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研究
2020-01-06邹永广副教授
邹永广副教授
(1.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2.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福建 泉州 362021)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选项,但与此同时旅游安全事件伴随而至,时常见诸报端的旅游安全事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物均造成巨大损失。旅游安全不仅关系到旅游者和旅游业的安全稳定,还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声誉与形象,因此,旅游安全学应引起高度重视。学界已认识到并予以了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关照,华侨大学自1998年开始系统地从事旅游安全的教学科研工作,并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在“旅游管理”专升本中开设《旅游安全管理》课程,于2003年在旅游管理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开设《旅游安全管理》课程,也由此开始拉开了旅游安全学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序幕。1999年郑向敏和张丽梅分别著作的《旅游安全学》出版发行,更标志着我国旅游安全学基本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有了教材依托和参考。同时,近10年经过教学尝试和完善拓展,《旅游安全学》课程逐步拓展出《酒店安全管理》《会展安全管理》《旅游景区安全》《旅游安全地理》等相关分支课程,不断塑造和丰富了《旅游安全学》的课程体系。《旅游安全学》已基本渗透于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安全管理范畴和旅游业各主要实践领域,为旅游业的安全管理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然而,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出游规模与日俱增,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安全事故日渐频发,可预见与难以预见的风险隐患错综复杂,传统风险因子与现代不确定性因素交互影响,旅游安全面临着诸多新现象和新难题,《旅游安全学》课程改革与课程设计的创新显得十分迫切。
为此,本研究基于当前旅游产业的实践,旅游安全的需要,结合《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教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对《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具体而言,基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课程优化方向、核心内容,以及实践改革创新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构建新的《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期提升旅游安全人才素质和质量,为旅游产业安全的实践服务。
1 相关研究进展
以安全为核心的相关课程凭借其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广阔的应用前景,阐释着“课程—学生”的交互关系,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学者关注的话题。目前,围绕安全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议题,学术界主要对“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加强教学改革实践,以培养人才为主要导向”这一逻辑主线进行讨论,研究内容呈现出集中性与多样性共存特征。
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亦是培养安全人才的主要出发点。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和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1-2]。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执行的客观要求,实践效果为有效提升安全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和指南。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安全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侧重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观念等4方面进行探究。一是教学内容优化,包括安全课程教学知识体系确定、教材编制。学者们根据教学实践分析了安全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上的难点,提出了以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理为主、行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专业认证为标准的教学知识体系[3-7]。除此之外,安全教学课程教材体系的确定应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确定教材内容的范围、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专业基础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理论知识与事故案例相结合以及需确保教材内容的更新并能反映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4]。部分学者还对安全课程设计的任务书选题模式、组织模式、时间安排进行了改革与创新[5,8]。二是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具体来说,学者们从实践教学经验出发,探讨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内容背景下的适应性,提升两者拟合程度的途径,并从实际教学中探索、构建多维度教学方法体系,包括案例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视频资料和英文原版材料的应用、模块式分层案例教学、支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标准化实验教学、企业参观学习、开设企业专家专题讲座等教学手段[5,9-16]。三是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教学团队和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安全课程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具体可通过人才引进、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双语师资认证和双语教学准入制度等方式[5],建立一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且多学科、多学院相互支撑的教学团队[15-16]。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是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推手,主要体现在包含多功能实验室、实训基地在内硬件设施和包含互联网资源、图书资源在内的软硬件条件[16-17]。四是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观念是安全专业建设的风向标和指导思想,决定着安全课程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张景钢等[11](2011)、杨建[18](2018)在安全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发现,提出课程教学应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理念。易灿南等[19](2014)构建了工科专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于系统化的基础实践教学、基于工程化的专业技能实训教学和基于综合化的专业素质培育教学三个方面,并将其思想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
