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德国人摆地摊

2020-01-06酸奶没泡沫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旧货摊主物品

酸奶没泡沫

最近,重被激活的地摊经济让中国人无比亢奋,摆摊经验攻略短时间内传遍社交网络,广场、路边迅速自发形成小商品步行街,连没时间摆摊的人也跟着兴奋了一把。但是,也有人担心:过去取缔摆摊,就是因为流动摊贩的纪律性和卫生意识不强,对市容和交通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今他们一夜复苏,会不会对其他市民的生活造成干扰呢?

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却并非没有解决之道。在德国,地摊文化早就已经是各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只要管理得当,就能经济卫生两相宜。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这是一块不错的“他山之石”。

不能没有地摊

德国地摊的正式称呼是“跳蚤市场”(Flohmarkt),由“Floh(跳蚤)”和“Markt(市场)”组合而成。该词的起源并不确切,普遍观点是来自法语。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法国收破烂的商贩就开始收购富人的旧衣服、旧生活用品,留着自己使用或沿街顺道地卖给其他穷人。由于当时卫生条件不佳,這些旧物中常常存在大量跳蚤,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19世纪末,巴黎政府开始重视卫生与市容建设,便将这些旧货交易场所统一转移到了巴黎北部郊区一块空地上,这个地方也渐渐成了旧货的固定交易点。由于这里跳蚤依然很多,“跳蚤市场”的说法便渐渐传播开来,这种旧货交易模式也随着人员和经济交流向外辐射。

尽管跳蚤市场起源于法国,但在如今的欧洲,最热衷这种旧货摊点的要数德国人了。

德国人勤俭、爱动手,即使现代德国已经是综合国力很强的富裕国家,还是有很多国民热衷购买二手货,回去修修补补继续用。对于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来说,服装、餐具、厨具、装饰品,甚至汽车配件,没什么不能是二手货。而这些物品的来源,绝大多数都是地摊。

德国的地摊因城市管理规定不同,一般出现在露天广场、公园空地,城市边缘乃至大学的林子里,不需要政府建设专用地块便能形成固定的摆摊场所,各个货摊按时出现、按时消失。

不过地摊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随便摆,长期摆摊的摊主需要提前报备,申请取得流动经营批准以及卫生部门提供的指导书。管理部门也会按照摊位的规模和所在地区地价,向卖主收取一定的摊位费,主要用于出警和保洁工作。

和国内的地摊不同的是,德国的地摊一般情况下出售的物品只能是旧货,售卖新商品的摊点需要获得特殊许可。

到今天,卖旧货的地摊已经成为德国旧货市场的一大主体,德国大、中、小城市乃至一些村镇都有自己的地摊市场,首都柏林甚至有近20个大型的摆摊场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德国地摊市场并非日日开放,而是限于固定日期和时间。

像慕尼黑的多数地摊市场自2007年之后就一直在夜间开放,而埃尔福特地摊的开放时间通常是在周六。一般来说,某市场具体的开放时间和摊位规划都能够通过市政府官网提前得知。

除了这种流动经营的旧货地摊外,旧货商店、旧货经营公司也是德国旧货市场的一部分。

赚钱是次要的

到了地摊“开业”的日子,摊主们早早就开始行动,搬货运货摆摊设点。他们或许是一对退休的年迈夫妻,或许是一个40岁的中学教师,也可能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们往往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作业。

摊位摆放的物品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在某个旧货市场内,大至家具、冰箱、录音机,小到首饰盒、毛线团、旧车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能找到。但从整体的市场规划来看,每个场所出售的旧货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地摊区域主打二手生活用品交易,有的侧重古董售卖,有的则专注于二手衣物。

无论卖什么,地摊价格都比市面上的一手货划算很多。

显然,这些卖家摆摊的目的不是赚钱,实际上,务实节省的德国人摆摊,多是站在环保角度,尽量让物品循环利用,毕竟废旧物品直接扔掉就一次性形成了很多“垃圾”。

正如一位出售布料的摊主所言,“我每月摆摊四天赚的钱还没有工作一天的工资高,我来这里摆摊就是为了放松和享受交换的乐趣,况且公司做服装,每天布料都用不完,扔掉多浪费。”

