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自然生态型河道设计的几点思考
2020-01-06王伟超周斌扬王芙蓉
王伟超,周斌扬,王芙蓉
(1.济南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2.济南市锦绣川水库管理处,山东 济南 250112)
济南市境内河网密布,内有黄河、小清河、徒骇河三大水系。济南市内河道具有以下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南部群山环绕,北部地势平坦;干流多东西向,支流河道以“单边梳齿状”为主;年均降雨量650mm,山区受泰山影响降雨量偏大,易出现局地短时强降雨;受泉群补给的河流四季有水,其它河道“平时干涸无水,汛期洪水汹涌”等。近年来,自然生态型河道理念成为一种新的需求。济南市境内建设了多条比较成型的自然生态河道,但这些河道建设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受资金或土地制约,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洪及生态问题,有的河道存在断面小、水面不足等;二是多数河道被人工化、渠道化,护岸为浆砌块石或钢筋混凝土,切断了水与土壤的联系,削弱了河流的自净能力;三是无常年为Ⅰ、Ⅱ类水质的河道,近70%的河道水质为Ⅴ类,局部还有劣Ⅴ类;四是河道防洪标准不足,水生态环境急需修复。
1 自然生态型河道设计理念
进行自然生态型河道设计,需要很好地观察自然形成的原有河流,研究其结构形态与自然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宜直则直、宜弯则弯,窄处适当拓宽,宽处也不缩窄,尽量保持原有河道弯曲的自然特点,避免河道断面同一化,河道形态直线化,设计出既能满足业主各种要求,又能体现自然河流特点的河流生态景观。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力保自然河道原生景观,尊重自然,自成天然之趣,减少人工痕迹;岸坡植物以本土品种为主,建筑材料尽量就地取材,构建具有较强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2 自然生态型河道设计体会
2.1 营造生物软环境,让河道返璞归真
传统河道治理,所用的建筑材料多为水泥、钢筋、石块等硬质材料,很少把河流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树木、杂草、泥土等软质材料。经过治理的河道,其堤岸、护岸、护坡甚至河床多呈硬质化,这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治水理念。软性护坡沟通了水与外界的联系,可提高河道内、外生物多样性水平,增强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达到调节河道水位的目的[1]。建设自然生态河道,要以树木、杂草、泥土等软质材料为主,在局部岸坡陡、流速大的部位可采用水泥、钢筋、石块等硬质材料,目的是恢复河道本有的结构形态与自然特征,建立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营造生物栖息的软环境,使河道回归本来面目。
2.2 兴建拦水构筑物,增加水面面积
建设自然生态河道,河道内要有一定的水面面积。通过在河道上兴建拦河构筑物,拦蓄上游来水,增加河道水面,既能满足生态用水需求,又可有效补给地下水,改善当地水循环状况,减少洪水的下泄量。但拦河构筑物将对河道防洪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容易产生负效应,许多河道的水毁工程与此有关,设计者对此要慎重处理。在济南市境内,既有纯山区河道、纯平原河道,也有山区平原混合型河道。应根据河道流域特点、来水情况、地理特点、对洪水的影响等,在不同河段采用不同形式的拦河构筑物。对于河槽深、比降陡的河段,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优先建设固定的硬质拦河堰,有利于节省投资,减少后期运营费用;对于河槽宽浅、比降平缓的河段,可建设节制闸、橡胶坝、翻板闸、钢板闸等活动的拦河工程,适时调控河道水位,实现行洪、蓄水两不误。
2.3 适时给河道补水,维持生态基流
济南市河道雨季水量丰沛,旱季除有泉水补给的河道外,多数河道无水干涸。需适时给河道补水,维持生态基流。补水方案有:
1)利用原有或新建的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厂)的回用水补水。济南市境内有光大水务一厂、二厂、三厂、四厂,高新区污水处理一厂、唐冶新区污水处理等20多家水质净化厂,其达标的回用水可用于补充河道。
2)利用北部黄河水、长江水丰富的优势,实施北水南调工程。济南市北部的玉清湖水库、鹊山水库、东湖水库、白云水库,有的存储黄河水,有的存储长江水,水量比较丰富。近期实施东湖水库、杜张水库、狼猫山水库、白云水库“四库”连通工程,解决济南东部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补给刘公河、杨家河、土河生态用水,逐步实现多水源互济互补。
3)利用南部“五库”连通工程“广蓄水、储客水、保泉水”,进行生态补源。包括卧虎山、锦绣川两座水库的地表水以及黄河水、长江水客水资源,用已建成的泵站及供水管路,向南郊和分水岭2座水厂,兴隆、浆水泉、孟家3座水库和兴济河、全福河、洪山溪、大辛河4条河流补干净水。
