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新,不科幻!
2020-01-06陈文英
陈文英
走进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高大雄伟”的三号高炉安静地屹立在秀水池畔,门口石碑上“百年首钢”的字眼赫然可见。在三号高炉顶层,错综复杂、锈迹斑斑的管线下,淡紫色的灯光正辉映着舞台,和古铜色的建筑相互映衬,呈现出了如梦如幻的科幻感。
这里,就是2020中国科幻大会的现场。11月1日,2020中国科幻大会在首钢园开幕,这也是中国科幻大会自2016年启动以来首次搬到一个百年工业遗址举办。成立于1919年的首钢集团,2008年因北京奥运会生产环节整体搬迁,此后又因2022年北京冬奥会组委会的入驻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今年中国科幻大会的入驻再次把这片位于西长安街上的工业沃土点燃。
百年首钢,喧腾中蕴藏着安静的气质,炫酷中又不乏冷静的考量。
这不就是科幻吗?一种一端连着未来幻想、一端连着理性科技的神奇介质。而如今,科幻还有一端连着创新。这一点,仅从这个迥异于以往所有官方会议现场的举办地便可看出端倪。
置身于这样的会场中,我们不禁会问,这是现实世界还是科幻世界?现实和科幻的距离有多远?科幻和创新的关系又如何?
科幻“潮起”,政策先行
中国“科幻热”能持续多久?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还有多久到来?中国科幻是否未来可期?
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是这届科幻大会的热点话题。然而,与往届不同的是,比起关注科幻本身的功能,今年的科幻大会似乎更关注科幻产业的布局和集聚发展以及政策和科技创新对科幻产业的驱动。
回望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科幻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也不仅仅是小说和电影,而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未来的中国,它必将撑起一片天空。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憧憬,也是本次科幻大会达成的广泛共识。
11月1日,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开幕会上,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國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发布了《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
《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为658.71亿元,比2018年的456.35亿元增长了44.34%。其中,科幻阅读市场总体产值约为20.10亿元,同比增长13%;科幻电影在中国市场票房累计为195.11亿,占中国大陆院线全年总票房642.66亿的30.36%;科幻类型题材游戏全年产值破430亿元人民币;科幻周边产品品类总和超过1000种,市场总体价值约为13.5亿元,头部效应开始凸显,《流浪地球》《三体》等热点IP的周边产品产值总和达到5亿元。
这一串串耀眼的数字,无疑是近年来兴起的“科幻热”最显性的表现。
然而,透过数字,捋清近几年来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脉络之后,我们又不得不思考其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只是在一部《流浪地球》科幻电影加持下的昙花一现?
“科幻电影有自己非常特殊的规律,把科幻作品变成科幻产业的难度是很大的,成功的案例不多。从科幻文学到科幻产业,整个产业面比较浮躁,动辄出几十亿搞一个科幻城,最后不了了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董仁威对于“科幻热”的看法并没有那么乐观。他认为,当前中国的科幻产业仍缺乏体系建设和专业运作,存在经济效益预期不确定,大量投入得不到应有产出和效果的情况。
董仁威的担忧正是政府和业界正在努力的方向。
7月23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
以“科幻十条”为指引,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一批支持科幻产业发展的举措正式落地。
10月31日,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从汇聚科幻人才,聚焦科幻产业发展,加强科幻国际合作三个方面,加强科幻研究和智库建设,促推科幻产业发展。
11月1日,在科幻大会开幕会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与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亲自为首钢园科幻产业集聚区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主演吴京等为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揭牌;由14家单位组成的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在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等人的共同见证下正式成立。
同样是在开幕会上,作为今年科幻大会的“东道主”,石景山区政府发布了北京首个支持科幻产业发展的政策——石景山区科幻16条,设立科幻产业专项资金5000万元,促进科幻产业集聚发展。
聚焦科幻产业关键技术、原创人才、场景建设三大关键要素,石景山区科幻16条,从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科幻原创作品的创作与转化、科幻企业的集聚发展、科幻主题场景的建设、科幻产业服务平台的发展、引导金融支持科幻产业发展等八个方面精准发力,吸纳全国各地的科幻资源向石景山靠拢,对于愿意扎根石景山的国内外优秀科幻创意人才和团队,将优先推荐其申报“景贤计划”。
科幻无界,科技有声
从现实到科幻,中间往往绕不过科技。
科幻和科技的关系又如何?
