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能大课间的开展对学生身体素质改变的研究

2020-01-06李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0期
关键词:编排大课间体能

李琪

【摘要】为全面了解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学生体能发展水平,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能教学的时效性,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最近新兴起的体能操在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特别是体能大课间开展前后的学生体质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后发现体能大课间开展后的学生体质水平明显高于开展前的水平,特别是上下肢力量、核心力量等素质显著提高,灵敏与耐力等身体素质稍高于开展前。因此,编排组成员对体能大课间的开展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编排,增加灵敏与耐力型的素质教学,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大课间;体能;身体素质;编排

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标准》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更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体能大课间活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活动形式,随着体能运动在学校的开展,这种创新在体能大课间应运而生。

一、研究目的

1.学校体育发展状况迫使我们进行教学改革

我校是一所广州市传统体育特色学校,现有1800多名学生,其中足球是全国传统项目,健美操是广州市传统特色项目。校足球队近8年也在市、区两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学校内共有初、高中四支足球队伍,涉及到的人数每年约80人;健美操近十年多次获市、省、国家冠军,参与人数每年约20人。我校中体育特色项目在同类学校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参与特色项目日常训练的学生人数较少,项目对全校学生体能的发展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

2.学生的学情状态促使我们在教学上进行改革

我校入学成绩较低,在低进高出的教学管理模式中,老师在教学上的管理强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在校的时间段安排的学习内容较多,使得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较少,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也比较少。

3.场地、器材的缺乏

我校为完全类学校,学生人数较多,体育馆还在建设中,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均有局限。

4.疫情爆发给改革带来必要性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使得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增强体质的重要性。宅居家中的体能锻炼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推广。

5.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单一性

日常大课间体育活动,也只安排了广播操、跑操及初中体育考试项目的相关体能训练内容。因此,如何在大课间中融入体能内容,加入与体能有关的各项身体素质练习,做到人人参与,培养学生的体能兴趣爱好,丰富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让全校的学生都参与到体能运动中来,探索出一种以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体育特色的大课间活动模式,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体能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检索、整理、查阅大量权威性的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仔细阅读,科学地分析,认真地研究探讨,从而较系统地掌握本专题的概貌及最前沿的研究与发展状况。

(2)调查问卷法

依据本文问卷设计的原理和基本要求,自行设计一套调查问卷,为开放式的问卷。问卷A(见附件1)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编排前、后,体能操的身体素质前后的变化。在体能大课间活动前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开展前后满意度问卷调查。后期征求改进建议。发放问卷调查表,加大开展体能运动活动的宣传,提高全校师生的认识。

①问卷的设计

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确保调查质量,问卷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向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并请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做鉴定,其中八位专家的鉴定意见如下表1:

如上可见,专家意见表明两套问卷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根据提出“一般”意见的专家的具体意见及其他专家的建议,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形成最终问卷。

②问卷的发放和研究

在体能大课间实施前后,采用网上推送的方式,向全校各个年级代表发放问卷,问卷的回收情况见表2:

(3)实验研究法

通过体能大课间活动内容编排、路线的设计,组织实施体能大课间活动各项内容。

①编排的目的性

我校是一所完全类中学,高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跨6-8岁,身高差异最大在56公分左右,上下肢力量差别显著。我们在编排初期对各个学段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我校学生的学情特点,提炼出编排的目的性,确定体能操编排过程中侧重的点。

②鲜明的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体能操编排的重点、核心部分、上下肢力量。在编排的时候,我们将编排的重点放在整个套路的中间部分,且在套路的高潮部分体现重点。

③整个活动全面性

体能大课间的总时长是30分钟,运动量安排应符合人体运动的生理曲线要求,使心率的变化由低到高,出现最高峰后,再逐渐恢复到平静状态。体能操的成套动作是若干节构成的,每节动作侧重身体的锻炼部位。从学生锻炼的角度,通过锻炼全面地完成身体的各个部位的锻炼。依次分为准备动作,主体动作(基本动作)和结束动作。准备动作中应包括上肢、下肢、腰腹部分的动态热身练习。主体动作中,我们采取上肢—下肢—核心练习的顺序进行编排,最后过渡到多关节多部位的全身运动和跳跃运动。结束动作中有意安排幅度大、速度慢的放松动作。

④动作合理的设计

合理的动作设计、动作顺序和运动量的动作设计,从整套体能操的具体任务出发,紧紧围绕总体构思,精心设计,避免东拼西凑。同时,音乐大课间活动设计的学生数量较多,组织起来需要技巧和配合。因此,在设计动作的时候,选择的动作要简单易学,讲求实效,使其符合人体艺术造型的规律和人体生理特征,运动的各个结构做到相互适应,相辅相成。

