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筱文:艺有道 思传承
2020-01-06徐嘉玲
徐嘉玲
苏州灯彩,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以精巧秀丽、玲珑剔透的外观,和高雅浓厚的文化气息而独具一格,历经千年自成一派。如月光般柔和的光透出晕着山水画的白色绸面,穿过亭台楼阁造型的灯罩,再以檀色的木质框架固定,这灯只看一眼便知是出自江南,它的韵味足以让它随意融入任何风格的装饰里,营构出一隅优雅惬意的角落。这绝妙的苏灯,出自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制作技艺传承人,一直在坚守着最传统的技艺制作的苏灯制作工艺大师汪筱文。
汪筱文自17岁进入苏州民间工艺厂,就跟着民间艺术家周公度、画家沈彬如学习,在老一辈的精心传授下,汪筱文进步很快,为他以后制作苏灯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民间工艺厂后,汪筱文尤其喜欢绘画和手工折纸,一年后,他主动提出要学习制作灯彩,拜著名苏灯艺人吴仁昌为师,专攻苏灯制作,这一做就是一辈子。2008年,苏州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扩展名录,汪筱文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自唐宋以来的灯彩店铺到新中国诞生后的灯彩合作社、苏州民间工艺厂,至当代的民间灯彩工作室,苏州灯彩代代相传。“接力棒”交到汪筱文手中后,他努力把苏灯的制作技艺传承下来……
千年传承,展现苏作匠心
汪筱文介绍,苏州灯彩具有“精、细、美、巧”的艺术特质,选材考究不说,造型还受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影响,而画面又受吴门画派的艺术熏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在我国灯彩四大流派中居首。
1984年,拙政园举办大规模的灯会,汪筱文把研制成功的《动态人物组合景》作为灯会中的主要景组,被誉为“苏灯展览第一人”。他还带领苏州灯彩跨出国门,在新加坡、泰国等举办大型灯会,扩大了苏州灯彩的国际影响。
在苏州灯彩的辉煌之际,汪筱文还成功填补了国内大型游乐项目的灯彩空白。1987年,在广州东方乐园的《古灯奇观》中把苏州灯彩与现代游乐项目巧妙结合在一起,成为将传统制作技艺融入现代游乐项目的探路者。
汪筱文设计制作的巨型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将传统的灯彩艺术与现代舞台技巧巧妙结合,创作了“孙悟空”“八仙过海”等28组电动人物灯。其中“八仙过海”为巨型动态人物灯组,全长14.5米,高4.5米,深3.5米,人物表演活灵活现。
汪筱文老人自豪地介绍说:“苏灯选材考究,面料必须用上乘的苏州丝绸,巧借了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造型,吴门画派的畫作,融扎糊、剪纸、绘画、装饰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以亭、台、楼、阁为主要造型,结合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等,加上五彩缤纷的套色剪纸,独具一格,富有文化底蕴,其他地方灯彩难以与之媲美。”
苏灯有挂灯类、壁灯类、座灯类、大型艺术灯彩、人物灯彩组合景五大类一百二十多个品种,大小兼备,小到十厘米左右,大到三十多米不等。有一种用琉璃器皿盛水放进几尾金鱼,装在灯里供欣赏的灯,烛光映照着金鱼悠然浮游,令人赞叹。
苏州灯彩,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留下身影:南宋范成大诗以“龙综缫冰茧,鱼文镂玉英。雨丝风外绉,云网月边明。叠晕重重见,分光面面呈。不深闲里趣,争识个中情”,描绘了两盏灯彩“叠晕千丝”灯和“万眼罗”灯的璀璨夺目。
“叠晕千丝”灯,汪筱文也只在学艺之初,听师父讲起过,但制作技艺并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可供学习参照。醉心于灯彩制作的汪筱文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努力复原“叠晕千丝”灯:八卦的造型,由剪纸反反复复拼装而成,光从剪纸的纸孔里“千丝万缕”地透出,做起来极费工夫。
2012年,汪筱文还和女儿汪丽秋携手,把宋代已有却失传已久的“亭台楼阁”灯完全复原了出来,因为这种灯有一万个空隙,所以又叫“万眼罗”灯,当年是进贡给皇帝观赏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技艺失传已久。父女俩花费半年时间,终于制作完成了一盏有两万只眼、高达174厘米,直径为160厘米的“亭台楼阁”灯。
汪筱文表示:最能体现苏灯工艺特色的是“亭台楼阁”灯和走马灯。前者以亭台楼阁为主要造型,灯内绘有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画面,精巧富丽;后者则运用蜡烛燃烧后引起空气流动的原理,让内壁自动转动,使灯上的人物走马似地循环往复展现在人们眼前,引人入胜。
汪筱文自豪地说:苏灯讲究“精、细、美”,苏灯制作必须掌握剪纸、绘画、纸扎、糊裱等技能。以看似简单常见的兔灯为例,先要把成卷的铅丝拉直,然后折出形状、焊接、整体成型、整架、糊面、做边、穿线、做眼睛、画图、签名……其中光是糊面,就要用8块布拼起来,一定要拼得挺括、干净、美观,拼得不好,就会出现发皱、裂开等现象。所以,一天能做三到四只兔子灯已经是本事大的了。
传承与创新共融,为苏灯未来探路
生活中,随着现代社会审美趋势的不断转变,人们娱乐方式的日益多元化,苏灯制作、传承以及市场化遭遇了多重挑战。“苏州灯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让这一艺术瑰宝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还是得想办法去创新去赢得市场。”汪筱文表示。
在一次外出摆台销售的现场,汪家父女的灯彩展台前人络绎不绝,可真正掏钱购买灯彩的市民并不算多。“这源于市民对这一传统文化缺少点了解。”汪筱文的女儿汪丽秋介绍,苏州灯彩学艺苦,讲究精细的做工,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要求很高。她从小就跟在父亲后面学艺,技艺不成熟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铅丝弄破手指、被刻刀刻破手掌。
因为苏州灯彩的工序繁琐,光造型方面就有画图纸、放样、画线、断料、弯造型、焊接、整形等步骤,加上其他工序,多达几十道。“所以苏灯的市场价格有一定的门槛。一只兔子灯的市场价不低于百元,对一般的文创产品而言,稍微有点贵。”
为了更好地传承灯彩,2010年以来,经有关部门牵线,汪筱文已在振华中学、平江中学等校园开设了灯彩传习班,每年培养孩子100多人。相关单位也组织老艺人到社区和学校传授苏灯制作技艺。他们父女二人时常应邀走进学校、社区、书店等场馆,讲授灯彩知识,传授灯彩制作技艺。苏灯的传承正在潜移默化间温润众多学子的心。
在汪筱文心里,艺术与美学,科学与技艺,现实与理想等,正通过苏州灯彩的传承找到新的立足点。“只要将苏州灯彩的作品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现代艺术的特点,运用古今的灯彩技艺,就会赋予苏灯新的含义和生命。只要苏灯艺人不懈努力,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多举办传统民俗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传统文化,苏灯制作技艺就能继续传承下去,更能绽放出新的光彩。”
(姑苏区委统战部供稿)
(责编 董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