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来常熟 江南福地的一碗面等着你

2020-01-06黄婷

华人时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面店高汤松树

黄婷

面条起源于中国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作汤饼。众所周知,北方人中意吃面,甚至把面作为主食,北方面条所用冬小麦生长周期长、筋度高,口感劲道,而南方所用春小麦,筋度低,嚼感差很多,面条大多成型很细,所以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南方的面条是不如北方的。但在江苏常熟这座江南小城,不管是老饕客抑或是新常熟人,只要时间充裕,这一天,便是从一碗常熟炒浇面开始的。

常熟炒浇面,面本身并不出挑,所用的都是简单机轧面,与北方的拉面、刀削面不能同日而语,常熟人不是吃面,而是吃浇头,那浇头里有的可都是学问。这浇头,原有“浇上、盖上”之意,所以有盖浇面的说法。原指的只是搁于主食上的配菜,《红楼梦》里也有“预备菜上的浇头”一说。但在常熟的面馆里,早已不是大锅里捞起的熟食淋于面条之上,而是演化成多种份量均巧的小菜,装在白底小盘里,待你递上面筹,说过要求,炒浇师傅便开起油锅热火朝天地炒起来。“炒浇”最大的特色就是现点现炒、原汁原味,可根据个人的口味和喜好进行搭配制作。浇头的种类非常丰富,虾仁、鱼片、鳝丝、焖肉、肥肠、煎大排、雪菜黄鱼……现炒出来的浇头汤汁格外鲜美,这种鲜不是味精、鸡精的鲜,是原料炒汁的鲜,自带江南人对精致生活品质的追求。就连看似普通的一碗焖蹄面,其制作工艺都是非常讲究的。首先必须要用小蹄膀为制作原料,然后去骨、包扎,足足炖上五个小时,然后急速冷冻等等工序。这样制作出来的焖蹄肥而不腻、肉质鲜嫩,还很有咬劲,制作工艺之讲究闻所未闻。一碗焖蹄面的好坏,绝对是衡量一位师傅手艺是否精湛的重要指标。

说完浇头,自然要说说老汤。面馆从业者熟知行业内最佳汤底便是老汤。炒浇面的汤一定要清而不油,整体视觉是透亮,正宗常熟炒浇面汤色透明如琥珀。制作面汤称为“吊汤”,相当于饭店里的烧高汤。汤头的制作十分讲究,要先用鸡骨架、鳝骨、排骨、筒子骨等食材花费五个小时以上熬制成高汤,吊出的汤汁白而不浊、口感浓稠。再用焖蹄等卤味卤出的老卤与高汤进行调配。同时,两者调配的比例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高汤少了,汤头的口感过于浓重,口感油腻。多了,又过于清淡,少了厚重感和独特的香味。所以,两者的调配比例要刚刚好。如此调制出来的汤头才会口感浓厚、原汁原味、鲜美可口。各家大小面店都将汤料的配方视作传家之宝,秘不外传。

“虾腰双浇宽汤重青免鲜轻硬面”,能一口气报出这串词的,一定是常熟炒浇面的老吃客了。那老板和炒浇师傅听到这么一喊,下面时会格外谨慎,生怕伺候不周这位吃客朋友。的确,在常熟吃面,还有很多“行话”需要掌握,如:宽汤,那就是汤头要多一点;紧汤,就是汤头要浓缩;免青,不放葱;重青,多放葱;过桥,浇头放在盘子里;轻面,就是面条要少一些;重面,则是面条要多一点;宽卤,和宽汤又不同,是要放一些熬脆鳝的汤汁。

如果说常熟炒浇面是常熟人心目中的“红玫瑰”,那么有“素中之王”之称的虞山蕈油面无疑就是那“白月光”了。这碗蕈油面起源于常熟虞山脚下的齐梁古刹———兴福禅寺。相传这蕈油面最早是寺中僧人采摘虞山上独有的松蕈熬制素油,煮食面条而得名。后来被大众熟知其鲜美滋味后,发展成了如今适合俗家之人吃的蕈油面。1947年10月19日,宋庆龄与宋美龄同游虞山脚下的兴福寺并吃了蕈油面,連连夸奖此面口味独特,清香鲜美无比,从此虞山蕈油面名扬天下。

