上,重庆曾被称为“陪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又曾经历过三峡大移民。

同时,重庆有很多的亚文化。你在热门的嘻哈、街舞节目里总能见到来自重庆的选手,GOSH厂牌的重庆话说唱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甘剑宇的班上就有一位嘻哈歌手,他还去听了这位学生出的单曲,但这个学生并不是重庆人,却专门用重庆话说唱。

所以,“从拍重庆变成重庆拍”,才是重庆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他说,重庆是一座热爱电影、具有独特电影气質的城市,重庆应该有更多属于这座城市的电影。

小众取景地的旅行指南

每部经典的电影,都有它经典的取景地。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部电影而出发,试图在现实中捕捉电影里闪烁的光与影。这里有三个还未被很多人踏足的取景地,也许它们会成为你下一个目的地。

贵州凯里

2019年伊始,由毕赣执导,汤唯、黄觉主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火热上映。电影主打的是浪漫文艺的基调,有人在网络上自称正是因为那有着“一吻跨年”意味的电影海报而买票进电影院的。除了探讨电影中的长镜头、音乐和灯光外,电影的取景地贵州凯里,也激发了部分观众的好奇心。

凯里是位于贵州东部的一座小城,别名“苗岭明珠”。人们常用一句话来形容凯里,“诗里梦里画里凯里”。其实不只《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第一部电影《路边野餐》中那个能穿越空间和时间的地方荡麦,也是在凯里取的景,一如电影的英文名《KAILI BLUES》。更具体地说,荡麦是在凯里乡下的平良村。现实中的平良村是个非常原生态的村子,狗子在路上漫步,河水与青山相连,小路的两侧是人家,人家的门口堆放着一日三餐的柴火。

而《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那条矿道,是在凯里一片被废弃的矿区中拍摄的,现在矿道也依然存在着。还有汤唯走过的那条隧道,距离凯里火车站不远,可以慢慢走过,再拍一张同款照片。有观众看完电影后便去了凯里打卡,发现一路遇到的人,说的都是凯里方言,但听闻来意后,他们又会换成不标准的普通话来与之交流。电影中汤唯和黄觉也都是临时学的方言。

毕赣镜头下的凯里,是一个略隐秘的地方。现实中,凯里更像是一个简单宁静的小城。凯里的市区充满了市井气息,适合放松心情,随便走走看看。距离凯里3小时车程的梵净山,是中国名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能欣赏到云瀑、禅雾等自然天象景观,但那儿也没有被大众旅游覆盖。

凯里还有个加鸠梯田,是个天然氧吧,这里的梯田有数百上千个,顺山环绕,处于云海之中。受森林调节作用,夏天气温只有二十多摄氏度,在这里仿佛身处大自然的空调中,且空气清新。加鸠梯田目前也未被过度开发,节假日不会出现人潮拥堵的情况。

凯里住有苗、汉、侗等多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比超过60%,凯里的地名也是由苗语音译而来,意为“木佬人的田”。所以去到凯里,还可以感受苗族文化。凯里的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10余个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观察苗族发展的露天博物馆,现在仍有大批原住民生活于此。西江千户苗寨依山傍水,构建独特。白天,苗族人会穿上传统华丽的服饰,载歌载舞。到了黄昏时分,寨里的千家万户都会亮起灯,借助地势形成奇特的夜景,游客可以与苗族人共歌舞,俯瞰灯火。

近几年,凯里逐渐为人所知。陈可辛执导的春节短片《三分钟》,背景设定也是在凯里。短片讲的是一位列车员母亲过年期间因值班无法与孩子团聚,只能凭借靠站的三分钟与孩子见面的故事。那三分钟停靠的车站,就是在“凯里站”。有的城市有直达的火车与高铁,也可先到达贵州,再自驾前往。

河北井陉

在河北石家庄边上,有一个叫井陉的工业县城,那儿常给人一种雾气蒙蒙的感觉。导演胡波在这里观察了近半个月,终于敲定井陉为他的处女作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的取景地。2017年春节,胡波带着剧组来到井陉拍摄。这座城市灰蒙蒙的色调,与电影想展现出的影像风格很契合。