这样想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地摊中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天下来,货没卖完的摊主做出“免费送”的决定,通常在收市时还人头攒动的摊位大概率就是这种情况。

摊主中除了当地人,也不乏外国留学生,像中国留学生就是个常见的身影。他们常常摆摊售卖国内的刺绣、台布、瓷器等特色小工艺品,最开始卖的只有自己从国内带过去的几件,生意做起来了之后可能就会固定从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赚得的钱也是一笔不错的生活补贴,做得好的留学生一个周末能赚到5000元人民币。

而光顾地摊的人群也很有特色,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是当地老司机,深谙淘货门道,能以最短时间买到心中所盼;二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想要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三是游客,纯粹是想感受一下地域文化,再顺便带一些纪念品回去。

当然,买家中也不乏一些专业户,他们出于某种原因长期固定收集某一类旧货,像信件、邮票、化妆品、旧书籍等,也可能是成规模收购的买主,之后再将淘到的旧货通过海运卖到日本、澳洲等痴迷东欧旧货的市场,从中大赚一笔。

一般而言,无论抱以何种目的逛地摊,总会有所收获,可能在柏林的地摊花上不到1000元人民币就能带走接近全新的经典巴宝莉风衣,或者花80元买下警察的大盖帽,甚至仅仅花上30元钱就买到一双知名品牌运动鞋……

再不济,至少一圈逛下来,也能收获个好心情。

逛地摊的乐趣

其实,在互联网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买地摊旧货也可以通过网购实现。

在德国,就有两家比较大的二手交易网站。其中一家的货品种类多、数量全,买家可以参加拍卖或选择“现在购买”;另一家则是直买网,多数时候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同城交易,购买家具或者不便邮寄的大件电器非常适合。此外,还有专门出售服饰箱包的网站和出售二手电子产品的网站等。

即便如此,德国的地摊经济依旧热火朝天地存在着。

和中世纪时的市场一样,这些地摊交易依然建立在古老又简单的直接交易原则上,可以立即验货,可以讨价还价。而由于每人对某件物品价值多少的看法会有很大不同,这就提高了人们买到令自己感到“物超所值”的商品的概率。即便是面对严谨死板的德国人,花上半个小时砍掉两欧元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相比之下,网购虽方便但难以直接感受物品的质感,购物中心的商品价位又远超心理预期,地摊的简单交易自然更吸引人。

另外,地摊的大量存在也满足了人们购物之外的其他社会需求,如社交与谈话。

过去,市民只需在集市中逛一逛便能实现与卖家或其余买家聊天交流的欲望,通过这种对话,双方能迅速毫无压力地确认对方的兴趣专长、对物品的喜好程度等,形成特殊的相互理解。这往往是很多趁闲暇时间逛地摊的客人的乐趣所在。

而当现代商业场所大规模出现后,一个门店内的柜台就足以隔绝顾客与店员的交谈欲望。地摊场所为什么总是显得比商场内部活泼生动也就有了答案。

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小型地摊卖家不会选择网上开店,一是人手不够,二是货物少,没有必要,而他们的货品往往少而美,稀有难得。这也为传统地摊留住了一批常客。

不过,也不排除有一些人逛地摊卖旧货,是抱着“淘到宝贝”的秘密想法。

据媒体报道,去年,一名德国男子在逛地摊时购买了一口旧钟,结果在钟里意外发现了一大捆钞票——唯一的遗憾是这是不再流通的德国马克。这位诚实的男子没有偷偷地将钱收入囊中,而是将其带到了失物招领处……

猜你喜欢

旧货摊主物品
潘家园旧货市场掠影
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
20元
高校校园旧货市场系统的研发
图画捉迷藏
终于派上用场了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
我卖个桃容易吗
我用“旧货”赚“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