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20-01-06王春丽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打赢这场硬仗,全国上下一盘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举国同心、凝神聚力、真抓实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河南省林州市庙荒村从政策引领、干群一心、精准施策三个方面为着力点,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夺取脱贫攻坚事业的全面胜利和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1]在全面奔赴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3年底起,全国各地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核心,对8900万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2015年起,全国有24万个扶贫工作队、21万个驻村书记奔赴扶贫一线和数百万村干部一起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减贫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经验。”[3]
庙荒村是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城郊7公里处的一个脱贫攻坚示范村。过去这个村子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2016年以前,这里的老百姓走的是泥石路,吃的是水窖水,烧的是柴火,种地是靠天收,连小卖铺代售点都没有。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都深深感到致富无门、增收无望的绝望。
2015年底,脫贫攻坚的号角吹进了这个小山村。国家派来了驻村第一书记,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庙荒村两委团结带领全体村民苦干实干,短短几年就使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不到三年的时间,庙荒村就实现了整村脱贫,这个在过去连“庙”都荒了的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庙荒村已发展成为红旗渠畔耀眼的明珠,先后被授予“国家2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如今已成为国务院确立的全国脱贫攻坚经验交流示范点之一。
政策引领,助力脱贫攻坚
贫困,是一个社会性、全球性的问题。不仅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达国家也会有贫困现象。然而放眼世界,有哪一个政党、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府能够像我们中国共产党这样前前后后的实地调研、起草文件、制定方针、精准施策去解决贫困问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近一亿人脱贫。中国扶贫事业的成功是具有历史性意义。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贫困在中国得到消除,到今年年底,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将彻底告别极端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这个伟大的奇迹将载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史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4]
由此看来,国家政策的引领是保障庙荒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最大的牵挂。”[5]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是相较于过去粗放扶贫的一种创新,关键在于找准定位,解决好“扶持谁”与“谁来扶”的问题。在国家政策的红利下,一项又一项扶贫措施在庙荒村落地。
2016年庙荒村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精准识别法,结合庙荒实际,研究出符合庙荒村村情的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有没有病恹恹、五看劳力强不强、六看群众让不让。最终确定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贫困人口37人,并真正实现因户制宜,细致分析每个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帮扶方向,对其进行多角度、针对性帮扶。
产业扶贫,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坚持文化旅游、光伏产业、坡地经济、金融电商“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思路,增强村子的造血功能;教育扶贫,使得第一个考上985大学的贫困学子刘珂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踏上了心之向往的学府,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播;医疗保障、残疾救助政策全覆盖,使庙荒村每一位百姓都能够病有所依,大大减少了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举措并举的支撑下,庙荒村形成了全新的扶贫格局。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引领下,老有所养、幼有所托、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社会大氛围已经基本覆盖我国所有地区。
干群一心,聚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6]党的扶贫政策好,群众不能“等靠要”。单纯依靠扶贫干部“输血式”的帮扶和贫困群众“单打独斗”都是不行的,干部和群众必须干在一起,“造血”才能实现。自精准扶贫以来,庙荒村两委结合本村特点,注重转变群众思想。过去简单给钱给物,缺乏对群众的思想动员、感情沟通导致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不强,庙荒村出现过“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这样的情况,面对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庙荒村的干部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最可爱也是我们最亲的人,只要看到你是在为他们做实事,就一定会全力支持你。”
庙荒村的干部“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也使得村民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转变。过去因为修渠畔路,村支书郁林英因不被理解而被人当众扇过一耳光,现在没有人不说郁书记好,共产党好;过去说风凉话的村民现在都愿意为村庄下一步的发展建言献策!思想转变了,干群一心了,又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百姓不再是“等着扶贫干部奔小康”,而是“坚定信心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更是把群众观点作为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他一语中的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7]放眼今天,每一个地方的脱贫工作都的确如此,国家在宏观层面给出的扶贫政策方针是一样的,都非常好,给每个村子也都派驻第一书记长期驻村帮扶。但是落实到地方,为什么有的村子能够用好这些方针,成为脱贫队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有的村子却迟迟摘不了贫困的帽子?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
河南大学的一位教授来到庙荒调研脱贫情况的时候很有感触,他说他当时问村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有困难的话你找谁?老人家想都不想,直接指着远处的郁林英说,就找她。老人的回答让河大的这位教授很震撼也很感慨,他说这是他调研过所有村子当中第一次有人这样回答这个问题,老人家找的其实不是郁林英,而是共产党员。只有走进群众的内心,走进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他们的需要,人民群众才能相信你、拥护你,好的政策才能落地生根。
群雁高飞头雁领,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关键性成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党员干部冲在前,发挥模范引领、带头示范作用。正所谓“领导干部与其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与其用声音指挥人,不如用身影指挥人”。党员干部时时掏出心来,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8]