“对于科技来说,科幻是十分重要的扩音器,是公众了解科技创新的渠道。对于科幻来说,科技创新则为其提供了无限幻想的空间。”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新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科幻+科技创新”主题论坛的致辞中如此阐释科幻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武在其创作的科幻小说《未来星球2049》中,也对科幻与科技的关系进行了界定:科幻是最奔放的思维活动,是最高级的科技创新,没有科幻,科技创新就会缺失。
早在19世纪,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凡尔纳,就曾多次在作品中幻想过电视机、直升机、潜艇等科技装备,而这些在凡尔纳去世之后的数十年里都变成了现实。第一艘在公海航行的潜艇“亚古尔英雄号”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和发明无线电报的伽利尔摩·马可尼,后来都坦言自己的发明创造受到了凡尔纳作品的启示。
在科幻启示科技创新的同时,科技创新也在为科幻的创作提供强大的故事资源和灵感来源,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必须借助科技的理性支撑才能实现。2018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就是借助VR技术,来展现人类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之间的活动状态的。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也曾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贵州中国天眼FAST基地采风。
科幻时常照进科学研究的现实,而现实的科技有时候比科幻还疯狂。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动作捕捉技术、沉浸交互技术、3D打印技术……这些前沿科技有很多是以前的科幻连想都不敢想的。
近年来,人工智能写作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在2016年伦敦国际电影节上,人工智能程序在48小时内写出一部科幻电影剧本,最后被拍成了9分钟的小短片《sunspring》,这也是世界上首部由人工智能撰写剧本的电影。虽然剧情荒诞离奇,不合逻辑,和人类编剧水平相差甚远,但这恰恰证明了人工智能已经有了深度学习的能力。而在此之前,谷歌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学习写诗作画了。在谷歌让人工智能“看了”2865篇爱情小说,并为其设定一定的格式之后,人工智能就开始写诗,写出来的有些句子竟然比人类还多愁善感。
“人工智能学了大量人类的语言之后,它会有创新,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具有这个水平了。”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这样说。他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写作还远远达不到人的水平,但人工智能已经能够通过模拟某个作家的风格来进行风格化创作,为此,人机协同创作也许会成为未来科幻创作发展的一个方向。
除了人工智能,经常出现在科幻电影场景中的脑机接口也是本次大会探讨的一个热点。1973年被提出来的“脑机接口”,指的是在人或动物的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直接连接,从而实现大脑与机器的信息交换。在脑机接口技术的支撑下,大脑和机器之间可以跨越肉体本身,进行信息的输入或输出。
这看起来神乎其神。“但它不仅仅是机器和大脑之间的连接,而是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连接的一个界面,这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核心关键技术。”BrainCO公司首席科学家、脑机接口研究领域专家杨锦陈认为,脑机接口是人类应对大脑疾病,增强大脑能力,并且未来可能会为人类的交互方式带来变革性发展的一种关键技术。
北京时间8月29日,美国“科技狂人”马斯克发布了最新的脑机接口——Neuralink设备。这个只有一枚硬币大小的设备,在头上开一个小洞,只需1小时手术就可植入头骨,通过蓝牙和手机等设备连接。马斯克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在猪的体内植入该设备后,可以清晰读取猪的脑部活动信息,而小猪也没有任何异常的实验场景。他表示,脑机接口设备可以协同 AI 算法读取大脑活动信息,这是治疗疾病的基础。未来脑机接口如果可以更深入大脑,则可以解决像失明、失聪等更复杂的问题。
“脑机接口未来最具有想象空间的是实现大脑和机器甚至是人脑和人脑之间的交互互联,在某种程度上,现在落地的一些应用也是这个领域的一些产品,比如世界上首款低价高能的智能仿生手BrainBobotics智能假手,就是一个非常智能的脑机接口产品,更是残障人士非常智能化的一个工具。”杨锦陈憧憬着脑机接口不仅能在科幻片中出现,还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残障、自闭症、睡眠障碍等疾病,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科幻行稳,未来将来