综上而言,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学者们整体上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为本研究探索《旅游安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旅游安全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是旅游研究不可或缺的对象。从旅游业发展的实践需求看,《旅游安全学》作为旅游学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目前,学者从多方视角对安全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展开了丰富的探讨,但依然鲜见对旅游安全课程教学研究的探索。如何从旅游产业实践的需求出发,推动对《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是本研究题中之义,旨在更好地将旅游安全教学内容与方法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提升契合度,为旅游产业实践输送高素质旅游安全人才。
2 《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2.1 《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目标与体系
旅游安全学,是研究旅游安全的基础理论、现象、防范、控制、保障与管理的一门学科,存在于安全学与旅游学之间的特殊学科。目前,《旅游安全学》教学主要是以解决旅游业运行中的安全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旅游业运行中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为核心,透过旅游安全事故的现象,揭示旅游安全事故形成机理,进而探索针对性的旅游安全风险防范和保障措施。《旅游安全学》的课程体系主要以旅游安全事故案例为主导,涉及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行社安全管理。近年来,《旅游安全学》的教材也基本形成系列和体系,高等院校面向学生授课推荐使用的教材和参考教材主要有:《旅游安全学》(郑向敏,1999;张丽梅,1999)、《旅游安全概论》(郑向敏,2003)、《中国旅游安全救援体系构建研究》(翟向坤,2012)、《旅游安全事故防范与应对》(王永西、陈祖朝,2017)、《海洋旅游安全管理》(黄蔚艳,2018)、《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旅游安全管理》(张捷雷,2018)、《旅游安全管理》(孔邦杰,2019)等。
2.2 《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旅游安全学》课程通过近10年的不断塑造和提升完善,已基本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和研究成果,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主,以老师为中心,教师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易形成依赖与懒惰心理,缺失体验式学习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此外,旅游安全学以其内容涵盖较广,安全防范、事件处理等过程存在涉及部门较多、行为主体较复杂、事件类型多样等问题,与旅游专业其他课程存在显著性差异,故传统教学模式与旅游安全学课程衔接较困难。因此,旅游安全学课程需要与实地调研与考察、真实案例回顾、仿真模拟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亦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有益于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发散性与创造性思维。
(2)课程内容范围狭窄,旅游新业态安全问题亟待关注。
《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基于现有的教材。而教材选取方面,《旅游安全学》课程教材的可选择性较少。目前,公开出版的《旅游安全学》课程相关教材有编著或专著,如《旅游安全概论》(郑向敏,2003版),《旅游安全学》(张丽梅,1999版),《旅游安全管理》(孔邦杰,2015版)。可见,该课程的相关教材可选择范围较少,且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安全研究领域衍生出了较多的新知识、新理论,旅游安全问题分析视角、解决路径也需要及时更新,而现在的教材还有许多未完善的地方。旅游安全学科具有理论上的综合性与应用上的广泛交叉特点[20],涵盖医疗、海洋、通信等诸多领域,涉及旅游局、交通厅、卫生局、公安局等诸多部门,且旅游安全问题具有事故多发、类型多样等特点,因此,《旅游安全学》课程内容急需根据旅游新业态的需要,及时更新和拓宽课程授课内容。
(3)课程考核方式传统,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有待改进。
课程考核是《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体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客观检验[21]。目前,较多本科院校对于《旅游安全学》课程综合成绩评定一般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二者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乃至更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也只停留在出勤率、随堂作业、课堂积极发言程度。总之,《旅游安全学》课程考核形式传统单一,综合评定不足,相对较注重期末闭卷成绩结果,未能真实的展现和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错误的心理暗示引导,认为只要通过考试,就是对该课程的掌握,这不利于学生对旅游安全现象的真正理解与运用,也会逐渐降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旅游安全学》既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内容涵盖面较广,拥有自身的独自研究领域并且实用性较强,因此旅游安全学在整个旅游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2],对旅游安全学的课程设置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旅游安全学课程改革要把当代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相结合,突出教学特色和教学水平,同时符合教育部对于教学改革指示,对于丰富旅游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高考命题选择优势,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优秀品质。贯穿2015-2017年全国高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的高考命题重点。弘扬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影响,发挥当前社会转型和民族复兴中的教育作用,特别是通过与社会热点或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接触或与西方的突出现象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了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深入回顾历史、中外文化发展关系,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科学发展历史观指导下深度挖掘传统经典的命题测试重点,从而创新高考新课程标准国家考试的有效方法。
3 《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体系
3.1 《旅游安全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
旅游安全学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以旅游产业发展的安全需求为根本导向和宗旨,培养具有旅游安全专项能力和安全素养的高层次人才,满足旅游产业发展中安全需求的人力资源保障。具体可以围绕旅游产业要素需要设置教学方向,如旅游地与旅游者安全管理、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旅游资源与生态安全管理、旅行社安全管理等方向设置课程,并进行能力培养。