2.4 扩大河岸绿地,提升人居环境
在城市规划区的河道两侧,多规划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可扩大河岸绿地区域,不仅能保护生态系统,而且还可缓解酷暑的炎热与严冬的寒冷程度,降低风速,净化大气,使人居环境变得更加舒适。沿河绿地对水工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是可以有效地缓冲水浪对河岸堤岸的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延长堤岸的使用年限,降低河道的养护费用;二是可以提供抗洪抢险应急木材,做到快速应对;三是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还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树木成材后,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2]。
2.5 工程及林草设计,彰显地方特色
河道设计要体现地方特色,河道形态尽量接近自然河流。植物配置要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建筑材料尽量就地选取,杜绝长距离运输,既可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在河岸及绿化带造林或种草时,应选择在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方面与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树木或草种,以充分发挥土地及植物的生产潜力,有利于植物健康成长,减少后期养护成本。
2.6 河道景观设计,体现地方文化
自然形成的河流是最简洁朴实的,其形态最丰富,景观也最优美。地域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应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设计者应根据河流的特点,融入相契合的地方文化元素,使每条河都变成一条景观带,有自己的特色,其景物能随着人们脚步的移动而变化,每到一处,都别有一番韵味。
如大辛河旅游路以南段位于济南市龙洞片区中央,为沿河两岸居住和商业区域的雨水排放承接河道,建有以凤凰湖为核心的生态绿廊。2018—2019年,通过河道治理、生态补水、景观绿化、照明亮化、路网建设等,修复了原有的水系生态,将河道打造成一条清水流淌、景色怡人的绿色廊道,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所,极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2.7 破解治理瓶颈,加大建设力度
土地是建设自然生态型河道的重要制约因素。自然生态型河道的河岸以斜坡式为主,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在河道的两侧应有一定的土地资源。在城市,河道两侧往往高楼林立,若增加河道宽度,征迁工作难度大,所需资金数量多,需要结合城区改造和开发,按自然生态型河道要求进行改造;在农村,河道两侧往往有基本农田,需按占补平衡政策进行补划,并开展征迁补偿工作。历城区北部平原有7条南北向的河道,因受土地制约,多年来河道断面狭窄,防洪标准偏低,但最近也开始进行有序治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日益重视自然生态型河道的建设,土地制约因素将逐渐被解决。
河道比降是建设自然生态型河道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同的河床界面,具有不同抗冲刷的能力。建设自然生态型河道,因在岸坡上栽种植物,水流速度的控制显得十分重要,过大的流速会使两岸植物的配置变得困难[3]。历城区刘公河、土河、杨家河的中上游段为山丘区,下游段为平原,河道比降陡、流速大。为了减小流速,沿途布设了多个一级或二级跌水,可以减慢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有利于打造生态河道。
清淤与清污是自然生态型河道管护工作的重要难题。河道淤积与上游水土流失、洪水流速与流量等有关。为了避免全河道清淤,减少河道清淤次数和清淤数量,可以在河道易淤段布设沉沙池,当池内淤积量足够多时,采取机械集中清淤。河道位于地势低洼带,受水流冲击作用,许多柴草、树木、垃圾被冲入河道,清污工作显得很繁重。合理布设拦污栅、拦污桥,并配备清污机,适时进行机械清淤,可减少人工操作,保持河水清洁、卫生。
3 结语
建设自然生态型河道,需要规划、水务、市政、建筑、交通、景观、环保等多部门、多专业配合。通过破解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和管理的瓶颈,营造河岸生物栖息软环境,增加河道内水体面积,扩大河岸绿地面积,进行河道生态补水,彰显地方特色,打造简朴景观等措施,尽量恢复河道的本来面貌,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做到“水绿相依,以水美绿,以绿净水”,将河道建设成融防洪、补源、景观、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靓丽风景带。