科幻是世界的科幻?中国的科幻必需与国外的科幻进行竞争?在色彩斑斓的科幻世界里,存在着这样一种不太自信的声音。
常年通过数字与科幻打交道的吴岩却认为,“我不觉得国际上有科幻的竞争,科幻是一种本国文化发展在一定时期的必然体现,把它描述成竞争未必好,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跟别人竞争,而是怎么满足我们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中国高科技的发展有一系列的目标,围绕这些目标,中国科技正在快速发展,社会正在加速改变,自然会带来科幻大的发展。”
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科幻,成了破解中国科幻发展迷局的共识。
“科幻文学、科幻文化非常有可能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向前迈进一步。作為科幻作者,在未来10年、20年,应该代表中国向世界讲述属于中国的科幻故事,同时也应该代表中国向世界讲述一些代表地球、代表全人类的科幻故事,我相信那是属于我们的被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科幻作家江波的期待和吴岩的思考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介绍,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智能芯片、5G等领域创新成果的研发和应用,为科幻产业的发展提供力量支撑。
而首钢园,正在承载着这样的责任。
一个壮丽的工业遗存,承载着万千科幻梦想,创新正在这里被点燃。
据首钢集团副总经理梁捷介绍,首钢园区整体面积为8.63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开发的北区,建筑面积达82万平方米。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首钢园植入了很多科技元素,正在大力打造以数字智能和创意产业为主要特点的“科技+”应用场景,为入驻其中的科幻产业提供创意以及与科创产业相关的消费和应用场景,目前已经有几十家科技企业和创意型企业入驻其中。
依托园区的工业遗存,首钢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幻产业集聚区,包括建设3个中心、1个平台,实施8个重点项目。腾讯等企业纷纷把他们的演播厅和转播数字制作的板块搬到了首钢园区,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一些实验项目也落户首钢园,结合一些冬奥会智慧场馆,AR、VR虚拟体验,科技与体育产业正在首钢园进行完美跨界融合。
具有中国工业文化特色的首钢园正在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科幻,科幻的场景和氛围在这里已逐渐集聚和形成,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科幻之城”正在崛起。
“追梦方舟将竭尽所能为把首钢科技园打造成中国科幻产业的中心高地献计献策,公司正在筹拍的科幻电影《追梦方舟》将优先选择首钢科技园作为拍摄基地,公司‘梦想集结平台的科普科幻主题公园项目将考虑落地石景山区,形成强强联合、以电影项目带动科创园区发展的文化旅游新模式。”北京追梦方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学东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这样“表白”首钢园。
追梦方舟公司是一家有着深厚互联网基因的高科技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互联网行业,创始人刘学东曾经获得第一届“中国软件行业杰出青年”称号。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刘学东到汶川参与震后捐助与救援,当时就萌生了拍摄一部科幻救灾电影来体现中国精神的想法。时隔12年之久,追梦方舟酝酿多年的科幻电影《追梦方舟》终于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十余年来,为使中国科幻影视项目的管理达到国际水平,追梦方舟公司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球幻影”影视项目投资管理系统和“梦想集结”网络平台,该系统将提高影视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标准化,为中国科幻影视行业奠定更坚实的科技基础。
在科幻世界里,追梦方舟只是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科幻企业正在用科技创新铺设通往“诗和远方”的道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远方不远,未来将来!
“有情千里盼不回伊人语,你是云,我是水。”这是人工智能写的一句诗。正如诗中所言,科幻和创新的关系就像云和水相互映衬,没有创新的助力,科幻就少了色彩,而没有科幻的想象空间,创新就少了一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