⑤与音乐协调单配性

音乐与大课间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音乐不仅能够培养练习者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而且也是激发练习者情绪,培养学生情怀,启发和帮助练习者更有效进行训练的一种手段。2019年,正值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在编排的时候,选择用红歌贯穿体能大课间的始终,如,《我和我的祖国》《红歌中国行》《毛主席的光辉》《中国中国我爱你》,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对学生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在不同的音乐中,设定了与音乐相符合的动作,如《红歌中国行》中的歌“跨过那长江水”,可以用在双脚屈膝侧跨的动作来进行下肢力量的练习,既体现歌词中跨的含义,又协调地锻炼了下肢力量。学生边做体能操边唱红歌,还有助于提高运动中的兴奋性,对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4)个案研究法

笔者在石楼中学的领导和教师的支持下,参与了体能大课间操的编排、组织、教学的工作,在这几年的工作经验中得出了编排对体能大课间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因素的一些见解与体会。

(5)数据统计法

利用EXCEL2003、SPSS.18.0对所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6)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体能大课间活动开始前后的3个月时间,对学生体质测试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学校组织开展体能大课间活动进行详细的剖析和比较。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1.研究过程

(1)体能大课间活动问卷调查与体质测试

在体能大课间活动开始前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三个月后用同一问卷再次对相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把开展体能大课间体育活动前学生体质测试情况与开展体能大课间体育活动一段时间后(3个月的时间)测试的学生体质情况进行一个纵向对比,借以分析学校在开展足球大课间活动以来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质的发展状况。

2.研究结果

表3显示,在参加体能大课间活动前后测得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数据,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得出,初中男女生在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男1000米、女800米项目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耐力跑更是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这说明体能大课间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柔韧、耐力有着较大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高中男女生在速度、力量、柔韧方面没有显示出差异性来,只在耐力素质方面表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得到了提升。应指出的是,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增幅包含有年龄自然增长因素,但主要还是体能大课间活动产生的影响所致。

四、体能大课间实施的结果与成效分析

1.通过编排后的体能操在大课间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近几年,根据对十个班六百多名学生的追踪观察看出,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热情普遍提高。由于学生每一次都是从事自己喜欢的项目,因此主动参与的意识明显增强,练习时也是争先恐后,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由过去的“混课”变为现在的积极参与。同时让学生参与到编排过程中来,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与团队意识。

2.体能操的编排满足了各个学段学生的“强度”需求

从体能大课间开展效果上看,作为大课间活动的广播体操对身体的作用在时间和数量上和已往相比大致相同,而多选项目教学不仅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性,在“量”和“强度”对人体的作用上有所提高,并满足了学生求知、求新、求动、求趣的心理需要。教学中也达到了以个性化发展为前提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自律性的教育目的。

3.巧妙的编排在体能大课间活动中还能提高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

在编排过程中,设计双人合作练习、多人合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很好地完成练习动作。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小组练习的学习模式。小组之间相互商量、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形成很好的小组练习的氛围,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慢慢建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意识。

4.编排中的音乐设计对学生德育起到积极的动作

在选择音乐时,要选择正能量的音乐,如爱国、爱党的歌曲,以故事的方式给学生进行讲解,说故事,了解音乐的来源、音乐背后所发生的感人故事。加入音乐后的编排教学使得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也使得学生得到了爱国爱党方面的教育。音乐故事中的革命先烈的品质对学生德育方面起到了一个正能量的榜样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体能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和学习,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2.使用合理有效的编排技巧,既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与集体荣誉感,也促进了大课间的顺利持续开展。

3.体能大课间中的编排,在同等的时间上,同样的器材使用情况下,能成倍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健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能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和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5.体能大课间活动的模式,它改变了现阶段课间操单一化、枯燥性和锻炼效果不好的状况,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体能大课间去了解加强身体素质的基本练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对体能运动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体能锻炼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方晓波.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6).

[2]缪汉东.基于耐力跑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广州体育科技,2012(1).

[3]喻修文.“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2).

[4]朱莉莉.北京市小學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以朝阳区呼家楼学区为例[D].首都体育学院,2014(5).

[5]刘春燕.热现象中的冷思考——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14(1).

[6]刘锦瑶.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

[7]周凤施.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11).

[8]董翠香.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9]肖林鹏,孙荣会.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D].天津体育学院,2009.

[10]基于阳光体育北京的青少年体能训练的思考[J].田径,2017.

猜你喜欢

编排大课间体能
初中两种版本教材中电学实验的编排比较与分析
通过体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
提高报纸编辑版面编排策略的探析
电视节目编排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解析初中体育大课间的开展策略
农村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竞技性拉丁团体舞编排的研究
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大课间”的重视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