蕈油面的“浇头”,是正宗的产自虞山的松树蕈。“蕈”是一种菌类。清代文学家李渔曾这么描述“蕈”:“蕈之为物也,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这“无根无蒂”之物,是一种自然生长在松树脚下的菌菇,至今未有人工培植的记录,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时候就会在松树下面一个个破土而出。松树蕈是纯野生的菌菇,外形与普通蘑菇相似,唯略显瘦长苗条,如长柄雨伞,但颜色犹如松树皮,呈淡棕色,质地也有点“坚韧”,据说比普通的蘑菇有更丰富的纤维素,鲜味当然更足,并有点野性,因为有的品种有毒。松树蕈口感比较实,仿佛嫩肉,又似野味,较有“嚼头”,是纯正自然的鲜味,甚至还能品味出丝丝松树特有的芬芳。松树蕈的加工也较为复杂,先要用盐水浸渍,然后剥去表面一层薄薄的衣膜,再漂在水中清除杂质,沥干待用。将生姜块拍松后投入菜油,等油锅烧到冒青烟时,锅离火口,慢慢放入八角、丁香等佐料,接着再将松树蕈放入油锅中爆透,再移旺火加酱油、盐、糖等,烧至水分挥发即成。菜油、酱油、盐、糖包裹着蕈中的精气,既有烈火油烹般的热烈,又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妥帖。蕈油的鲜味融到油脂中,在面条上来一勺,伴着面汤的热力,蕈油的香气逐渐弥漫开来,它细腻圆滑,如同一个精灵,时而飘过你的鼻尖,时而又躲在了微风里,引得你不由靠近。捧起碗,凑近碗沿,细嗅清香的同时喝一口面汤。蕈油伴着汤汁滑入口腔,那一瞬间,蕈的鲜香会一次性迸发出来,看似浓稠却并不觉得厚重,清甜之余,素的鲜美能为你的味蕾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大自然的气息令人沉醉,如雾如雨,又如清新的晨风,从每一位品尝蕈油面的食客心头掠过。如果说各色炒浇面是常熟富庶的体现,那么素食素面,又是常熟人的一种低调沉稳。

每个城市都有一碗独属于自己的面,这碗面是乡愁、是文化、是气质的折射,重庆的麻辣小面吃得爽快利落,常熟的这碗面则吃得精致讲究,舌尖之旅清新爽口。

城市快速发展,江南小城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常熟面店也在时代中奔涌向前、不断创新,花样繁多的浇头让食客一再“选择恐惧”,引入美食界“网红”的牛蛙、蛋黄则让大家看到了面店经营者创新的诚意,卖筹的方式也早已被计算机互联网取代,外卖平台的火爆则彻底颠覆了面店传统的经营模式……但,依然有些是不曾改变的,比如常熟人对这碗面的情结;比如传统面店对汤头、浇头品质的坚持与把控;比如白领们选择喊外卖快速解决午餐,而依然有老常熟人,喜欢“笃悠悠”泡上一杯茶,“呲溜溜”吸上一口面,用一种闲适的心态来开启一天的忙碌。说到底,变与不变间,是潮流与传统的碰撞,是创新与传承之间的火花,而无论是何种,这座小城,兼容并蓄。

还记得,因为疫情,常熟的面店停业了几个月,当恢复堂食的公告发布时,温婉含蓄的常熟人几乎一跃而起,迫不及待去重温那一碗面带给他们的满足与温暖。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对这碗面的执着尚且如此,漂泊在外的游子,岂能忘怀?

(常熟市委统战部供稿)

(责编  孙  波)

猜你喜欢

面店高汤松树
炳辉面店的“猫店长”
炳辉面店的“猫店长”
迷人的高汤
高汤的制作技术
松树
松树
松树
松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