《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金马奖多项大奖,陆续有一些电影拥趸慕名前往井陉游玩。有人去了石家庄北站1号候车厅打卡。电影中有场关键的戏原本是在井陉火车站拍摄,但因为不被允许,就改换成石家庄北站,胡波还意外地在这里拍到了演员和工作人员的真实对话。有人找到了隧道,想起那句台词,“我的生活就是一堆破烂,每天堆在眼前,刚清一块,就有新的堆过来”。还有人看到了井陉县医院、矿区人民广场猴子笼,以及彭昱畅曾经等候着的“井陉-中站”公交车站。

《大象席地而坐》只在井陘拍摄了25天,胡波为了抓住想要的灰暗色彩,经常早起抢拍。电影中呈现的井陉很多是灰蒙模样,有井陉人看完电影后说,其实井陉也不全然如此,也有明亮的地方。

井陉是有明亮的自然风光的。境内有历史文化名山苍岩山,这里风光优美,宗教寺庙众多,山峦之间散落着众多禅房、亭台等,春天时常有游客去踏青、吃素斋。苍岩山还是电影《卧虎藏龙》的拍摄地,章子怡饰演的玉娇龙就是在这儿纵身一跃。另一座名山仙台山则是以山峰、溶洞、峡谷为主,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相融合的综合风景区,其主峰外形就像是一尊大仙,故名仙台山。仙台山的红叶较为出名,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叶观赏区之一。

井陉还有一些历史气氛浓厚的景点。秦皇古驿道距离县城仅2.5千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历史可追溯至秦代。景区内保留了原始的秦时驰道,可以在上面看到古时车轮碾轧而成的一尺多深的车辙印记。于家石头村是个比较奇特的旅游地,它是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的后裔居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整个村子都由石头搭建而成,有石楼石阁、石桌石凳、石桥石栏等,路也是由青灰色的石头铺成,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与木石居”的生活方式。

想感受井陉,可从北京自驾前往,时长约4小时。也可先坐高铁到达石家庄,再去客运站乘坐大巴直达,适合周末游。

山西大同

贾樟柯出生于山西,他的电影世界包含了无数山西元素,认为“一个县城可以变成一个江湖”。两年前他拍摄的江湖片《江湖儿女》,取景地之一就是在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古称云中、平城,现有“中国煤都”之称,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

大同火山群是大同的一张名片,它是中国六大著名火山群之一,世界上唯一一处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火山群,是重要的地质历史遗迹。贾樟柯说,他写剧本的时候常去那里散步,于是就把其中一个场景放在了火山群中的金山附近拍摄。金山是大同火山群中海拔第二高的山,高度为1369米。电影中赵涛对廖凡有一句台词正是指着金山说的,“那火山灰应该就是最干净的了吧,经过高温、燃烧,烟灰不就是最干净的”。

也是在拍完这个场景后,贾樟柯决定更换《江湖儿女》英文片名,原来叫《Money& Love 》,后来改为《Ash IsPurest White》,寓意是“人这一生就像高温燃烧过一样,最后烟飞云散,挺悲哀,但同时也非常珍贵”。电影的几张官方海报,背景也是金山。

现在的大同正致力于打造为“山西旅游的北大门”,大力发展旅游。大同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这里可以窥探到北魏和明清的历史,以及边塞和佛教的文化。如云冈石窟,国内四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一代代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佛国圣殿。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展现了佛教艺术和中国石刻艺术的底蕴,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再如九龙壁,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

自然景观也有。“五岳”中的北岳恒山就是在大同,享有国山的地位。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8米,人称“人天北柱”。恒山同时也是道教发祥地之一,自西汉初年就建有寺庙,现在最出名的是悬空寺,寺庙建筑在距地面高约50米的悬崖峭壁上,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楼阁间以栈道相通,有着“奇、悬、巧”的建筑特色。

另一个特色景观是大同土林,当地人更喜欢叫它“石板沟”或“狐仙庙”。大同土林处在一个村庄内,南北绵延3千米。历经数万年,河流的侵蚀和风的催化将这里构建成一个神秘的土林世界,土柱挺拔凶猛,有着原生态的粗犷美。

段奕宏主演的电影《引爆者》就在土林拍摄了相关场景。剧组人员称,大同是一个非常适合拍电影的地方,有古城,亦有新城,有老街,亦有煤礦,有浓郁的北方风土人情,也有幻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大同的景观,适合三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