面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安全教学改革,需针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方向,主要方向包括:一是旅游安全教学侧重于旅游安全的行政管理内容,主要讲授旅游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危机防控、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舆情监控等内容;二是旅游安全教学侧重于旅游企业安全管理内容,教学偏向旅游企业风险识别、控制、危机处理、应急控制与救援等内容;三是旅游安全教学侧重于旅游保险与风险化解内容,教学偏向旅游保险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旅游保险的理赔和善后评估等内容。
3.2 《旅游安全学》教学改革的课程优化
《旅游安全学》课程以发现和解决旅游产业领域的安全问题和安全诉求为基调,探索以旅游安全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目标,将问题的解决融入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设置多个专业课程模块,诸如旅游安全管理模块、旅行社安全管理模块、酒店安全管理模块、会展安全管理模块等,实行各专业课程学分等效原则。
旅游安全管理模块主要讲授旅游安全的特征、规律,旅游安全问题的类型和防控措施,旅游行业安全管理办法,旅游者安全管理策略等。酒店安全管理模块主要讲授酒店安全特点、规律,以及酒店安全问题及防控措施等。会展安全管理模块主要讲授会展安全特点和规律,会展风险防控、危机应对等难题。
3.3 《旅游安全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旅游安全学》课程是传递旅游安全知识、形成旅游安全素质、完成旅游安全人才培育的关键环节,其改革创新点在于以旅游安全事故的“问题”为起点,以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剖析”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针对旅游安全问题启发“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经历“实验仿真”,不断“素质养成”,系统构建“问题导向、案例剖析、系统思考、实验仿真、素质养成”的逻辑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
课程教学针对旅游产业安全问题突发、多发、频发的现状和防控难题等难点,《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主要解决如下教学问题:明确“问题导向”,解决学生对旅游业中的安全问题意识不强,安全素养不高的问题;重视“案例剖析”,解决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习自主性不足等问题;启发“系统思考”,解决学生思考问题不严谨,知识融合与系统性不足的问题;着眼“实验仿真”,解决学生应对旅游突发事件和旅游安全问题实践能力不足、系统性专业应急能力欠缺的问题;实现“素质养成”,解决旅游安全管理人才需要养成的具有“安全意识、系统防控、随机应变”综合素质等问题。
图1 《旅游安全学》 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Fig.1 The core content of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tourism safety and security course
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问题导向、案例剖析、系统思考、实验仿真、素质养成”的教学逻辑链,并渗透于各教学方向。例如在旅游行政管理方向的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体现在向学生介绍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所管辖的安全工作,通过列举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执法、安全检查、安全预警与预报等方面的现象,协助学生分析当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案例剖析”需通过某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在某个具体旅游安全事件处置过程中存在的失职现象等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与相应的权力与义务,以及当前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权力划分与失职行为。“系统思考”则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旅游安全管理失职行为存在的原因和各环节存在的漏洞,思考如何解决当前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权力分歧、交叉与安全履职;如何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分析各级主管部门、各利益相关者的安全职责,系统理清各职能部门的安全职能和责任分配。“实验仿真”则借助运筹学等理论,通过系统优化分析和最优决策,寻找解决旅游行政部门安全责任推诿和失职行为的最佳方案。“素质养成”则是通过反复的问题查找、案例分析、系统思考、最优决策等逻辑训练,教学培养具有“旅游行业安全意识、安全系统思维和安全职业素养”的管理人才。
4 《旅游安全学》课程改革创新实践
4.1 《旅游安全学》课程实践改革途径
《旅游安全学》课程实践改革创新途径,主要针对旅游行业安全事故的特点和旅游产业安全人才的迫切需要,从提升具有“旅游行业安全意识、安全系统思维和安全职业素养”的旅游安全管理人才理念出发,始终遵循“问题导向、案例剖析、系统思考、实验仿真、素质养成”的教学逻辑,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解决“旅游产业安全问题”为导向的旅游安全教学实践改革路径。具体而言,实施“教学情景化、课程模块化、实验平台化、素质综合化、评价全面化”的教学过程和创新实践途径,如图2。
图2 旅游安全教学改革实践路径Fig.2 The practical routine of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tourism safety and security course
(1)教学情景化。
通过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剖析,让学生了解安全事件发生、发展、演化、蔓延与停止的全过程,进而形成情景思维分析。以旅游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情景单元进行实验虚拟仿真,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旅游安全事故发生虚拟现场情景、应急救援流程。以酒店火灾演练为例,让学生感受火灾救援的整个流程和酒店顾客的逃生办法和逃生通道,以及逃生和救援的程序和关键。如旅游交通教学过程中,可引入旅游交通安全应急疏散的虚拟仿真软件进行课堂教学,再现真实人员疏散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逐步了解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程序。
(2)课程模块化。
旅游安全管理课程面向两个层次,设置多个专业课程模块,一是面向旅游安全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教授旅游安全的一般原理和基础知识,设置旅游安全管理模块、旅行社安全管理模块、酒店安全管理模块、会展安全管理模块等,按照专业理论课的原则进行评价。旅游安全管理模块主要讲授旅游安全的特征、规律,旅游安全问题的类型和防控措施,旅游行业安全管理办法,旅游者安全管理策略等。酒店安全管理模块主要讲授酒店安全特点、规律,以及酒店安全问题及防控措施等。会展安全管理模块主要讲授会展安全特点和规律,会展风险防控、会展危机应对等难题。二是面向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产业需求的实践操作,设置《旅游安全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旅行社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旅游景区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全域旅游安全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实践操作课程。如旅行社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应设置国内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具体了解各类事件各级别处置的程序和内容,让学生非常熟悉的掌握处置的关键程序和核心内容要求,了解按照等级预警和应急救援的重要程序和任务要求。又如旅游景区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则应重点设置旅游景区塌方、泥石流、火灾、景区内交通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让学生掌握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处置原则等。课程模块化设置基本涵盖旅游产业各要素和各领域需求。
