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庭信步读碑帖

2020-01-06沈丽萍

华人时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园主园林书法

沈丽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这座有着二千五百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风物清嘉、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得于天工人巧的高妙结合,造就了园林之城。

苏州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五代,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文人的写意山水园。园林主人多为贬谪退隐的归隐文人、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和崇尚风雅的官僚富商。他们饱读诗书,富有学养,诗意栖居于自己精心营构的世外桃源,或娱情翰墨,或诗章吟咏,留有大量诗文题刻。

漫步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如若稍加留意,在花影移墙、峰峦当窗的移步换景之间,在洁净素雅的长廊粉墙之上,镶嵌着一方方长条形小石板,黑底白字,墨趣横生,诗韵独存,与如诗如画的园林景致相映生辉。这些小石板每方长约一米,宽约四十公分不等,上面大多镌刻着历代名家书法,通常称之为“碑帖”。

确切地说,“碑”原是立于古代宫庙前的竖石;帖从“巾”字偏旁,原指写于帛上的文字,后来也将帛书刻石称为帖;而将文字刻于石上者,泛称刻石。《说文解字》注释:竖者为碑,横者为帖。近代篆刻名家容庚《丛帖琐谈》对碑志帖又作了明确的区分:直石叫作碑,方石叫作志,横石叫作帖。因而,苏州园林中这些镌刻书法的条石,应称作“刻石”或“帖”。但“刻石”含义过于宽泛,而“帖”的含义又相对狭小。这种长条状石板,宛若古时候打开的竹简,苏州人创造性地将之称为“书条石”,既肯定了其材质,又打破了“帖”的局限性。这个名字,更加包容,更具内涵,更为恰当。

书条石的来历,似乎颇为有趣。据说,园主人为满足对历代名家墨宝的珍藏意趣,也将书画挂于廊壁。然而,江南温润多雨,通透的迴廊易受风吹雨打,书画纸本多不耐受。于是,他们将书法镌刻在青石,嵌置于墙壁,既美观又耐用。事实上,明清时期,苏州不仅园林的营建达到鼎盛,随着吴门画派崛起,书画雅集盛行,藏帖刻帖也蔚然成风,苏州钩摹镌刻高手辈出,一时成为全国刻碑的中心。而自带文人属性的园林主人,向来热衷于收集历代法帖、名人卷册、书札真迹,他们将这些墨宝延请勒石高手摹刻,并拓印传世。刻帖的载体也由最初的枣木,逐渐被石质细腻的青石所取代,摹刻更为传神,捶拓不易磨损。这种金石与书法的结合,成为园林特有的文化符号。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留园法帖”、狮子林“听雨楼藏帖”、怡园“过云楼藏帖”。

在留园长达六七百米的长廊上,嵌有379方书条石,汇集了晋代至唐宋元明清著名书家的优秀范本,被譽为“帖学”的百科全书,尤以《二王法帖》、《仁聚堂法帖》称著。这些法帖统称“留园法帖”,有的为嘉庆年间园主刘恕家藏,有的为他处搜集,由著名工匠勒石环置壁间,遗年成珍,为镇园之宝。

藏于留园闻木樨香轩爬山廊、涵碧山房北廊、五峰仙馆后院廊壁的《二王帖》,众所周知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集结。明嘉靖年间,汤世贤曾用木版翻刻。木刻帖为枣木材质,无从见墨色浓淡,呆板失真,被讥为有“枣木气”。后吴江松陵刻帖高手董汉策在此基础上,与三个儿子历时二十五年,将其改刻成石刻本。清嘉庆时,留园园主刘恕得法帖碑石,但佚其首卷,法帖亦有残缺,补缀得为全璧。《二王帖》开篇第一帖名为王羲之手书《破羌帖》。王羲之辞官归里,但仍心系国事。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当得知征西大将军桓温摧破羌敌,收复旧京洛阳的捷报,纵笔写下此帖。此帖结字峻美,笔法入神,北宋书法家米芾盛赞其为“天下法书第一”。

《仁聚堂法帖》则广搜晋、唐、宋、元、清诸家法书,有王羲之《兰亭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唐虞世南、颜真卿;宋范仲淹、苏轼;元赵孟頫等书作,均为名品,是“南帖”之集大成者。清乾隆年间葛正笏藏《仁聚堂法帖》八卷,后散佚,由刘恕整理补充,取名为《宋名贤十家书二卷》及《元魏国公松雪道人赵王孙法书七种》。这些书条石现藏地为留园敞厅、古木交柯、自在处、曲谿楼等处,为清代著名刻书家穆大展所刻。

狮子林的《听雨楼藏帖》,民国时由“颜料大王”贝仁元增设,现藏于狮子林御碑亭东侧。从《听雨楼藏帖始末》书条石记文所述:汇刻集帖始于宋代,明代以来苏州此风尤盛。清嘉庆年间收藏家周於礼将所藏唐、宋、元书法家真迹,钩摩勒石,名《听雨楼藏帖》。清道光年间,苏州顾南雅先生购得《听雨楼法帖》,但无拓本。同治庚申(1860)后,原拓本稀缺。民国年间,园主贝仁元访知原石为沈宝谦所有,就以重金购得,请时年七十八岁、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以石鼓文题跋“听雨楼藏帖”五个大字,冠名这批书条石,将之嵌置于狮子林游廊间。园主贝仁元还建听雨楼于指柏轩之上,将拓本藏于其中。只可惜后来该楼失火,拓本亦被焚毁,但那些碑石墨宝却成为历史名园长留天地间的见证。

怡园园主顾文彬祖孙三代均善书法,好玺印,通音律,不惜重金,遍收历代名家书画、珍贵古籍,所建藏书楼“过云楼”名闻江南。顾氏将收集书法碑帖集成《怡园法帖》勒石置于廊壁。藏于怡园画舫斋南廊的《祭侄文稿》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撰所书,作于公元758年。此文是颜真卿亲历为国尽忠的侄子慘遭杀害,悲恸挥就的祭文草稿。圈圈点点、涂涂改改,字随情绪起伏,书法功力自然流露,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被称为仅次《兰亭序》的“天下第二行书”。

岁月变迁,草木枯荣,园主更迭,而书条石确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一道永恒、隽永的文化风景线。这一帧帧碑石墨宝,集历代书法及绘画名家的艺术神韵、刻石大师的高超技法、拓碑工匠的精细手法于一体,不仅具有书法价值,所记录和表现的内容,与园林历史、发展也密不可分,体现了历代文人园主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它们墨色与文采齐飞,艺术与意蕴并美,是园林里的笔墨世界,是笔墨世界里的名园印记,是名园印记里的闲雅生活,是闲雅生活里的家国情怀。游者驻足于此,仿若穿越时空,跨越流派,徜徉在苏式园林的美学对话和文化盛景之中。(责编  凌  云)

猜你喜欢

园主园林书法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中国园林“缀玉集”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还原
生活的三个秘密
康熙御笔点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