精准施策,着力脱贫攻坚
政策给的好,关键在落实。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固有优势因地制宜是着力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关键。习近平说:“要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要搞好规划,扬长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9]庙荒固然有它的短板,但同样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很多地方一样,乡村旅游也是庙荒的特色之一。但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他们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村两委班子一致认为真正成功的鄉村旅游既不是小打小闹的农家乐,也不是大项目的培植落地。而是依靠红旗渠穿村而过的天然优势,把所有村民的资源、利益捆在一起,集体运行,引领老百姓一起走、一起富,使所有的群众都能长期受益,使庙荒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农业结构的改善,乡村特色民俗旅游的发展使得“群众单独干”的旧模式向“集体领着干”的新样态转变,实现了农户收入的多元化,即土地租金+劳务收入+年底分红;电商的打造,使庙荒的土特产走出了大山,使老百姓从过去的靠树上长钱到今天的在网上挣钱;全市首家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建成,让庙荒的老百姓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见光伏板就像看到存折一样,太阳照在光伏板上就是钱存到了存折里”。
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坡远。但恰恰是这样先天的“劣势”能够转化为后发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在山水上做文章。让土地、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全都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从实践视角出发,跳出庙荒村脱贫攻坚战略下取得的显著成绩从中提取现实经验,从而为后续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提供可行性路径,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注重村居环境,打造生态家园。纵观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发展较好的村落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村风貌整洁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物质齐头并进。这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中内化的生态保护理念为乡村的永续发展指明道路方向。在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中也不乏失败经验,一些村庄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引进污染企业,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人为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今后的乡村振兴中,应充分发挥乡村特有的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绿色生态、文明宜居等天然优势,既要装点“面子”,又要夯实“里子”,着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在奔赴小康生活的进程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体系的打造将助力贫困地区开辟出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打造特色品牌,着力营销推广。不同区域的村落都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打造特色品牌是实现乡村收入持久性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依据本地特色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将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融合,建造山果采摘园、蔬菜种植园、农产品加工体验馆等多种营销业态,使游客变“村民”,体现原生态赋予的美感,尽览人间烟火;另一方面有政府牵头将乡村特色农产品、养殖物、手工艺品统一收购,申请商标品牌,联系营销渠道,实施“互联网+扶贫”模式。在新冠肺炎引起的疫情环境下网络直播逐渐成为营销的主流模式之一,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地方的市长、县委书记、旅发委主任纷纷加入到其中,为地方特色产品代言促进营销推广。需要注意的是,在乡村旅游的打造和特色品牌推广的过程中,要增强其发展的持久度和循环关注度,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地“热乎一阵子,冷清一辈子。”
树立正确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健全基础设施、实施搬迁扶贫、实现兜底帮扶等手段都只能在客观条件的物质层面解决贫困问题。然而物质上的贫困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帮扶进行消除,思想上的贫困则是阻挡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少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百姓都存在消极懈怠、怨天尤人、靠天吃饭的情绪。针对这样的问题,扶贫干部要走进贫困户的家中和他们一起聊聊天,吃顿饭,干些活,想办法融入他们的生活中,从而产生思想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共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百姓树立创业致富的信心,遇到问题迎难而上、自强不息。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贫困问题,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除此之外,长期以往的帮扶容易使贫困人口对于国家政策、帮扶人的引领产生“依赖”心理。比如有的贫困户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劳作生产农产品,帮扶人就能帮助全面清空销售;有的贫困户认为教育问题、医疗费用理应由国家承担;有的贫困户大事小事都找政府……这种依赖心理的产生对于从“扶贫”到“退扶”的转变十分不利。因此帮扶应该从“带着干”到“陪着干”再到“看着干”,让贫困群众切实转变观念,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脱贫。
参考资料
[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及批示摘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10):1194-1196.
[2]数据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www.scio.gov.cn,2015-10-12.
[3]国家行政学院编写组.中国精准脱贫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4]闫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2):82-85.
[5]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J]. 当代党员,2020,(09):1-5.
[6]龚亮保.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J].老区建设,2016,(07):1.
[7]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97.
[8]于德.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9]劳罕.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下的下姜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64.
作者简介
王春丽 红旗渠干部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红旗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