(3)实验平台化。
《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构建和搭建旅游安全实验教学和旅游安全虚拟仿真平台,开展实验仿真教学实践。建立了火灾虚拟仿真、游客应急疏散虚拟仿真、应急逃生虚拟仿真、游客安全行为控制虚拟仿真等旅游安全实验平台,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的教学和专门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预先设置旅游安全实验教学的课件和实验仿真模块手册,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将实验方案委托相关企业转换成旅游虚拟仿真实验程序和软件,以便教学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与相关企业软件开发商保持沟通和反馈,不断地改进和提升旅游安全虚拟仿真实验的功能模块,同时也不断地开发适应旅游产业实践需求的新的旅游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
(4)素质综合化。
通过理论学习、系统思考、实验仿真等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提升旅游安全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旅游安全教学还需开展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旅游安全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认知与判断能力;通过反复复杂的旅游安全事故安全教学,强化学生的旅游安全意识养成;开展旅游安全素质拓展、旅游安全方面科创等项目和活动,提升安全综合素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程模块化学习,让学生掌握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安全知识,培养旅游安全素养,让学生既懂得旅游交通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也了解酒店火灾的风险防控,使学生真正在旅游产业实践中具有综合性的安全素质。
(5)评价全面化。
教学的成效需要通过评价得以检验。旅游安全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系统性、综合性的具有旅游安全知识和素养的人才,显然,评价指标需要全面化。具体而言,一是需要涵盖旅游安全教学内容的整理逻辑过程,要全面评价“问题导向、案例剖析、系统思考、实验仿真、素质养成”的教学训练效果;二是要涵盖旅游产业要素各方面的安全素养,基本懂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和出入境等旅游活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和关键环节;三是既要懂得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基本原理,也需真正掌握旅游安全事故处置和具体操作。旅游安全教学评价的手段也需全面化,面向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校内、校外评价结合。校内主要是依据课程学分、实验学分等评价标准进行核定,校外主要是通过用人单位评价和信誉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为旅游安全教学质量提供保证;面向学生的校内外评价,构建了旅游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使旅游安全教学质量得到认可。
4.2 《旅游安全学》课程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实践平台有助于实现旅游安全事故的再现和虚拟仿真,克服旅游安全事故无法再现和难以模仿实验的难点,按照“教学情景化、课程模块化、实验平台化、素质综合化、评价全面化”教学改革创新路径,打造旅游安全虚拟仿真的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如图3,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仿真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演化、蔓延等环节,虚拟展现旅游安全事故的各种场景,学生亲身感受旅游安全的实际生产场景,体验安全逃生和应急救援,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的有机结合。
图3 旅游安全教学创新实践平台Fig.3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platform for teaching the tourism safety and security course
《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提升旅游安全意识、系统安全思维、具有安全应急技能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可以借助学校所在地各级旅游行政部门的开展旅游安全“生产月”活动举办的旅游安全应急演练等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作为实践课程,提升实操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与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企业的合作实习,在实习期间,锻炼学生在各单位的旅游安全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学生对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利用与相关企业,开展旅游安全虚拟仿真软件的创新与开发,教师与学生提供实验方案和改进模块,然后相关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这样既满足了教学需求,也实现了相关企业盈收,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5 结论
(1)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主要通过旅游安全课程设计,从旅游安全的现象、理论和管理出发,让学生了解旅游安全的本质特征、旅游安全事件的发生机理和旅游安全的保障措施,基本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基础理论、预防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学生具有旅游安全管理、设计和制定防灾专项技术措施的能力,并为继续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基础。
(2)旅游安全学教学改革,应以旅游产业发展的安全需求为根本导向和宗旨,培养具有旅游安全专项能力和安全素养的高层次人才,满足旅游产业发展中安全需求的人力资源保障。
(3)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系统构建“问题导向、案例剖析、系统思考、实验仿真、素质养成”的逻辑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形成“教学情景化、课程模块化、实验平台化、素质综合化、评价全面化”的教学过程和创新实践模式。
旅游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需通过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课程设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水平以及展示教学特色,让旅游安全学课程成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